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钻施工工艺及要点控制论文_陆家鹤

旋挖钻施工工艺及要点控制论文_陆家鹤

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基础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桩基础施工利用以往的施工机械及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近些年出现的旋挖钻施工,较冲击钻、循环钻等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本文先阐述旋挖钻施工工艺原理,再结合实际桩基础施工,就旋挖钻施工工艺及要点质量控制做一简要阐述。

1、概述

1.1 工艺原理

旋挖钻成孔施工法,又称钻斗施工法。成孔原理是在一个可闭合开启的钻斗的底部及侧边,镶焊切削刀锯,在伸缩钻杆旋转驱动下,旋转切削挖掘土层,同时使切削挖掘下来的土渣进入钻斗内,钻头装满后提出孔外卸土,如此循环形成桩孔。旋挖钻机成孔施工具有低噪音、低振动、扭矩大、成孔速度快、无泥浆循环等优点;缺点是在粘性较大的粘性、淤泥土层中施工,回转阻力大,钻进效率低,容易糊钻。适用于填土层、粘土层、粉土层、淤泥层、砂土层以及短螺旋不易钻进的含有部分卵石、碎石的地层。

1.2 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根据地质柱状图及工期的要求,拟对8#~11#(8-4、9-1除外)墩位桩基采用旋挖钻成孔,共计29根,以每根桩长24m(含承台2m)计,总钻进尺696米。

2、施工准备

2.1技术准备

第一,掌握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第二,读懂桩基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编写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原材料送检和混凝土配比申请;第三,了解场地及临近区内的危房等特殊建筑物分布情况基地下障碍物(旧基础、地下工程、管线等)的分布;第四,准备施工用的各种报表、规范。

2.2主要机具设备

旋挖钻机、自卸汽车、吊车、挖掘机、混凝土导管、隔水栓、储料斗等

2.3作业条件

先要合理布置施工现场,清理场地内影响施工的障碍物,低洼处用粘土回填,达到“三通一平”,挖好稳定液搅拌池;再对进场设备、机具进行安装、调试检查和试运转,确保机械正常工作,配备足够的备件;引好桩位控制线和水平高程的控制点,妥善保护好,施工中应经常复测;原材料进场待用,根据设计要求加工钢筋笼。正式施工前试成孔,不少于两个,以便了解场地地层情况并检查所选择的机具设备施工工艺是否适宜。

2.4 劳动力计划安排

配备技术员2人,负责质量管理(轮班作业,必须做到有人施工就有人做技术指导);配备管理人员2人,全面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轮班作业,必须做到有人施工就有人管理);技工3人,普工10人,共计19人。本工程施工负责人为:<<,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

2.5 施工工期计划安排

施工班组务必抓住目前的黄金施工时段,本着优质、快速、高效的施工目标,于2007年08月15日至2007年09月20日完成全部旋挖钻施工。

3、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

3.1施工工艺流程

制作钢筋笼

钻机就位开孔→设置护筒并注入稳定液→旋挖钻进→清孔→ 下放钢筋笼→

插入混凝土导管→二次清底→ 灌注混凝土成桩→ 拔出导管→ 拔出护筒

由流程图可知,旋挖钻孔灌注桩的特别之处在于制备泥浆和补充泥浆,在钻孔过程中,要制备符合性能指标的泥浆,同时要及时补充泥浆,以确保孔内水头压力,防止塌孔。

3.2施工工艺要点

3.2.1桩位点放置与测量

钻孔前施放桩位点,放样后四周设护桩并复测,误差控制在5mm以内。进一步确定是否有障碍物,必须待甲方或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成孔施工。

3.2.2钻机准备

钻机就位应保持平稳,不发生倾斜、位移,钻头对准孔位开启电机进行开孔。

3.2.3设置护筒

根据桩位点设置护筒,护筒的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护筒位置应埋设正确稳定,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倾斜度的偏差不大于1%,护筒与坑壁之间应用粘土填实。施工中,护筒的埋设采用旋挖钻机静压法来完成。首先正确就位钻机,使其机体垂直度、钻杆垂直度和桩位钢筋条三线合一,然后在钻杆顶部带好筒式钻头,再用吊车吊起护筒并正确就位,用旋挖钻杆将其垂直压入土体中。护筒埋设后再将桩位中心通过四个控制护桩引回,使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并在护筒上用红油漆标识护桩方向线位置。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护筒应高出地面20~30cm,随即注入稳定液,并应保证孔内稳定液面高于地下水位1m以上。

3.2.4钻机就位

旋挖钻机底盘为伸缩式自动整平装置,并在操作室内有仪表准确显示电子读数,当钻头对准桩位中心十字线时,各项数据即可锁定,勿需再作调整。钻机就位后钻头中心和桩中心应对正准确,误差控制在2cm内。

3.2.5钻进

当钻机就位准确,泥浆制备合格后即开始钻进,钻进时每回次进尺控制在60cm左右,刚开始要放慢旋挖速度,并注意放斗要稳,提斗要慢,特别是在孔口5~8m段旋挖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控制盘来监控垂直度,如有偏差及时进行纠正,而且必须保证每挖一斗的同时及时向孔内注浆,使孔内水头保持一定高度,以增加压力,保证护壁的质量。

