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图书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确性论文,图书论文,一致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分类工作是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其他工作。而衡量图书分类工作的质量标准,就是看其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程度如何。
图书分类的准确性是指图书的归类要准确无误,要符合图书本身的内容性质,著作形式,一致性是指同一性质的图书分类在前在后都归于一处,号码固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分类要想达到准确一致很不容易,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因此,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总结,找出出现差错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以求不断改进工作。
本文拟就笔者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分类不准确、不一致问题,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图书分类不准确、不一致的原因
造成图书分类不准确不一致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以下几点:
1.受分类人员业务素质影响。分类人员业务素质较差,表现在:第一,作为分类人员对分类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精通,没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整个图书分类法体系、类目间的关系,导致分类出现错误。以《中图法》为例,它所采用的分类体系属列举式等级体系,为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分类表采用直线排列,即用上下位类表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大概念包含小概念,层层细分。如文学──中国文学──中国小说──建国后小说──中长篇小说,这样层层深入。用同位类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如文学分出: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各国文学四个同位类,用参见类目、交替类目反映各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类目体系的展开总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总到分,从理论到应用。如分某书时,找到所属学科大类后,不了解类目体系,就会错分。如分《中国作家论创作经验》一书,笔者曾见过此书的类号为“I206.6”属“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和研究”类。这明显错在了把总论与专论性质的类目搞混了。还有人将《分析化学实验》一书分到“06─33化学实验”类而没有入在“065─33分析化学实验”类。这属于应入下位类的却入在了上位类,严重违反了分类的逻辑规则,以小概念充当大概念,以偏代全。第二,对分类法中类目涵义理解不够,造成分类不准确不一致。如“H语言、文字”类中的“H194.1古代汉语读物”和“I文学”类中的古代散文作品,在二者的关系上有的人就分辨不清,把《古文观止》有的归入古代散文,有的归入古代汉语。再有“A8”这个类是关于五位革命导师著作的学习参考资料以及研究导师们的思想体系类目,但有人却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一书归入此类,造成归类错误,因这种书是重点研究有关科学部门的理论,应按内容入哲学“B0─0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分类人员现有知识水平的局限,加之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有关新学科、跨学科知识的书大量涌现,难以确认其类属,也容易出现分类不准确不一致的现象。如“解释学”、“现象学”、“空间关系学”,不了解这些新学科、边缘学科,分类法上又没有列出其类目,对一般的分类人员来说,类分这方面的书很难归入正确类目中。
2、没有严格的本馆分类细则。图书分类工作开始前要求做好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制定出适合本馆性质、任务、藏书特点的分类细则,使分类人员操作起来心中有数、有章可循。但有些馆没有做好这一准备工作,加之分类人员不稳定,操作时各自为政,造成同一性质的书分到不同的类。我馆对应用性类目没有明确规定如何使用,出现有时集中有时分散的情况。如“029应用数学”类,把《农村应用数学》一书入在此类,把《农村常用数学手册》一书又分到农业类;另外,在对组配复分的粗细问题上,尤其是对专科辞典与各学科的组配,有的粗分,有的细分,使同一性质的书归不到一处。如《汉语成语词典》类号为“I38:H1”,而《现代成语巨典》为“Z38:H136”。上述类似情况很多,都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本馆分类细则而人为造成的分类不准确不一致。
