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日本、美国纺织工业后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工业论文,日本论文,美国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纺织工业在日本和美国都曾是重要的工业门类。特别是日本,在其经济起飞时,纺织工业曾起过火车头的作用。随着产业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日本和美国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两国的纺织工业都处于衰退阶段,纺织品进口量逐年增加。我国的纺织品在日本和美国市场上都占有相当的份额。如我国的服装占日本进口服装的47%,美国零售市场上的纺织品有17%来自中国。
在日本和美国,纺织品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基本上是买方市场。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根据市场的接受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价格。政府对纺织品价格的干预很少,只是对个别纺织原料的价格作适当干预。但是,日本和美国都有一套完备的法规和措施,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的价格行为,限制不正当竞争。此外,他们还利用信息系统、行业协会和期货市场等手段来保持纺织品及其原料价格的相对稳定。
对照国外的情况,我们认为,我国的纺织工业在价格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应该认真思考。
一、必须认清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对日本和美国纺织品贸易额不断上升,已经引起两国同行的高度重视,日本的一些纺织协会要求政府保护国内纺织工业,抵制我国纺织品的进入,提出设置配额、对中国加大反倾销力度等等。美国政府对进口中国纺织不仅继续坚持配额限制,而且规定从1996年7月开始执行新的产地国政策,其目的在于限制中国产品。这说明我国纺织品对日美两国的出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纺织原料大幅度涨价,工费水平不断上升,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目前纺织企业使用的棉花价格基本和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相当,而棉花质量比国际市场明显偏低;工费水平已经高于巴基斯坦等国,而且由于劳动生产率低等原因,实际单位产品里包含的工费水平与日、韩、台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近;生产技术水平和设备状况至少比上述国家和地区落后5-10年;产品质量比巴基斯坦差,基本与印度等国相当;产品价格已经稍高于印度等国,与巴基斯坦及台湾产品价格持平。所以,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已明显降低。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近年来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家保护下与中国纺织品展开激烈的竞争,日美等主要纺织品进口国已把注意力转向这些亚洲国家。这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
二、必须加快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价格改革的重要任务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经过16年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纺织原料和纺织品的价格形成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机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制约着纺织工业和原料工业的稳定、协调发展。通过对日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机制的考察与比较,我们认为,我国纺织品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已基本解决,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纺织原料价格上,改革的任务则相当艰巨和繁重,特别是对纺织工业影响最大的原料——棉花,尽管国务院从生产、调拨、运输到价格的制定都十分重视,可是由于现行棉花流通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产需不见面,流通环节多,购销差价大,以致棉花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国家定价名存实亡。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使过度集中的棉花流通体制向政府适当干预下的市场配置棉花资源的新体制转换,形成有管理的棉花市场、有组织的棉花流通、有干预的棉花价格,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通过有步骤地建立棉花(包括主要化纤原料)期货市场来解决现货交易的偶然性、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价格的大起大落等问题。政府的主要着眼点应当放在对棉花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棉花组织建设(以尽早使棉农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以及储备体系的建设上来,避免由于市场的波动影响棉农的收入。
三、必须为纺织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阶段,我国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品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因此,纺织工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外汇收入的增减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快慢。我们认为,日本政府近40年来对纺织工业实施的产业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对棉花的扶持政策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第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状况,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我国的纺织工业正处于深化企业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革力度、强化企业管理、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的新时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加以扶持。比如集中力量对纺织工业扶持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组织好我国棉纺织能力的区域大转移,使纺织工业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纺织能力低水平的延伸和淘汰设备的易地使用等。
第二,根据纺织品的特点和日美两国的经验,政府可不直接干预纺织品价格,而对纺织品价格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纺织原料价格,需要适度管理与调控。如为保护棉农利益和稳定纺织品生产,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法案中规定有:一旦市场棉花价格高到一定程度,用棉企业可以享受到一定数量的补贴等条款。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纺织工业相对衰落的国度里,尚且通过财政补贴手段来调控棉花价格,何况我们呢?由此我们认为,在我国纺织工业尚未走出困境的今天,取消了国家二十多年行之有效的棉花财政补贴政策,单纯靠提高棉花价格来解决棉农收益问题,似乎并非上策。
第三,为了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市场机制在调节供求矛盾时的消极作用,减少市场和社会震荡,政府应大力抓好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各项改革和法制建设,以及市场本身的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关键是让纺织企业能直接与外商打交道,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纺织品流行趋势变化,适时作出反应,按照国际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参与竞争,为国家多创外汇。二是从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入手,用健全法制的手段整顿市场交易秩序。亟待制定的与纺织行业有关的法规,至少应包括“价格法”(含明码标价)、“棉花法”(含棉花生产扶持条款)、“棉花质量监督法”、“纤维及纤维制品法”、“反倾销法”、“反垄断法”或“公正交易法”,甚至包括“纺织行业振兴条例”等等。三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应当真正把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下大力量加强信息市场的建设,健全信息组织机构,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充分开发信息资源,为企业科学决策和政府对价格实施间接调控提供依据。
四、必须真正树立市场观念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市场,以市场为中心,及时地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善于把人们的需要变成有利可图的机会,最终实现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观念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美两国纺织品早已是“买方市场”,但是,正如他们所说,“并不是市场就饱和了”。在任何国家、任何市场的任何时候,总是经常存在着许多“未满足的需要”(潜在的需要),因而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市场机会。企业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发现尚未满足的需要和市场机会,并根据企业的目标和资源条件等,选择本企业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按照目标市场的需要,设计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适当的价格,选择适当的分配渠道,制定适当的推销和促销方案,千方百计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这样就可以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盈利。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已处于低水平的供过于求状态。但是企业定价还远远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有不少的企业家还不能深刻的理解“价格管理,实际上是市场管理;而市场管理,实质上就是需求管理;价格的真正制定主体是消费者,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就是实现了产品的价值”这一市场经济的真缔。因而常常抱怨原料价格涨得太高了,产品价格不到位,或者总是责难政府对供给量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导致市场上的东西太多卖不出去等等。事实上,一旦把注意力放到“市场”上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制定产品策略,把定价思路从原来的“成本+利润=价格”改变为“市场可销价格—目标利润=企业应控制的成本”,将定价顺序由传统的“出厂价→零售价”,改为“零售价→出厂价”,所有的抱怨或责难就会自行消失了。
总之,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识到,要改革我国目前的纺织原料和纺织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约束机制,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懂得“只有建好市场,才能发展经济”这一市场经济的真谛;二要充分地认识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形势,加大调整改革力度,“控制总量、优化存量、强化质量、提高含量”;三要使所有企业都要能够“以市场为中心,发现需要,并千方百计满足需要”,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只有这样,我国的纺织工业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