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如何上一节“好的历史课”论文_邹明琼

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如何上一节“好的历史课”论文_邹明琼

邹明琼 湖北省恩施市思源实验学校 445000

【摘要】一节好的历史课,我们能见到的评价标准有很多。据调查,学生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有:好玩、不枯燥;老师人很幽默,长得帅;能学会思考,增长认识;能解决学习的困难等等。这些话看起来很平常,但它揭示了学生眼中一堂好课的标准:引起学生兴趣;赢得学生喜欢;提高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做到了这几点,一节好的历史课就不在话下了。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方法创新 好的历史课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144-02

一节好的历史课,我们能见到的评价标准有很多。有的面面俱到,从课前预习到课后检测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有的突出特色,或者强调自主学习,或者强调研究学习,或者强调情境学习……。众说纷纭,很难有统一的完美方案。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让老师来回答,去问问学生,一个学校那么多历史老师,你喜欢哪个?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就能总结出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老师该如何去做。据调查,学生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有:好玩、不枯燥;老师人很幽默,长得帅;能学会思考,增长认识;能解决学习的困难等等。这些话看起来很平常,但它揭示了学生眼中一堂好课的标准:引起学生兴趣;赢得学生喜欢;提高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做到了这几点,一节好的历史课就不在话下了。

一、什么是一节好的历史课?

什么是一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绝对的标准。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有如下基本要求:有意义,即扎实;有效率,即充实;有生成性,即丰实;常态性,即平实;有待完善,即真实。所以我认为所谓好课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个人对一节好课的理解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一心”——即一课一中心;“二变”——即教育观的转变、课程观的转变;“三性”——即历史信息的丰富性、认知过程的思辨性、学习能力的迁移性。“四场”——即知识场、情感场、思想场、发展场;“五合”——即一是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磨合、二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契合、三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发展性学力的结合、四是课堂教学质量效益与多元评价测量标准的统合、五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六个切入点”——一是发掘引领一节课的“史识”、二是寻找统摄一节课的“灵魂”、三是筛选建构一节课的“资源”、四是整合贯通一节课的“流程”、五是巧设激活一节课的“玄机” 、六是精选落实一节课的“问题”。

如果把这些原则具体化,我认为应该有如下的追问:有没有一个高远的立意?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没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和暗含的辅线?有没有哪怕一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没有哪怕一段让人眼前一亮的史料?有没有哪怕一个鲜活的历史细节?有没有哪怕一处学习方法指导?有没有哪怕一个史识的生成?有没有哪怕一处对现实的关照?有没有哪怕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如笑声、掌声、震撼)?……

二、怎样才能上一节好的历史课?

1、前提是要有坚实的学术支撑。

只有广泛的学术阅读才能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放眼当今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界的特级教师、名师,无不有深厚的学养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而这都来自于他们经年累月、如甘如醇的学术阅读,方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收放自如。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次公开课至少读十本以上的相关著作,至少翻阅近四年的《中史参》、《历史教学》等杂志的相关论文。实际上备课中有80%以上的时间都在阅读、思考、设计,在这节课的轮廓慢慢清晰下来之后才开始真正动手实施。而阅读的确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譬如本课中关于先秦民本思想与黄宗羲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比较,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的问题,如何给学生讲透、讲到位?对中学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有的老师满头大汗讲了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也未必能讲清楚。我在认真地阅读了徐定宝先生写的《黄宗羲评传》之后,从中找到了四个字,即“补天”和“拆台”。作者认为先秦民本思想实际上是“补天”,就是在善意地提醒君主应该行仁政、行德政,而黄宗羲则是在“拆台”,就是虽不是反对君主制但却是在反对君主专制。

2、关键是要有有机的魂体整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是不是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老师可能接受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有了“魂”;有的老师通过搜集史料或者网上搜索课件,也有了“体”。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魂”和“体”往往是孤立的,或者说关联性、逻辑性不强,表现为或“魂不附体”,或“魂飞体散”。因此,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有科学的有机的魂体整合。

整合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教学整合不是盲目的拼凑。整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的方法应该有思想、有立意、有引领、有创新、有设计、有变化;整合的原则应该包含:时代性原则、逻辑性原则、思辩性原则、有机性原则、合理性原则、适合学生学情和心理原则、适合授课课型原则等。

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原则、方法,教师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可以进行不同的整合,但必须魂体结合。

如本课即以“基于对话的历史”为魂,把《明清之际儒家的新思考》的“体”整合为三个部分:“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群‘最敏锐的心灵’”、“一组穿越时空的对话”。

如以历史学科价值的引领为“魂”,我把《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课整合为两个部分:“学科价值一:共和”、“学科价值二:法治”。

如以发现的时代——基于思考的历史为“魂”,我把《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体”整合为三个部分:“发现世界”、“发现人”、“发现你自己”。

如以近(现)代化史观为“魂”,我把《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体”整合为四个部分:“一、千年变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近代化的前奏”、“二、自我反思: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三、薪火相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近代化的新动力”、“四、历史反思:路在何方?——近代化道路的继续探索”。

如以历史二维思维(横向和纵向)方法为“魂”, 我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的“体”整合为五个环节:“特殊环境孕民主”、“仁人志士建民主”、“三大机构保民主”、“穿越历史看民主”、“回归理性悟民主”。同样以历史二维思维(横向和纵向)方法为“魂”,我把《英国的制度创新》的“体”整合为五个部分:“从传统中走来”、“在妥协中革命”、“在法治下确立”、“在渐进中完善”、“在感悟中前行”。

3、亮点是要有深切的现实关照。

正如讲《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这课的开场白也是本课的灵魂——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是今人与古人永无止境的对话!也正如中史参主编任鹏杰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一节好课“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因此,我认为一节好课一定要有深切的现实关照。为此我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组穿越时空的对话”,讲了一个亲历的真实的故事,就是“我与王夫之的对话”。有幅对联让我受益匪浅:六经责我天生面,七尺男儿乞活埋!但年幼的我当时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直到上了高中,我的历史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有家国情怀的湖湘男儿,给我们饱含深情地讲王夫之的生平、经历、思想,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位衡阳老乡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精神领袖,而他的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则是湖湘文化乃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如魏源、曾国藩、曾国荃、胡林翼、郭嵩涛、谭嗣同、黄兴、宋教仁、毛泽东……当然,还有我!这就是一种对现实的关照,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我认为我们在课堂上对实现的深切关照就是在激发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人格养成,就是在传承和发扬区域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就是与“过去”、与“古人”对话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论文作者:邹明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如何上一节“好的历史课”论文_邹明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