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研究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观研究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研究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一词出现于报刊,迄今已有10余年。这期间,我国理论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十分热烈。本文拟就其中一些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 素质和素质教育

1.关于“素质”一词,辞书上的解释一般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学解剖特点,主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对素质概念我国学术界虽有过分歧和各种不同的理解,如:“素质概念的基本特性的先天性”等。但目前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素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的文章是这样表述的:“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还有的学者的文章则表述为:“素质”一词,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解剖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这种特点一般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二是指人通过先天遗传与后天经验(包括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素质,即生理解剖特征与生理机能特征;二是思想、心理素质,对个人认识活动具有定向、调节等功能的智力与非智能因素,包括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认识过程中本身的感觉、知觉、意志、性格等;三是业务素质,即个人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业务知识与能力。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素质的整体结构。还有的学者则非常简洁地将“素质”解释为: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2.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有的学者提出:“素质教育”一词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创造物。“素质教育”顾名思义,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北师大周之良教授则着重从时代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研讨素质教育必须倾听时代呼声,体现时代精神。”认为研讨新时期的素质观,须侧重以下几点:1)更重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2)更重视能力培养;3)更重视人的个性发展;4)更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徐运汉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时间不同,领域不同,素质教育内涵的实质也会有所区别。当前,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注意把握三点:1)素质教育是适应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发展个性与特长的教育。还有的学者是从“教育”本身的角度来揭示素质教育的涵义的,认为: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2)是一种通识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3)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4)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 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

一是“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为了改革“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著名教育理论家陈孝彬教授就说:“素质教育”这一术语的出现,大致是1985年。这一年,中共中央颁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是在决定颁布前的起草和讨论过程中,同志们觉得,一方面对以一年一度的高考为代表的考试指挥棒有看法,一方面适逢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提高全民素质的号召。于是,与“应试教育”相对,逐渐形成“素质教育”的提法。

二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必须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面向21世纪战略考虑下,几乎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能力提到教育改革的议程。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均衡发展;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要有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1983年4月,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美国教育部长贝尔提交的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研究报告指出:所谓“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所有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尊重智力、成就和学问的品质,具备使用智力、成就和学问的能力,具备确定目标的能力,具备有秩序的有系统地进行工作的能力”。进入21世纪,人类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要适应未来社会,迎接各种挑战,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未来人才具备对社会、对他人的高度责任感,更高的道德水准,自主的、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于身心的能力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丰富的个性、特长和适应性等。

三 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一种观点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克服“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的:1.克服“应试教育”,地方领导要转变教育思想,不得用分数或升学率去压学校;2.克服“应试教育”,校长要转变教育思想。学校教育工作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建立和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和氛围,要使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3.克服“应试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三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四要热爱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4.克服“应试教育”,家长要转变教育思想。升学并非成才的唯一途径,应顺其天性,积极引导,孩子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能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另一种观点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转变观念。一是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其次在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二是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是提高教师素质。包括三个方面:1.提高教师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首先,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教师要更好地自我定位,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其次,教育工作者既是物质文明的奠基者,更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再次,素质教育和师德都呼唤学校和教师去爱、去尊重(学生);最后,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对未来的热爱和追求,对未来的信念和信心,应该是师德的重要要求。2.必须按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要求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教师来说,以下几个转变是很重要和现实的。一是从偏向少数“精英”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二是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水准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从教育和社会的脱节到紧密联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展的教育;四是教育教学的模式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中心;五是要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3.教师除了要有崇高的师德、现代的观念外,还要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功底。首先,教师需要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度来系统学习教育史和现代教育理论;其次,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最后,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在去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这已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标签:;  ;  ;  

素质教育观研究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