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得[1]2004年在《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清洁能源是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选择。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与农村用能的非密集性有着特殊的联系,研究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研究可再生能源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评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时代特征。 本文采用Delphi法(德尔菲法)和AHP法(层次分析法)为主要技术依托,并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估了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本文在介绍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各自定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引出我国的能源问题及出路的探讨,得出我国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方向;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现状,特别是分析了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它的重要意义,建立了衡量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对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的评价体系及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做了案例分析和综合结果分析;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王晶晶[2]2010年在《北京市农村能源消费状况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农村能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建设。北京农村地区不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村能源建设,影响生活环境,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使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北京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动力。本文运用统计学分析和建模方法,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北京市农村能源消费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文章从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北京市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现状做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北京市农村能源消费状况的因素,并对影响因素做了重要性评价,得出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北京农村能源消费的最主要因素。鉴于能源系统的复杂性,在预测分析时,比较分析了趋势外推预测模型和灰色动态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最小原则,最终采用GM(1,1)模型对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做了预测分析。最后,提出了适合北京地区农村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科学制定规划;转变能源结构,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加大宣传,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农村能源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加大科研工作,构建完善服务体系。
卢旭东[3]2010年在《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经济、环境和能源叁重压力,农村能源是制约我国农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国际社会能源紧缺的压力和背景下,积极发展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和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研究农村可再生能源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和分析框架。本文以国际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为切入点,阐述了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主要采用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对比,借鉴先进经验,从而达到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的目的。第二章介绍了可再生能源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可再生能源相关理论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再生能源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的阐述,可以看出国内外许多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已经对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可再生能源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研究。第叁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农村能源发展总体状况,对农村能源中长期需求进行了预测,并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阐述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关政策。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政府颁布了有关法律法规性政策、经济激励政策和补贴性政策,但与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相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清晰的政策框架、激励措施力度不够、缺少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等。第五章介绍了国外可再生能源利用状况和实践经验。文章对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可再生能源现状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有意启示:制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确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界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利用范围、营造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六章是结论与建议。论文提出了以下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多能互补;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能源建设资金;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马驰, 胡应得, 梅成效[4]2004年在《可再生能源应用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体系》文中研究指明可再生能源应用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评估可再生能源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却一直限于定性方法。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应用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体系,可解决对该项评估的定量问题。在研究中,应用Delphi法和AHP法相结合的方式可确定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而建立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使该评价体系的可用性得到了证实。
鞠洪良[5]2011年在《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尤为重要。农村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农村能源缺乏、能源利用低效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是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当前资金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有必要探索长效的投融资机制,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相关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基础理论,总结出英国、德国、美国、印度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经验的共性特征及借鉴,然后分析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政府主导、市场介入、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并且分别从政府主导、市场介入、社会参与和制度保障方面,提出促进实现机制创新的对策与建议。最后,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其背景、筹资渠道方式、效果,并结合提出的投融资机制对案例评析。本文试着阐明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属性特征,弥补了农村可再生能源领域相关研究的需要。论文构建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将主体投资动力和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避免了相关研究一味重视渠道方式的创新而忽略主体投资动力激励的片面性,突出了投融资机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提出了实施建议和对策,给政府、企业、农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投资提供参考,以推动改善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促进我国农村能源建设事业的发展。
