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抽样调查综述_北京常住人口论文

人口变化抽样调查综述_北京常住人口论文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抽样调查论文,变动情况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统计数据是反映中国基本国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作为全国获得年度人口数据的主要渠道之一,从1983年以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比较及时准确的年度人口数据。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严峻形势下,调查数据为制定人口计划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决策作用。在过去的20年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从起步到调查制度的建立完善,确立了在人口统计中的重要地位。

1 20世纪80年代:调查起步阶段

1982年以前,中国人口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数据。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安部门建立了一套自下而上的户籍登记年报制度。户籍登记内容包括人口的出生、死亡、户口迁移等项目。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户籍管理作用的削弱,人户分离和无户口现象增多,全国户籍登记人口数与实际总人口数的差距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在1982年年末首次进行了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以下简称人口变动调查),在全国抽取50万人的样本,调查其出生、死亡的情况,以此推算全国总人口数。调查结果显示,1982年全国净增人口1454万人,自增率为14.49‰,比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推算净增人口1495万人仅差41万人。而1982年户籍年报自增率为12.42‰,净增人口1247万人,与人口普查推算数相差248万人,人口变动调查数据的误差明显小于户籍登记。198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做好一九八三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工作的意见》(国办发[1983]71号)。指出“望统计、公安、计划生育等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并应在今后每年进行一次,形成一项调查制度”。

从1983年到1988年,中国人口变动调查制度的建立处在起步的阶段1。全国调查的样本量为50万人,抽样比为0.5‰。全国样本量在各省按人口比例分配,当时人口最多的四川省样本量为4.5万人。三个直辖市样本量少于5400人,大多数省的样本量为1~2万人。样本设计只考虑对全国有代表性,不考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或省级单位)的代表性。人口变动调查数据仅推算全国人口数据,各省人口仍采用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数。

这一时期人口变动调查对象是按常住户口划分。户口状况分为三种:(1)有常住户口的人口;(2)未落常住户口的人口;(3)已定居一年以上,户口情况不明的流入人口。调查项目人记录有15项,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户口登记状况、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婚姻状况、出生、死亡、省内省外的户口迁移状况、生育子女总数等。户记录有8项,包括户别即家庭户和集体户、本户年初、年末人口等。

2 20世纪90年代:调查制度全面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处于出生的高峰期,人口过快增长的形势严峻。由于中国各地区人口增长情况不同,仅有全国数据不能满足省级地方政府掌握本地区人口发展和制定人口规划的需要,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迫切需要了解各省人口变动的情况。从1989到1992年,人口变动调查扩大样本量至180万人,以解决调查数据对各省的代表性。平均每个省样本量在6万人。1994年开始将样本量减少到120万,抽样比约为1‰,各省样本量在3~4万人。适当减少样本量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提高数据质量,同时提高人均调查费用标准,弥补调查经费的不足。这一阶段人口变动调查在方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建立省级抽样调查方法制度

(1)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为了保证人口变动情况的主要指标对省级单位有较好的代表性,从1989年开始,逐步建立了省级单位抽样调查方法制度2。人口变动调查样本设计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为次总体,不仅考虑了调查数据对全国的代表性,还考虑对各省的代表性。各省采用分层、四级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第一级抽样框单位是县级单位(县、市、市辖区),省级单位抽中县级单位的比例为30%~35%。第二级抽样框单位是乡级单位(乡、镇、街道),在每个抽中的县级单位中抽取4个乡级单位。第三级抽样框单位是村级普查区(村、居委会),在每个抽中的乡级单位抽取1个村级普查区。第四级抽样框单位是调查小区(村、居民小组)。在抽中的每个村级普查区抽取1个调查小区。调查小区要求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地域内按不重叠,不遗漏调查户为原则,地域界限清楚,便于调查员识别。调查小区人数原则上控制在100户左右。

抽样框来源于人口普查和公安部年报全国分地区的统计资料3。在人口普查后的邻近年份,用人口普查划分的普查区和普查小区作为抽样框资料。普查后几年,在其资料不能更新的情况下,抽样框主要来源于公安部门分地区的统计资料。在各省级单位要对第一级抽样框的县级单位进行分层。分层的原则是使层内务单位之间调查变量的差异减小,各层间调查变量的差异增大,以便降低总体的抽样误差。分层标志有地理条件,如山区、平原、丘陵、半山区半丘陵,或用县级单位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进行分层。

