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从弗洛姆“逃避自由”入手分析
庞尧丹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 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古今中外,自由这个话题从来未曾退出过历史舞台。但是现代人由于异化的心理机制,开始选择逃避责任,放弃自由。本文从分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入手,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内在心理机制。
关键词: 现代人 弗洛姆 逃避自由
一、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形成
弗洛姆首先展开了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一方面,人类本身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着,与自然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又会不断超越和征服自然,这个过程也就是人的个体化进程。人的个体化进程会导致一种内在冲突——自由的增长和孤独感的增强。这种内在冲突也就是“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形成基础。
(1)个体化进程——自由与孤独并存。由于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个体化进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必然产生的内容。弗洛姆从儿童的个体化和人类群体的个体化两方面来揭示现代人自由的“困惑”。
在个体层面上,弗洛姆以儿童的成长过程为例。起初婴儿时期的人类完全没有自由可言,只能依靠监护人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但是这时婴儿并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可以在父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渴望自由与独立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孤独和不安也随之产生。
如表2所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82%和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氯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更显著。
在群体层面上,人类社会经过不断的进化,渐渐摆脱原始生活模式,变得更加文明。人类同自然逐步分化,不再完全依赖于自然,获得了自由。这与个人个体化中的孤独—自由二重性是十分相似的:一方面,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的掌控权,不再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能够利用甚至征服自然为己所用,从而获得自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却伴随着对生命价值的不确定,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怀疑以及深深的孤独和不安全感。[1]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心理机制会导致人逐渐丧失自我,甚至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面对这种消极的心理机制,必须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加以遏制。
汽轮机回热系统原始设计由4台低压加热器、1台除氧器、3台高压加热器和1台30%容量的外置蒸汽冷却器[14]组成,机组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首先,弗洛姆指出,从中世纪以后,人类的发展逐步走向自由。[2]中世纪时期,人类的自我意识很微弱,人类几乎完全受制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处于一种自然的联系中。而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建立,人开始有了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人们失去了他们从前所拥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越来越感到孤独与焦虑。另一方面,他可以进行更加自由的活动和进行更加独立的思考。
最后,随着自由的反面即孤独感的不断爆发,人们越来越不堪其重负,当人没有足够的意志来重新建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时,人们就会通过逃避自由的消极方式来减少这种孤独感。弗洛姆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逃避自由”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异化心理机制。
(3)机械趋同。这是现代人采取的最普遍的逃避自由的方式,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讲的随大流。人们如同机械一样按照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期许进行自我塑造,他们逐渐丧失自我主动地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规范达成一致。如此这般,个人渐渐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因此他就会变得和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一样。这样,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孤立感和不安感就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弗洛姆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分析得出,人的自由发展是促进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占据了主导地位,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旦个人有了为之追逐的目标,他们就可以尽全力去获得成功。[3]
二、现代人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认为,随着孤独和自由之间冲突的加剧,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对现代人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下,逐渐产生了一些极端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主要介绍了三种典型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权威主义、破坏欲与机械趋同。
(2)破坏欲。破坏欲是人的生命力被压制过久最终反弹释放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说,它是一个人长期受到心理压迫从而产生怒火甚至通过作出极端行为来发泄,其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于内会造成轻生自杀等行为,于外则会威胁社会和国家安全。弗洛姆认为,由于持续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人们就会产生摧毁一切外在的威胁的念头,由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权力感。破坏欲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很恶劣的,许多恶性的社会事件背后都有这种心理机制在作祟。
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想要融入社会获得别人的认同,他们的趋同内容和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愿望或行为都是外界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以自发性的假象出现。他们将外界对于自己的期望当作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逐渐丧失了自我。
(1)权威主义——受虐狂与虐待狂共生。这种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受虐狂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感到不自信,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些人往往妄自菲薄不敢去主导任何事情,他们不敢去展示自我,转而去服从一些外在的权威对象。与此相对立的还有施虐倾向,弗洛姆认为有三种施虐倾向。一是让他人依赖自己,从而以绝对的权威统治这些人,使他们仅仅变为为自己所用的工具;二是不仅仅想要统治他人,还要剥削压榨他们;三是希望看到别人过得痛苦,这种折磨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的。
其次,虽然自由使个人更加独立,但是也带来众多的孤独感与焦虑感,这些消极情绪导致现代人在面对异化力量时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弗洛姆认为,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同自然的原始关联和人对群体的自发的依赖关系逐渐被打破,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由。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商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又使得这种自由变成了人们沉重的负担。尤其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的孤独同自由同步增长。
弗洛姆认为,施虐的倾向往往表现得不明显,但对社会的危害更大。人们往往会用友善和关心来掩盖这种倾向。比如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发表的言论: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所以你理所应当要听我的。
三、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应对措施
(2)现代人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生成。弗洛姆站在历史的角度,深入地剖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5)加样回收率试验:取同样已测定的木香药材6份,每份约0.15 g,每份均加入去氢木香烃内酯与木香烃内酯对照品,按照“2.1.3”项方法制备,每次进样10 μL,求得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101.1%,RSD分别为0.89%、1.61%,表明回收率良好。
弗洛姆通过研究得出,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人们个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孤独与自由共生的结果,但逃避自由并不是解决这种孤独不安感的良好途径。对于现代人来讲,如果既要保留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自由,又不至于陷入孤独和不安的境遇,那就必须明确一种“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在这里,弗洛姆的“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主要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弗洛姆强调要有一颗热爱之心。这里的热爱不是说要完全与他人融为一体,也不是说要得到和占有其他人,而是要在充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尊重他人的条件下,努力地与外界和他人获得联系,从而淡化孤独和焦虑感。第二,用爱心去工作,其核心是发展人的自我和个性,实现人的潜能。
平时,没有戏唱的时候,二狗伢就在家里拉琴,他拉琴的时间没个准,有时是中饭后,有时是晚饭后,下雨天出不了门,他可以关起来拉上一整天。我和健保,塌鼻子还有牛伢曾多次去看热闹,其实也不热闹,大多数时间是他一个人在那里忙乎,有时候,他女人喜姑站在旁边,边纳鞋底边伴唱。有喜姑伴唱的时候,二狗伢就越拉越起劲。
弗洛姆认为存在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既可以让人们充分享受自由之果,也可以在自由发展过程中摆脱和战胜孤独焦虑。他认为人们是完全可以获取自由而不必然孤独的,而要想获得这种积极的自由,人们就要不断实现自我,努力又热忱地投入创造性的劳动中。弗洛姆的积极自由的观点,具有一些浪漫主义和自我救赎的宗教色彩,但也有许多积极合理的成分,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通过加入心理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个理论。
阿里捧着骨灰上了汽车。随车上山安葬的只是亲戚近邻。罗爹爹去不了,让罗四强替他去了。罗爹爹说:“你去帮老巴和阿东招呼阿里。也代我和你姆妈给巴嫂子上一炷香。”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丁梅.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述评[J].学习与探索,1999(1).
中图分类号: 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7-0230-02
作者简介: 庞尧丹,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赵慧敏
标签:现代人论文; 弗洛姆论文; 逃避自由论文;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