刘文合[6]2009年在《基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农村住宅技术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村住宅在建设、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巨大,在全球能源资源状况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一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本文在国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背景下,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题“村镇住宅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2006BAJ04A05’)”,深入韩国、荷兰、国内大量实态调查、试验的基础上,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为目标,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系统与农村住宅设计展开研究,从而为东北农村住宅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论文首先通过对能源替代理论、技术系统论、耦合理论的解读,基于哲学层面上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的思维方式及生物理论的共生、应变思想提出了自耦合、共生耦合、应变耦合理论。基于住宅系统的建筑要素和技术要素,通过耦合界面提出太阳能利用技术系统与住宅系统的应变耦合模式、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系统与住宅系统的连续共生耦合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系统与住宅系统的一体共生耦合模式、其它新能源利用技术系统与住宅系统的耦合设计模式。继而基于生物质能利用,将传统的火炕建造理念与燃池供暖技术耦合,形成一种新的供暖装置,并提出燃池技术系统自耦合设计的传热策略和运行策略;根据共生原理,提出了燃池技术与火炕文脉、火炕构造、节能灶、平面布局的连续共生耦合策略;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和经济评价。基于太阳能利用设计了太阳能卵石蓄热采暖装置,研究其自耦合策略及其与农村住宅系统应变耦合的设计策略,围护系统界面的应变耦合采取材料应变和围护构造应变的设计策略,室内系统界面的耦合,设计采取炕体构造应变和室内布局应变的耦合策略,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和经济评价。基于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利用,根据自耦合设计理论,对辽沈系列日光温室进行了设计研究,根据应变思想,探讨温室与沼气池应变耦合的设计策略,对其保温性能进行试验验证。最后,基于共生和应变原理探讨了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系统与农村住宅在用地系统界面、围护系统界面、机械系统界面及结构系统界面的应变和一体共生的耦合设计策略,并以法库五位一体农宅为例,阐述了设计中如何应用耦合设计策略及适宜技术。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建筑学、生物学、系统科学、能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综合研究的方法。本文基于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立了农村住宅耦合设计理论框架、构建了耦合设计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耦合设计策略为全面解读新农村住宅设计提供科学的观点和视角;燃池技术、卵石蓄热供暖技术、温室技术、综合能源利用技术对缓解能源紧张、解决农村洗澡难、冬季室内较冷、沼气产气量低、蔬菜供应困难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陈森森[7]2008年在《我国农村能源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发展中国家里,城市的能源供应往往优先于农村。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而农村居民人口众多,在经济逐步发展导致用能需求的不断扩张与当地能源供应的不足成为日益严峻的矛盾。在我国目前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众多因素中,农村能源法律体系及其内容的不完善起着主要的消极作用。因此,对农村能源立法的研究成了我国推进农村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对农村能源进行立法必要性主要体现于它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能源公平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以及有效地解决农村能源立法自身存在的欠缺。同时,我国对农村能源进行立法是有基础的。其基础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理论基础、产业基础和政策基础。接着,论文确立了我国农村能源立法原则鼓励支持、可持续发展、奖惩结合及平衡发展等四项原则。在分析了农村能源立法必要性、立法基础及确立立法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应从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制度、行政管理部门等四个方面构建《农村能源法》。对于基本概念,论文从学术定义和法律定义展开,选择了界定方式,确定了能源范围,并指出叁个概念应在立法中予以体现。论文从已有法规及基本概念确定《农村能源法》的基本内容,并据此提出了该法的基本结构。论文确立了该法应设置生产许可证制度、节能质量认证制度、重点工程审批制度等七项基本制度。论文从我国能源机构变革出发,提出了当前能源机构变革的设想及农村能源行政管理体制。最后,论文提出应从农村能源基本法、配套法规两个层次构建我国农村能源法律体系,并指出应对《矿产资源法》、《水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行。
王兵[8]2016年在《可再生能源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最多的国家,在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利用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中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15%,2030年提高到2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策导向。然而,作为一个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受到气候变化本身、国家支持政策、社会认知等多个要素的影响,未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含两部分:①自然风险,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自然系统风险;②社会风险,主要包含政策风险、社会认知风险,也可综合表述为投资风险。本研究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因素出发,运用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博弈决策理论、多属性评价、灰色系统理论等理论与方法,分别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自然风险中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政策风险中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问题和以可再生能源社会效益分析为代表的社会认知风险,为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气候风险规避、发展路径选择和提高社会认知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建立了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因素分析模型,探索了不同收入水平、发展阶段、社会发展进程、能源安全形势、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形势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收入效应假说是成立的,而传统能源价格的变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不显着。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形势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太明显。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比分析发现,收入效应假说都成立,且城市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气候变化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2)基于脆弱性研究理论,建立了水力发电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的GMOLS模型和基于脆弱性范围图(VSD)的区域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灰色聚类决策耦合模型。