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经济学研究(笔谈)——加速市场化进程推进经济体制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转型期论文,经济体制论文,进程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
毫无疑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转型的目标模式,就必须明确市场经济、市场化等概念的内容。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的说法颇具有启发性。D.W.霍奇逊指出:“我们把市场定义为一套制度,其中大量的特殊用途的商品交换有规律地发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度的促进和构造……简而言之,市场就是组织化、制度化的交换。”(注:D.W.霍奇逊:《新制度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因此,我们可以把市场定义为一套促使各项交易顺利实现的制度体系。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在市场制度的体系内,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微观基础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等价交换原则,即各个经济主体在平等的地位上,在自愿的原则下,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出让自己的所有(包括财产、劳动、技术、知识等)去换取别人的所有。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各种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机制就是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机制和手段。从理论上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规律”,就是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具体地讲市场机制应包括这样几种机制:
1.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在微观层次上决定着某种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在宏观层次上决定着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决定着经济是否平衡发展。供求平衡是偶然的、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因此,市场经济是经常进行调整的经济。当然这种调整只能是经济主体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不断进行的微调。
2.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决定经济效率的高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计划经济中提倡的竞赛不同。竞赛是在所有参与者都“活”着的前提下倡导差异,竞赛的约束是软的;而竞争则是优胜劣汰,只有效率高的经济主体才能在竞争中存活,因此竞争对经济主体的约束是硬的。正是由于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处处发挥作用,所以,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经济。
3.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一种杠杆,它受供求调节,反过来又调节供求,它反映利益关系又调节利益关系。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一般商品价格之外,更重要的还包括要素价格,如利息率、工资率、地租、汇率等。这些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稀缺程度。
4.风险机制。风险机制是一种约束机制,即盈亏自负。这一机制使经济主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利益负责。正是由于风险机制的存在,使得企业的预算约束变硬,克服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盲目投资的饥渴症。
5.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最重要的机制,最根本的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利益机制承认每个个人或每个企业都有自利行为,即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自利是动力。只有承认并且满足自身利益,行为主体才能有动力、活力和效率。比如企业的利益就是取得利润,企业家办企业的主观目的就是取得利润,而不是直接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但是要取得利润他就必须为社会提供些什么,而且提供的越多,质量越好,取得的利润也就越多。所以,市场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作为其整体的一个细胞的企业在实现自利的同时,客观上也同时实现了社会的需求,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总之,正是这些机制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作用,才使得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更有效率,更富活力。
二、市场化及其基本特征
研究转型期经济理论要解决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测度转型进程即市场化的推进程度。这显然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指标。这就涉及到对市场化的内涵与特征的理解。根据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市场化看做是一个各种制度从无到有,市场体制从逐步产生、发展到成熟,同时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不断加深和增强的演变过程。因此对于市场化程度我们需要从两个层次上去理解:一是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程度,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二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范围与程度。测度市场化程度的指标应该反映经济体制在这两个层次上的变化。我国目前的市场化是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这有点像万米赛跑一样,有一个起点和终点,中间有一段路程。起点是计划经济,而终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点间的过程就是市场化。这当然是高度简化的比喻,实际上市场化过程要比赛跑的过程复杂千百倍。其中与赛跑不同的特点之一是赛跑时的终点是清晰的,可明确测试的,有裁判在那里掌握;而我们进行体制市场化的终点是模糊的,需要花很大力量深入地研究。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个人、企业和政府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的各个部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都要相应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市场化的表现,也就是市场化的特征。主要特征有如下一些:
1.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化。经济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农户、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个人。如果这些行为主体的依赖性、依附性减弱,而自主性、独立性增强,权力和权限扩大,包括选择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获利方式的权力,也包括选择制度的权力的扩大,这就是市场化的深化。
2.经济决策的分散化。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逐渐从微观决策领域退出,只在宏观决策和其他一些必要的领域里发挥作用。从计划统管一切的体制到市场自主调节的变革,一定会表现为政府在某些领域的退出,决策权的收缩、让渡、转化、分散,这些都代表着市场化。