按照上述抽样方法,全国人口变动调查样本分布在全国大约900个县级单位、3500个乡级单位和6000个村级单位。每年调查的样本为重新抽取的样本,即年度之间的样本不重复。对收集的调查数据,采用了比率估计方法4,估计主要调查指标的抽样误差、标准误、变异系数和设计效应。全国数据由各省调查数据按各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加权汇总得到。由于人口变动调查数据对省级单位有较好的代表性,从1991年开始,根据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和各省的人口总数及人口主要指标,在国家与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公布。

(2)调查对象由常住户口改为常住人口,调查项目有所变动。继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后,1990~1994年人口变动调查将调查常住户口改为调查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的时间为一年。即住本调查小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住本调查小区一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住本调查小区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住本调查小区,户口待定的人口。1995年的1%人口调查后,常住人口的时间改为半年,以便能掌握更多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季节性的流动人口情况。从1996年以后,每年人口变动调查的常住人口均采用半年的调查口径。在调查项目方面,保留了20世纪80年代的多数调查项目,还增加了反映初婚年龄和文化程度以及完成学业情况的项目。

(3)农村区域增加了社区调查表。1996年以后,在人口变动调查抽样中的农村地域增加了社区调查表,以了解抽中样本点村委会的基本情况。社区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有村委会居住地的类型(山区、平原、丘陵),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距公路、卫生院、小学路程,饮用水、使用电、电话、是否通邮的情况以及耕地面积和上年人均收入等指标共11项。

(4)调查时点改变。从1982~1993年,人口变动调查用年末12月31日24时作为调查时点,调查本年度的人口变动情况,取得日历年度(当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数据。从1994~1999年,调查时点由年末提前到当年的10月1日零时,取得调查年度(上年10月1日~当年9月30日)的数据,再通过科学估算取得当年日历年度的数据,统计公报仍公布日历年度的人口数据。改变调查时点,避开了年末统计部门工作繁忙的时节,减少在1月份北方寒冷季节,因大雪封山,交通受阻给调查工作带来的困难。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后,调查时点又由每年的10月1日零时改为11月1日零时,以取得同人口普查相同的调查时点。同时,也避免了因国庆节长假对调查工作的影响。

(5)全国统一抽样调查方案,省负责组织实施和培训调查员。国家统计局每年召开人口变动调查工作会议和培训会,讨论方案布置工作和组织培训。各省根据国家的方案,选派调查员,分级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调查员由县统计人员或熟悉当地情况,责任心强和有一定人户访问经验的人担任。调查员采用入户询问填写调查表,并对被调查户的情况予以保密。

(6)改进调查数据处理工作。从1996年开始,人口变动调查数据处理工作由国家人口统计系统独立完成。统一编制下发调查数据录入程序和SAS汇总程序,并在全国举办了数据处理培训班。这种数据汇总的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经费,还有利于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数据质量的评估。

第二,建立事后质量抽查制度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确保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工作质量的通知》(国办发[1992]57号)。通知要求“认真贯彻《统计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原则,确保统计数字的准确性,严防瞒报和虚报”。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调查数据误差,全国和各省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数据质量的措施。从1992年开始,人口变动调查建立了事后质量抽查制度,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抽查100个调查小区约3万人。抽查小区分布为:5000万人以下的省份抽查3个调查小区,其中二个为农村小区,一个为城市小区;5000万人以上的省份抽查4个调查小区,其中三个为农村小区,一个为城市小区。从1994年开始,全国每年召开各省数据评估会。通过当年事后质量抽查的结果对调查数据进行评估,同时结合计生、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的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验证。

第三,增加劳动力调查的重要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劳动力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数量庞大,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迫切需要有关方面的信息,以摸清就业失业的现状和动态。作为开创性的工作,从1996年开始,在人口变动调查表上增加了有关劳动力调查的内容5。由于人口变动调查是一年一次覆盖全国城乡的人口调查,在人口变动调查中增加劳动力调查的内容,不仅能获得劳动力失业就业方面的重要信息,还能有效地进行城镇和乡村的区分,推算全国城镇的失业人数,计算全国、分省城镇人口失业率和其他经济活动人口方面的指标。在人口变动调查表的20项人记录中,涉及到人口变动情况的项目有12项,劳动力调查的项目有8项。劳动力项目包括前一周是否从事过有收入劳动、工作时间、未工作状况、未工作原因、就业者身份等。

