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的生长和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猪苓论文,栽培技术论文,生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猪苓为现代国内外研究的热门中药材品种,由于近年发现含有猪苓多糖和水溶性葡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良好抗癌作用,开发的新药用于肺癌、肝癌、胃肠癌等病临床治疗。猪苓早在我国西汉《神农本草经》中就列为中品,药用有2100多年历史,主治核疟,解毒蛊,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还用于腹肿急痛,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小便不利等多发病。古代中医所指核疟、毒蛊,就是现代医学的癌病和肿瘤等症。猪苓由于用途拓宽,用量大增,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预测年需量80~100万公斤。目
前野生资源严重枯竭,产销缺口很大。中国药材公司多年把猪苓人工栽培列为重要课题,多次派员到陕西汉中等产区指导。猪苓主要分布陕西、甘肃南部、四川、重庆、云贵高原,这里森林覆盖率50%左右,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野生资源尚多,可在西部开发中大力发展。
一、奇特菌吃菌现象
猪苓为多孔菌科的大型真菌,药用部分为菌核干燥。它一生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也不能直接寄生或腐生于其它植物之上,依靠一种叫密环菌的真菌供给养料。这种真菌吃真菌的现象,在自然界中非常罕见奇绝。猪苓的生活史包括担孢子、菌丝体、菌核体、子实体4个生长发育阶段。子实体菌柄呈树枝状多回分叉,顶端着生一至多丛圆喇叭形的菌伞,俗称“猪苓花”和“千层蘑菇”,营养丰富,味美可食。子实体满身长有菌管、管壁上生担子梗,顶上生担孢子。担孢子长椭圆形,萌发后产生初生单核菌丝,初生菌丝细胞质配后产生次生菌丝。很多次生菌丝体互相紧密缠结形成菌核,就是药材猪苓。菌核多年生,在猪苓一生中占有极重要地位,吸收和储存养料,遇到高温、低温、干旱等不适宜条件时保持休眠状态,在适宜条件下又开始生长,一个生长期可增长10~20厘米,年复年地逐渐增大。野生中有时挖到一窝重达几十公斤,难以分清子孙多少代数。
猪苓是怎样食密环菌的呢?先从密环菌说起,它也是真菌大家族中的一员,从热带到寒带的森林里都有它的足迹,营腐生和寄生生活,以数百数千种木本和草本植物为生。它的菌丝白色,纽结成索状,通称菌索,外面是棕色或棕红色的菌鞘,顶端是绿白色的假生长锥,分枝很多,在林下落叶层和土中乱窜寻找食物。猪苓也是它觅食寄生的对象。当密环菌进入猪苓菌核表皮层时,分解其表皮层菌丝细胞获得营养,称为“密环菌吃猪苓”。但是,密环菌虽然神通广大,能够吃所有植物。而猪苓却魔高一丈,表皮层组织在密环菌入侵点内的几层菌丝细胞质很快增浓,颜色变深,形成一道防御层菌丝组织,依靠主动渗透等生理功能,反过来消化密环菌的菌丝细胞为自身营养。密环菌一旦进入表皮层组织就再也跑不掉了,为了加快生长形成愈伤组织,源源不绝地被猪苓防御层菌丝组织分解吸收吃掉。猪苓菌核内形成的防御层菌丝组织也可称为“营养层”,以此获得生长的养料,就是“猪苓菌吃密环菌”,密环菌好似奶牛,它吃其它植物,又把猪苓养大。猪苓在接触不上密环菌时能以菌核形式保持休眠状态,当遇着密环菌的寄生刺激就开始新的生活和生长。猪苓就是这样坐享其成。靠密环菌输送养料。猪苓-密环菌-栎、枫等植物三者共同组成生物界的食物链。这种自然现象我国古时晋代抱朴子就观察到,说猪苓生枫树下,称枫树苓,但不知道须通过密环菌这个中间寄主。人们长期用多种方法栽培均未成功。猪苓的这一生活规律和栽培成功,是最近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研究发明,其增产技术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还在深入研究之中。
二、选好种苓成活多