3.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元化。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从私有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与非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有很强的亲和力;相反,通常国有、公有经济总是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来说,必然要求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动,建立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发展的新格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不再由国家计划规定,而由市场的供求决定,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成本状况自主决定。同时劳动力、资本、资金、技术、房地产、外汇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表现为工资、股价、利息、专利转让费、地价、汇率等。这些价格在多大程度上由供求双方决定、随行就市,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国家不直接管理了,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
5.经济行为规范化、法律化、秩序化、信誉化。市场经济是由法律、规则及规范(如讲求信誉的道德规范)制约和调节的。我国目前有一些企业在经济关系中签约率很低,签约后的履约率也很低,另外假冒伪劣盛行,秩序性和规范性较差。这些绝不是市场化的特征,至少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化的特征可能还有更多,但以上这些是最基本的。这些特征体现了市场化的理论含义,它决定了测试市场化进程的指标选择。所以,我们研究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就是要说明这些特征性现象的强化程度,要依据这些特征来设计和选择测度市场化的指标。就是说,各种指标整体上必须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市场化的这些特征,即体现市场化的内容。
三、中国经济体制总体市场化状况与问题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在市场化的路程上已经向市场经济的终点目标迈出了关键步骤。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认 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总体已由70年代末期的不足5%,达到了目前的65%左右。
诚然,在肯定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不应忽略了仍存在的若干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市场化进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多个方面和领域。
1.从市场体系上看,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接近充分市场化,市场化程度已达85%以上,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供求或成本决定的,而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则不是很健全,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总体上看要达到成熟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比如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只有大约10%左右,这是制约我国改革深化的重要障碍。
2.从各政府部门看,总体上政府部门的行为适应市场化的程度大约也在60%以上,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已有较大改变,从“直接的行政调节”过渡到了“直接的经济调节”(如控制贷款规模),而且摆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事实表明这种调节方式是有效的且在目前情况下也是必要的,但是显然还没有达到有效的“间接经济调节”的程度;另外,政府机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官员选拔和监督机制还远没有理顺,官员腐败现象也还严重存在。
3.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早达到了65%,而工业部门的国有企业较多,改革的难度较大,市场化程度目前大约为50%,第三产业的非国有多种经济成分较活跃,非公有经济发展较快,所以市场化程度更高,达到80%左右。
4.从地域上看,最高的省份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60~70%,而有些省份则只有40~50%;就东中西各大区看,东部最高约为60%,西部次之约为53%,中部又次之约为52%,西部略高于中部可能是因为西部边疆更加开放;就南北大区看,南部约为62%,北部为53%。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这大致是符合我国各地改革的实际的。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所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与蔓延。因为在旧的体制被逐渐取消后,在一些部门、一些领域里新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就形成了“制度缺陷或错位”,从而导致了各种“寻租”行为的出现。其表现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走私贩私猖獗,各种欺诈行为泛滥,以及由此滋生出来的腐败问题等等。这些寻租行为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着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道德基础。当然,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彻底、不完善所造成的,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型不快、不彻底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只有加速市场化进程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四、推进市场化进程、加速体制转型的对策思路
根据我国目前总体市场化的状况,转型期经济理论的研究必须在进一步加大转型力度上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就大的方面看,今后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有突破,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切实退出竞争领域上;二是政府机构改革要有突破,应当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继续推进,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还权于民,健全法制,抑制腐败;三是市场体系的建设要有重点地突破,比如劳动力市场和货币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当在加入WTO的过程中加快进行,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继续坚持“渐进式”可能更被动;四是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要有突破,即要尽快完善起来,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新政”期间的最大功绩不是社会需求的财政调节,而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因为它保障了美国经济此后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我国如果能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可能加快;五是政治体制改革要有突破,革除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要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改进党政官员的选拔和更替的制度和规范,加强监督机制,为经济体制的彻底改革扫清道路;六是要借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注重对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建设,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七是完善市场制度的建设,消除由渐进式改革中形成的“制度缺陷”所引致的一系列的非法非正常的活动。
总之,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就会不断提高,形成既充满活力,又有约束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迅速从中下收入国向中上收入国迈进。总结这些实践经验无疑将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转型期经济理论。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