在人口变动调查增加劳动力调查的内容后,全国调查的样本量仍为120万人,城镇样本量约为45万人。各省样本量为3~4万人,城镇样本量为1~1.5万人。各省在进行人口变动调查抽样设计时,分层变量更多地考虑了与劳动力调查相关的因素。分层的指标有行政区划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城乡人口比重,农业、非农业人口比重,具有大中型企业的县级单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地理地形标志等。为了提高城镇劳动力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在城镇区域,还将原来的最终整群规模100户缩小到50户。

第四,作为其他人口调查的样本载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人口变动调查为有关研究部门提供了专题研究所需的信息。

1994年当年在人口变动调查中增加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情况的调查项目,包括老年人口主要经济来源、生活能否自理。1999年在当年户记录中增加了饮水水源、户厕类型项目,人记录增加了6~14岁,1998年9月入学情况和1999年9月入学情况。从1997~1999年,在调查的户记录中还添加了家庭户的年收入项目,针对2000年人口普查表拟增加的收入项目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从2001年以后,以人口变动调查大样本为载体,进行了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在人口变动调查的35万户样本中,随机抽取了10万户,每户抽一人填写群众安全感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人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被调查人对安全的感受,对当前社会治安的评价,遭受不法侵害,对公共建设满意程度等。2001年和2002年群众安全感调查项目有43项,2003年调查项目为15项。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已连续调查了3年,调查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公众对社会治安,安全感认知的感受。也说明人口变动调查样本作为其他调查的载体,其作用已日益显现。

3 21世纪初:改革发展阶段

在21世纪初,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人口变动调查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和调查环境的变化,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人口变动调查在抽样调查制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改进。

3.1 抽样调查方法的试点

(1)抽样方法试点。由于受调查环境的影响,人口变动调查和劳动力调查相结合存在一些问题。在抽样设计中,要同时兼顾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和人口失业、就业指标的代表性,困难较大。对人口自然变动的指标,如年龄结构、出生、死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能减少漏登出生、死亡的人数,有利于现场工作的组织实施,其抽样误差能控制在15%以内。而对反映人口经济活动指标,如失业、职业、行业等,整群抽样的误差较大,这同中国长期形成的居民居住特点有关。在部分地区,工厂、企业、机关家属宿舍往往相对集中,每产可能会有人在相同的机关或企业单位工作,整群样本趋于类同。为了避免劳动力样本过于集中,2002年在上海、湖北进行抽样方法试点。样本设计由过去的四级整群抽样改为二级抽样,即第一级抽样由省直接抽村级单位,第二级抽样是在抽中的村级单位抽调查户。在省级单位样本量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使样本分散。对省级单位内的全部村级单位(村、居委会)按与失业率相关的资料进行分层。试点数据显示,失业率的估计值的精度比往年都有了较大提高,抽样误差明显缩小。