3、没有严格按照分类工作程序操作。图书分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也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劳动过程,因此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如同一个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作业。每种书的分编必须经过查重、辨类、归类、给分类号、较对公务分类目录,最后给出索书号这些过程、整个分类工作才能结束。可往往有的分类人员拿到书后,不查重,只凭主观记忆断定此书有无、类号如何,或者查重不认真,漏查,把复本当新书进行重新分类,造成一书两入分类不一致。也有的人只凭书名分类,如把《吕氏春秋》误入历史类,《第三次浪潮》误入文学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误入汉语词汇类等。此外,不经认真核对出现笔下误,把I写成K,把D写成B,把516写成561等,也会造成分类的不准确不一致。
4、分类表编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分类表上同一性质的类目不能集中设类,使同一性质的书不能集中归类。因此在准确、一致方面就很难把握。如“家庭、婚姻、恋爱”,同一主题分散在社会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各国社会问题等不同类;再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也分别在政治和教育类中的十个不同小类中出现,这些类目有的没有注释,因此在类分这些书时极易混类。
第二,由于《中图法》的编制上大量采用了多重列类方式,即在同一度划分上采用两个以上分类标准,因此所分出的平行的下位概念都存在外延交叉问题。使得某些书可入前面的类目,也可入后面的类目,在没有特殊规定或注释的情况下,同一性质的书很容易入在两处。如《毛泽东诗词》一书,有时入在诗词类,有时入在手迹类,在艺术类“J292、2碑帖、各代书法”与“J292、3各体书法”两个类目,它们所涉及的书自身都有时代、字体问题。集中了时代,就分散了字体;顾了字体就分散了时代。类似情况经常是顾此失彼,不能一致。
第三,由于分类表的不断再版修订,使一些类目有变动。如增加、删除、调整等,使原分过的一些书与使用新版再分的同一性质的书不能一致。例如原来没有电视机维修的类目,只好将此方面书分在电视机类,而现已增加了这一类目,再遇此书就不能入在原类号下了。再有中国传记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传”取消了,现在这方面的书就得入在“社会政治人物传”类。又如秘书学原设在档案学类下,现改在了管理学类。
二、提高图书分类准确性一致性的可行措施
1、提高分类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在分类工作中,人的因素第一,只有分类人员的高水平才会有分类工作的高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分类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做进一步提高的工作。可通过有计划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实现。内容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就是让分类人员熟悉分类法,多看勤翻,首先了解结构,辨清体系,弄明类目含义,掌握类目编排规律;其次掌握分类规则,组织实习,边干边学,带着问题学,请教有经验的同志,弄懂分类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二,学会利用各种参考工具书,掌握各种工具书的功能,查找方法,使其面对新的学科、边缘学科等方面的书,能够顺利找到归宿,让参考工具书在分类工作中起到“耳目”、“参谋”、“助手”的作用。
2、建立健全规范可行的图书分类工作制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具体应包括:制定本馆的分类细则,严格遵守分类工作程序,完善校对工作等,只有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才能确保分类的准确一致。
对那些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的馆,在制定分类细则时可参照《中国法三版使用手册》,结合本馆实际情况来确定,对以下情况应特殊给予考虑:
第一,对稳定类目的处理,即应用性类目的集中与分散,交替类目的使用情况,涉及多重列类方式划分出的类目,确定一种标号法(最前或最后标号法)。
第二,对特殊体例图书的处理,如参考工具书类是集中,还是分散;丛书什么情况下集中,什么情况下分散,应依据本馆实际确定统一的处理方法。
第三,对组配复分的粗细程度,应明确规定分到几级类目。
3、对类目有变化的图书进行改编处理。
对分类表的修订所造成的图书分类不准确不一致现象,本着图书分类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时加以改编,使整个馆藏图书分类体系达到一致。如何改,要视本馆的藏书规模、现状等实际决定,切不可盲目加以改编。对此笔者认为:
第一,对删除的类目所收的图书,应将其归入相应类目中,如“党和国家领导人传”等。
第二,对新增类目图书、把原因无类入在其它类的书改在新增类下,如“传播学”。
第三,由一个类目改为另一个类目的图书,可实行“集体搬家”办法,将整个类的图书类号改成新类号,如“服装、鞋帽”、“文字学”、“秘书学”等。
对下列情况可不必改:
第一,类目局部扩充、加强的如“文化理论”、“儿童心理学”、“环境科学理论”等,由于上位类没变,从分类排架和读者分类、检索角度看无大影响。
第二,对只有类目名称变化,没有本质性变化的,如农村人民公社经济改为农村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等。
以上几种处理方法,可大体使图书分类达到准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