3.2.6 清孔

钻进至设计孔深后,将钻斗留在原处机械旋转数圈,将孔底虚土尽量装入斗内,起钻后仍需对孔底虚土进行清理。一般用沉渣处理钻斗(带挡板的钻斗)来排出沉渣,若沉淀时间较长,则应采用水泵进行浊水循环。

3.2.7钢筋笼制作程序

钢筋笼制作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存放场地应平整,钢筋笼应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方能下放,下放时应保证钢筋笼顺直,严禁摆动碰撞孔壁,就位后焊制定位钢筋。

3.2.8钢筋笼放置

钢筋笼下放至设计深度后,立即下放混凝土输送导管,避免导管与钢筋笼碰撞,遇导管下放困难应及时查明原因。导管一般由直径为200-300mm的钢管制作,内壁表面应光滑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管段的接头应密封良好和便于装拆。下放导管的数量应有计算确定,布置时应使各导管的浇筑面积相互覆盖,导管的有效作用半径一般为3~4m,导管第一节底管长度应不小于4m。

3.2.9二次清孔

将头部带有1m长管子的气管插入导管内,气管底部与导管底部最小距离2m,压缩空气从气管底部喷出,如能使导管底部在桩孔底部不停的移动,就能全部排出沉渣,对深度不足10m的桩孔,须用空吸泵清渣。灌注混凝土前的孔底沉渣厚度应满足要求。

3.2.10灌注混凝土成桩

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应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开始灌注混凝土时,为使隔水栓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50cm,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下0.8m以上。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至设计标高,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宜为2-6m,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应设专人测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液面高差。

4、质量控制措施

4.1护筒埋设

护筒既保护孔口壁,又是钻孔的导向,则护筒的垂直度要保证。为防止跑浆,护筒周围土要夯实,最好粘土封口。在上层土质较差时,将护筒加长至4~6m,提高护壁效果。在松散的杂填土层和流砂层成孔时,加大泥浆比重,增加粘度,以便形成较好的孔壁。

4.2对稳定液要求

一要控制泥浆的比重在1. 05~1. 10 之间,二要粘度在18s~25s ,含砂率小于6 % ,定期测试稳定液的各项技术指标,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4.3孔底沉淤控制

旋挖钻斗的切削、提升上屑的机理与常见回转钻进的正、反循环成孔的切削、提升形式完全不同。前者是通过钻斗把孔底原状土切削成条状载入钻斗提升出土,后者是通过钻头把孔底原状土打碎由泥浆循环带出土面。前者底部面缓,钻至设计标高对土的扰动很小,没有聚淤漏斗,所以要加强稳定液的管理,控制固相含量,提高粘度,防止快速沉淀,还要控制终孔前二钻斗的旋挖量。

4.4复测孔深及稳定液比重

为保证灌注桩质量,浇筑混凝土前,一要检查孔底泥浆的比重是否小于1.15 ,否则采取换浆处理;二要检查孔的深度,判断有否孔壁坍塌现象,若有用旋钻机清孔,达到设计深度后方可安装导管。

4.5对导管的要求

导管在使用前必须作密封性检查,接头严密,不漏水、不漏浆。导管上料斗的体积,由桩径、桩长和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来确定,料斗体积应大些为好,确保首批浇筑混凝土的埋管深度。

4.6浇筑混凝土的要求

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中间不得停顿。由于桩内混凝土不能振捣,主要靠混凝土的自重压密和混凝土的流动成型,必须控制好配合比、浇筑速度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塌落度。由于混凝土浇筑到顶时残留泥浆会与混凝土混合,则实际桩顶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0. 5m~1.0m ,最后机械破桩头处理。

4.7 其它注意事项

第一,成孔时,发生斜孔、弯孔、缩孔和坍孔或沿护筒周围冒浆以及地面沉陷等情况,应停止钻进,经采取措施后,方能继续施工。第二,钻进硬层,回次进尺深度太小,斗内钻渣太少时,可换用小直径筒形齿状钻斗,先钻一小孔,然后再用钻斗扩孔钻进,也可换用短螺旋钻进,然后再下钻斗捞渣,钻进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孔径、孔深、钻机负荷以及成孔质量等具体情况确定,在砂砾、砂卵、卵石地层中钻进时,为保护孔壁稳定,可事先向孔内投入适量粘土球,下入孔内的钻头,其底盘进渣口必须装闭合阀板,以防提钻时砂砾石从底部漏落孔内。第三,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不得偏低。

结束语

通过施工实践证明,旋挖钻施工方案既保证了进度,又保证了施工安全、测量控制精确度,桩基施工为同类地质条件的旋挖钻施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JTJ 041- 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2]JFJ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杨文渊,徐犇.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2000(4).

[4]杨天林.基础工程.

论文作者:陆家鹤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  ;  ;  ;  ;  ;  ;  ;  

旋挖钻施工工艺及要点控制论文_陆家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