猪苓现时研究一般用新鲜菌核作种苓栽培,它的成活率高。因此,栽培时首先须选择好种菌核。好的种菌核幼嫩和富有弹性,内部菌肉白色,其表面有分生的颜色较浅,灰白色或白棕色小乳突(苓头)。把带有苓头的幼嫩菌核掰或切成长宽2~3厘米,重约10克的小块,通称为“种苓”。在采挖野生猪苓时,挑选幼嫩,未腐朽干枯,上有苓头的个体作种菌核。老的菌核往往干枯、体径、菌肉棕色或棕黄色,菌丝老化,栽培不易成活,种菌核一窝(1平方米)用量250~500克,窝大和菌材多可适当增加。种苓接菌建立营养关系即开始生长。尚未接上密环菌的个体仍保持休眠状态,几年不会死亡,若一旦接上密环菌,得到营养仍能很快继续生长,形成新的菌核。
三、生物工程育菌好
采用生物工程培育密环菌菌床和菌材最好,能够给猪苓创造一个安乐窝,保证生长有充足的养料来源。这是栽培成活和增产的极重要的条件。
1、选地:药农们根据长期采挖经验说:“猪苓没娘,不靠石头就靠墙”。墙指的大树。通过多年实验,须选在半阴半阳山坡大树下或石崖旁,通风利水,土层深厚,腐植质丰富,土壤微酸性或中性(PH5~7)。只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平川和地下室也可栽培获得高产。
2、备料:密环菌寄生或腐生的植物很多,最好选硬杂木,如砾、桦、枫等,直径5~10厘米,大的树枝也可用,砍成45~50厘米的短节,表皮砍二、三排鱼鳞口,晾晒失去20~30%的水分,以便失去萌芽力,有利密环菌接菌、传菌和生长。
3、培育菌床:培育时间于栽前三个月为佳,农闲时进行。菌种最好用生物技术工厂化生产的液体和固体密环菌种。它发菌快,能缩短培育时间,一窝用1~2袋(瓶),天麻和猪苓老产区有培育和销售。另外森林里枯枝、落叶、朽树根、木屑上往往都附生有密环菌,都可找来作母种。天麻产区用过的旧菌材、菌枝也可用来作母种。培育菌床方法,顺坡面挖成鱼鳞坑,深长宽50×60×60厘米,底部扒松,铺一薄层枯落树叶。一窝10根树棒,分放二层,每层五根,棒间相距5~6厘米,每隔8、9厘米靠紧棒放上适当的液体或固体菌种层间复土3~5厘米,第二层培育好后盖土10~15厘米,略成包形,再盖一层枯落树叶保湿,若用野生菌种或培育菌枝、旧菌材培育方法与上相同。培育后无须多加管理,旱时浇水,雨涝时排水。2~3个月密环菌自然会生长良好,供栽猪苓使用。栽过天麻的菌床也可用来加新材栽猪苓。四、栽培得当生长快
1、栽培时间:一般于休眠期栽最好,秋末冬初9~11月,春季3~4月,这时猪苓正处在休眠。猪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15~24℃,在低于8℃、高于25℃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密环菌适应温度范围较宽,在10~25℃生长较快,低于5℃、高于30℃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以野生资源较多的秦巴山区海拔高度800~1200米为例,一年中猪苓有7个月适生期,密环菌有9个月适生期。在8~11月和3~4月栽培,密环菌仍在继续生长,猪苓正处休眠期,利于两者接菌建立营养链,提高成活率,达到增产。
2、栽培方法:栽时挖开菌材,把种苓紧压在菌材上发菌较多的地方,一根菌材放5~8块,两端放1块,和培菌床相仿,栽两层,最后复土10~15厘米,略高于地面,盖一薄层落叶保温保湿。在林下根旁培育菌床栽培效果更好。栽过天麻菌床也可加新材栽猪苓。
3、栽后管理:不施肥,不锄草。十分干旱时浇水,防水浸,防踩踏,即可生长良好。
五、适时收挖收益大猪苓是多年生的真菌,根据汉中秦巴山区试验区,生长期15年的菌核增长33倍,2年的增长41~91倍,3年的增长30倍,4年的增长41倍,6年的增长37倍,以生长期2~3年的增长量大,窝产平均2~4公斤鲜品,干品1~2公斤,亩产300~500公斤,经济收益大。生长期5、6年增长率反而降低,部分菌核老枯,这与菌材腐朽养料不足有关。另外生长期长效益不划算。所以,生长2~3年采收较为适宜。采挖和翻栽同时进行,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大的深黑色菌核作商品,小而幼嫩的留作种用。
商品加工,菌核挖出后淘洗,去净泥沙等杂质,烘干或晒干(干燥率2比1),挑选分等。猪苓为传统出口药材,品质要求外皮黑色,长圆形,有光泽,个大体肥,块状,皮细体轻,内碴米白色,个大均匀,无沙土石块,无杂质,身干,自然水份不超过13%,规格一等每公斤2~98个;二等每公斤100~110个;三等每公斤110个以上。个头均匀,麻袋包装。
标签:猪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