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计算机日常教学中发挥好“微课”的作用
文/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
王 琳
一、引言
当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让教学手段得到不断丰富和更新,由于“微课”教育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诸多优点,在教学领域对“微课”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如何深入了解“微课”、运用“微课”,更好地发挥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辅助效能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从微课的核心理念和特点出发,对日常课堂教学进行思考,结合一些日常实践经验,通过梳理总结,探讨如何发挥好“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
对《鲁迅先生石膏面型》《鲁迅先生塑像》这两件鲁迅主题雕塑的诞生及其传播语境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两点新认识:其一,鲁迅主题雕塑传统从诞生开始,就不单是雕塑家个人的审美创造,更是回应时代制像要求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思想寓意和文化指向。其二,最早两件以纪念鲁迅为主题的雕塑而言,虽然其作为雕塑的语言特性和审美风格已初露峥嵘,但是它们还需与其他艺术媒介亲密合作,还未能从整个鲁迅图像的传播体系中分离出来,其自身独立的叙事功能和文化价值还未得以充分彰显。但是,无论此后鲁迅雕塑的主题观念、风格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可以往前一直追溯到这里并从中找到一些征兆。
第一种,各类材料创作法。画画不必拘泥于它的工具、材料及形式。孩子正处于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是玩具的阶段。粉笔、水粉、水彩、毛笔、铅笔、炭笔等等,什么都可以玩。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画画,比如碎鸡蛋壳、纽扣、彩带、树叶、沙子、毛线、面包等等,然后引导他们自己的想象,经过合理的组合、粘贴,装饰成一件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美术作品。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创作的每个环节,展示他们的才能。同时也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乱扔废物,注重环境保护。
微课首创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LeRoAA.McGrew 教授,他提出了信息化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采取微课模式,原本45分钟一节的网上公开课,被浓缩成5至8分钟,砍去冗长的前奏后奏,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内容,佛山“微课”模式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均系首创,引起了广泛关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一春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佛山的“微课”教学模式,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上传的“公开课”不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授课效果,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搭载在流媒体上,重点反映在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虽然简短,但却体现了完整的教学活动。
Fifth session of the 7th CCIA’s surfactant committee and S & T committee meeting held 11 61
二、如何提升信息化教与学的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以“导”为主,以“引”为线,提供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微课”通过巧妙地提炼重点、难点、注意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接受学习任务——自主开展学习——合作探究重难点”的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评价、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一)教师要加强对“微课”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收集新鲜素材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
必要的理论学习对加强实际操作的教育效果能起到积极作用。要通过课前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对“微课”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为提高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的理解能力和接收程度、提升学习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化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灌输,打下“微课”的初步教学基础
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首先选定课题就是上课的题目,然后准备相关内容,选定课题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找出有价值的素材,特别是学生比较容易关注的譬如网络和社会热点内容,然后再整理出完整的教案。“微课”制作可以选用最常规的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数码摄像机、IPAD进行拍摄收集新鲜素材,或者采用录屏软件录制。对后期制作要求也较低,这大大降低了教师自制微课程的门槛,让更多的教师可以自制微课。
(三)布置课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
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相关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需要制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或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利用微课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内容的同时了解到本节课课堂上教师将要讲授哪些内容并和课前预习内容进行比对,从而进行独立思考,为开展后续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
(一)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
在自学环节中应该突出的是“自己”和“尝试”这两个词。充分地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先学后讲”“以学代讲”。学生自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微课教育前,我会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带着问题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明确重点和中心,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职学校开展“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广阔,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微课的发展也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如何提升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如何提升学生对微课的学习兴趣?如何发挥好微课对巩固所学知识点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利用“微课”进行重点讲解,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课”教学在现阶段对部分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为了达到“微课”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
比如,笔者在photoshop软件教学中,制作了一个“微课”《制作人物头像漫画》,通过生动的画面,神奇的变换效果,夸张的漫画人物来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同学们学习热情极高。把本来要教授的关键知识点,相对难学枯燥的钢笔工具使用处理的生动活泼,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热情高涨,比如把自己的头像抠图出来,然后用滤镜液化功能处理成漫画效果,非常有成就感,也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强化重点易化难点
通过以上3组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模糊自适应阻抗控制能够有效地判断被测者运动意图,使得被测者能够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教学中,应用“片段式”微课,播放微视频,能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师口头表述的方法启发、诱导贯穿课堂始终,弥补传统课堂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听课而造成的疲劳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PS软件学习难度较大,为做好重点教学,笔者在PS软件中的修复工具教学时,制作了一个去除明星脸上的斑点、痘印的微课。当播放出来的视频中,大家看到的是熟悉的明星时,大家都全神贯注,很有兴趣。当演示如何利用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时,同学们都说:“原来明星也没有那么美,都是后期制作出来的。”在演示了基本操作技巧后,笔者布置练习,让同学们尝试对自己的照片或者喜欢的明星照片进行处理,大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制作效果非常好,同学们也牢固掌握了软件运用的有关内容。
例如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播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以来,民族地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真正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并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应的内容有直观的了解。教师借助微课辅助教学,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将文章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并进行一定的补充,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四、如何发挥“微课”教学优势,巩固学习效果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后复习对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意义重大,有效利用“微课”的信息化特点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利用“微课”进行专题巩固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存在理论较为单调枯燥,理解记忆存在困难的实际,专题课程主要为巩固学生知识理解,针对专题知识点加强理解与提升。经常有同学向笔者反映,在课上掌握的部分知识下了课不久有些就不会做了。“微课”可以把最近学习的知识重点储存和发布在例如“学习通”这样的平台上,教师再根据重难点问题布置专题课后作业予以巩固,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巩固,解决同学们遇到的学习问题。
(二)利用“微课”进行课后拓展练习
由于学生受到智力、性格、性别、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意愿等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有部分知识往往在课堂上不予讲授或讲解较浅,但却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了解的内容。此时,微课给他们的拓展性学习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拓展练习对开拓学生思维,针对重难点、开拓性知识点进行反刍式学习,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和消化知识,有效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
(三)利用“微课”进行讨论互动
教师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布到移动平台后,学生课后可以在手机上随时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巩固。学习中遇到重难点的问题,还可以在讨论区发布问题,等待老师的回复,或者同学们相互讨论学习。这样可以达到随时随地答疑解惑的效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的热情、兴趣。
五、结束语
今天,信息化学习已经成为当代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进课堂是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作为教师要努力将微课与教学深度融合,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地发展。
责任编辑何丽华
标签:日常教学论文; 微课论文; 计算机论文; 信息社会论文; 教学手段论文; 教学领域论文; 一线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王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