(2)调查方法的试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人们意识的复杂化,人口调查工作的难度增加。被调查对象配合程度降低,难进户、拒访户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尝试调查方式的改变,采用邮寄问卷、电话访问和入户登记相结合的方法势在必行。2003年人口变动调查在四川成都市进行了调查方法试点,即采用调查户自填与调查员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试点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区较为规范的居民小区和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方,可以采取调查户自填的方式,而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采取调查员入户访问的方式更为合适。近两年来,北京市在北京部分地区还采用了电话访问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电话访问的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调查对象的探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量不断增大。人口变动调查仅关注出生、死亡的数据,已满足不了推算各省常住人口的需要。鉴于2000年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漏报问题的突出,从2001年开始,在人口变动调查的户记录中,加入了户籍在本户外出半年以上,以及外出离开本省的人口登记项目,在人记录中,加入了一年以前的常住地人口的登记项目,就如何在人口变动调查中反映迁移流动情况进行了探索,对把握各省净迁移人口的趋势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随着人口调查环境趋于复杂,人口变动调查长期以来使用的常住人口调查口径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于调查员按常住人口4种人界定,不易把握调查口径和被调查人的回答偏差,造成常住人口的漏登、错登。为此,国家同安徽省就人口变动调查对象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将调查常住人口的4种人改为调查“现有人口”6。“现有人口”其调查对象为“在调查小区内有住房且户籍在本乡(镇、街道)的人,户籍非本乡(镇、街道),但调查时点当夜居住在调查小区的人”。在调查表上,增加了户口登记地情况、调查居住地情况、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及原因三大项,通过三项之间的相互交叉组合,得到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现有人口和流动人口等各种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安徽省人口调查对象的改革试点,在搞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方面,为全国人口变动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3.2 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准确地估计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问题突出。估计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取决于对出生、死亡、迁移流动人口的估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不等于出生人口漏报问题已经解决。近几年人口变动调查在突破出生人口瞒报、漏报的难点问题上进展不大,调查客观上反映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的作用在减弱。从一些调查点的情况看,调查员直接登记到超生人数和流动人口的出生人数少,如何提高出生、死亡人口的数据质量仍是调查的难点。同时,人口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成为正常现象,这对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估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流入地讲,由于流动人口的自身利益所及,在调查登记时,不愿如实申报。一些企业单位受局部利益驱动的影响,故意少报外来人口。在城市区域,人户分离给调查带来的难度也影响了常住人口的登记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要求,国家将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各地区要统一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准确地估计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是当前全国和各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抽样框不稳定的问题长期存在。抽样框是样本抽取的基础资料。抽样框是否完整并及时得到更新,对科学抽取样本,提高样本代表性和调查数据质量十分重要。人口普查提供的抽样框,从总体上来讲,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基础建设发展快,房屋拆迁、街道合并、社区组建等使人口普查的抽样框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调查的需要。另外,在抽中的城镇区域,人户分离现象突出,变动频繁,建立住户名单抽样框的工作难度也很大。

(3)人口凋查信息不能满足各级政府的需求。中国现行的统计体系是多层次的统计信息需求,在一定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一般只能满足单一层次的信息需求。以省级单位为总体进行样本设计时,样本数据只能解决省级单位的代表性,无法满足地方各级政府的需求。因此,逐步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人口统计信息网络,加强日常性和基础性的人口统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4)调查实施与现行统计管理方式的不适应。人口变动调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到调查员培训、现场调查和数据处理的每一阶段都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方式,才能保证数据的质量。目前,人口变动调查的组织方式是依照全面统计的管理模式。调查管理层层负责,调查员层层培训,人力财力层层需要。这种全面统计管理模式不易规范抽样调查的操作,调查员难以准确地掌握调查的内容,调查员培训质量层层递减。当前,基层统计部门日常工作和承担调查任务已相当繁重,没有更多的力量来检查调查员的工作质量。再是,现行统计管理方式不易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经费投入标准,层层管理的模式造成不必要的经费支出,经费使用效率低,落实到调查员时已寥寥无几,这必然影响调查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质量,影响调查数据的质量。

(5)对调查数据使用存在着误区,影响了调查的质量。调查数据存在着误差是绝对的,而误差的大小是相对的,其相对性取决于研究决策的需要。抽样调查的理论在于,用可靠有效的样本数据估计的总体值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和对问题的决策,这也是调查数据不能失真的含义。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方面,一些行政管理者和数据使用者不愿意或不习惯接受数据的误差,一谈到误差,惟恐别人说数据不准,将数据误差绝对化。调查的数据高低变成了地区之间排队、政绩评比的依据,进而不谈数据误差。在统计和政体没有分开的情况下,将调查数据同政绩挂钩,会带来地区之间数据高低的相互攀比。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调查数据的虚报、瞒报以及对调查数据的行政干预。

回顾中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所走过的20年的历程,其每一步都在不断地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统计的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在改革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改进调查数据收集方法和调查项目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探求新知。人口变动调查方法制度还需与时俱进,不断的改革完善,为中国人口、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口信息服务。

标签:;  ;  ;  ;  ;  ;  ;  ;  

人口变化抽样调查综述_北京常住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