气候变化脆弱性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脆弱性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结果表明,经济贫困且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水力发电面临的气候变化脆弱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则正好相反。区域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表明: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所具备的经济、教育、基础设施、监测等方面的能力较强,面临的能力脆弱性较低,而西南地区面临的来自经济和教育能力方面的脆弱性较高。②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经济暴露度高,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面临的人口暴露度高。此外,东南沿海面临的极端事件高发而导致其暴露度脆弱性增大。③水能丰富地区、风能和太阳能丰富区、可再生能源匮乏区具有较强的敏感区分度。脆弱性是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叁个维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资源禀赋、经济能力、气候条件、教育与管理水平等多方面互为反馈,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特征。(3)将经济能力、发展潜力、配额责任、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则引入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配额分配中,基于运输问题建立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下经济最优和系统脆弱性最低的双目标电力最优调配模型。在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下,给出了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各区域初始分配基本指标和优秀指标,结合电力调配成本最小和系统脆弱性最低的目标,比较我国现有电网基础和电网建设规划,得到了未来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需要考虑的电网建设优先线路。研究结果表明,配额分配体现了就地消纳和对外输送两大环节相辅相成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度。就配额制下的电力配送来说,目前的电网建设对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外送消纳通道建设还有待加强,国家急需从就近消纳的角度找到解决弃风、弃光现象的突破口。(4)从参与意愿的角度构建了配额制下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叁个参与主体的博弈决策概念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配额制与上网固定电价、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衔接问题。决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配额制的关键因素在于可再生能源配额完成过程中收益与成本的分配机制。地方政府看重的是配额制完成与否所受到的奖励与惩罚。而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参与到配额制的意愿取决于其经济效益,参照样本为传统能源电力的成本收益。研究结果给出了电网企业对配额制的响应过程和为发电企业设置可再生能源配额占比的最优值。配额制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协调需注意超额补贴的情况。(5)从能源安全、能源贫困的角度评估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社会效益,基于情景分析和指数分解法预测了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改善能源安全形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发展在能源贫困地区对其能源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在能源贫困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可以带来缓解经济贫困和能源贫困的双重作用。此外,从1993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保障能源安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我国现有的能源发展规划下,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研究的方法学为可再生能源系统规避自然气候风险,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其社会效益评估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也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新方法。
宋文华[9]2006年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在解决干旱河谷地区农村能源及环境问题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农村能源特别是家庭生活用能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发展,能源的短缺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为例,以该县家庭能源消耗的调查为基础,结合对主要薪柴树种的热值实验,分析了干热河谷地区农村家庭能源结构及影响因素,并根据该县综合能源建设成果分析了多能互补能源模式的环境及社会经济效益。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宁南县农户家庭能源结构随海拔高低有明显的差异,可分为河谷区、二半山区和高山区,其中河谷区由于能源资源较少、而且人口密集,是能源短缺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实施多能互补能源模式以满足农户家庭用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所调查的河谷区能源示范村内,家庭生活用能仍以生物质能为主,占总能耗的一半以上,其中主要是桑条和沼气,分别占总能耗的27%和23%,电力、煤炭和太阳能分别占18%、16%和7%。家庭用能仍以非商品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很大,在调查的河谷区和二半山区分别占84%和98%。 热值实验表明,宁南县几种主要薪柴的热值差异并不大,其中大部分木本植物的热值在17000kJ/kg~19000kJ/kg之间,草本植物的热值较木本植物低。但热值并不能作为评价薪柴的唯一标准,还应当考虑组分、密度、含水量等其他因素。调查发现,农户对薪柴的喜好还与薪柴采集和制备的难易程度有关系。 宁南县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在满足农村能源需求、保护山区环境方面有很大作用。特别是桑田复合经营的发展,在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了很好的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了因薪柴需求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保护了
马驰, 胡应得[10]2004年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求分析》文中指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农村耗能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目前农村人均用能仍然很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将会有较大的增加,而无环境负影响的可持续能源供应则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对能源供应的要求以及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农村用能中的替代可能性,得出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可再生能源贡献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可持续发展[D]. 胡应得.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2]. 北京市农村能源消费状况的统计分析[D]. 王晶晶. 河北大学. 2010
[3]. 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发展对策研究[D]. 卢旭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 可再生能源应用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体系[J]. 马驰, 胡应得, 梅成效.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
[5]. 农村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D]. 鞠洪良. 天津商业大学. 2011
[6]. 基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农村住宅技术系统设计研究[D]. 刘文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7]. 我国农村能源立法研究[D]. 陈森森.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8]. 可再生能源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王兵. 北京理工大学. 2016
[9].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在解决干旱河谷地区农村能源及环境问题中的作用[D]. 宋文华. 四川大学. 2006
[10].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求分析[C]. 马驰, 胡应得. 首届长叁角科技论坛——能源科技分论坛论文集. 2004
标签: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可再生能源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新能源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村基础设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