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著作选编”与理论创新(书面发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学习江泽民选集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处理模式--学习建安的一些经验_党建论文

“江泽民著作选编”与理论创新(书面发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学习江泽民选集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处理模式--学习建安的一些经验_党建论文

《江泽民文选》与理论创新(笔谈)——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体会——2.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一点体会——3.要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选论文,笔谈论文,重要思想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典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体会

郭杰忠

郭杰忠(1964—),男,江西南康人,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博士。(南昌 330077)

摘要:《江泽民文选》是最深刻最全面最生动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江泽民文选》一至三卷清晰地记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从1989年6月——2000年2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时期;从2000年2月——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提出的阶段;从2001年7月——2002年11月,是江泽民同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阶段。“三个代表”开始由一个重要论断发展成为思想体系。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文选》/孕育、形成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9—0007—06

《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刻内涵、理论品格,是最深刻最全面最生动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江泽民文选》汇集了江泽民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江泽民文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条件、什么情况下孕育、形成、发展的,完整准确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精神实质,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阶段。从1989年6月—2000年2月,这一阶段,江泽民同志虽然没有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放在一起集中的完整的论述,但在他的一些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已经隐含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这一阶段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时期。

1989年6月24日召开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在这次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当选为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江泽民同志旗帜鲜明地阐述我们党的政治立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形势和任务不断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活动方式、工作方法也要相应改变,但党的性质不能变,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不能变。”① “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③ 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党建理论研究班上就如何搞好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他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在新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大家一起努力,下工夫把我们党建设好,保证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更加坚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④ “工人阶级同现代大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能够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⑤ 在这里江泽民同志虽然还没有正式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如何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开始思考,并且指明了方向。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联系在一起的,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坚定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必须坚决抵制那种“否定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国家的领导阶级,从而否定党的阶级基础,否定党的性质,最终否定党的领导地位”,⑥ 的错误思潮。可见,从那时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开始孕育。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已日益被认识,我们党面临自身建设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根本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⑦ “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度重视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不能忘记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⑧ 这些论述为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利益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认识基础上,又向前跨进了一步。

1992年春,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⑨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⑩ “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1) 在这里,尽管江泽民同志还没有把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群众根本利益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放在一起集中论述,但已经隐含了“三个代表”的思想。从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和讲话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思想观点。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围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建设社会主义,直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全部社会变革、社会实践活动,历史地贯穿和统一起来了。”(12) 这是江泽民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思想的阐述。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他说:“加强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3) 1996年3月,江泽民同志又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4) “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15) 这就是他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雏形。“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6)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7) 江泽民同志这些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就是他对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命运、前途问题,关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些重大关系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都是萦绕于心的。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中,如何保证我们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这是面向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解决好的最重大的课题,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跨世纪发展中进一步巩固和充分显示优越性的根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决断和解答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阶段。从2000年2月—2001年6月,这一阶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完整提出阶段,是江泽民同志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通过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阶段。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8) 这是江泽民同志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针对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思考,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涵加以了阐述。

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党建工作,并于5月14日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9) 必须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他还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要解决好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经受住新的考验和锻炼,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都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2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的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当然也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不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抓党的建设,而且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把“三个代表”“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21)。他说:“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22)

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23) 他还明确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4) 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还提出,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改进党的作风问题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这‘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在新的时期新的实践中更好地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5)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26) 在中纪委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并强调,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并“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7) 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要求把“三个代表”的研究、宣传、教育统一起来,要重实际、见实效,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实事求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关于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三个代表”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经过在全国各地多次考察调研和深入思考,对“三个代表”思想做出了日益全面地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阶段。从2001年7月—2002年11月, 这一阶段,江泽民同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三个代表”开始由一个重要论断发展成为思想体系,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整体。他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为目标,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科学理论。江泽民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29) 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更是对全国人民的要求,它是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就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五条要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的系统阐述,集中体现了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此后,江泽民同志又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论述,使“三个代表”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从党的建设领域向整个社会主义建设领域拓展。

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作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主题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和主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30) 使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更加完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坚持”和“四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对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作出了全面部署。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1) 这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学习《江泽民文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7)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第68页,第69页,第89页,第90页,第91页,第161页,第162页,第211页,第239页,第248页,第351页,第407页,第515页,第621页。

(16)(18)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第33页。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2页,第15页,第23—24页,第23页,第44页,第44页,第128—129页,第129页,第187页,第281页,第281页,第537页,第536页。

[责任编辑:龚建文]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一点体会

余品华

余品华(1935—),女,湖北黄梅县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哲学学会会长。(南昌 330077)

摘要:《江泽民文选》闪耀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要认真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着的实践。

[关键词]《江泽民文选》/马克思主义/典范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9—0012—03

《江泽民文选》隆重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在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科学回答、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促进了对这一根本问题认识的深化,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21项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从而大大推进和深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同时,《江泽民文选》还对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它从重点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出发,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总构想下,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10项新思想和新论断。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设计和规划,是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理论保证。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个活的灵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能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到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典范。这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江泽民文选》,其所以与毛泽东思想及其代表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理论及其代表作《邓小平文选》一起,成为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三部最好教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所作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要解决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说:我们一直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处理好这个问题十分紧要。

那么,什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呢?他强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必须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所有的话都当成不可更改的教条,那就会损害乃至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也就是邓小平所强调的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上,既要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的辩证统一,其实质就是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今天我国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实践。它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说的我们需要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是“香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首先要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江泽民文选》不仅有多篇文章直接谈到理论创新问题,而且《文选》主要内容可以说无不贯穿着理论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重视理论创新,除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考虑到党的历史经验、考虑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需要外,也还出自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谈到,自己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有责任进行理论创新。特别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我现在的责任,也可以说我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带头解放思想,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2001年他在七一讲话中所提出的新的思想和观点,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对党提出的挑战,两个先锋队的问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等等,正是他的历史责任感的充分体现。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更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坚持理论创新,也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转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运用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的老观点来套现实社会的发展,是绝对行不通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必须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也是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倡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即“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的身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什么是我国当前的实际?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提出,当前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牢固树立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态度,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使全党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客观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即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三个“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八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既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从而取得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新成果。这些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新观点、新理论,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结晶。

总之,《江泽民文选》闪耀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要认真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着的实践。

[责任编辑:龚建文]

要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

何友良

何友良(1953—),男,江西高安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西 南昌 330077)

摘要: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是贯穿《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论,也是江泽民同志在思考党和国家发展理论、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的一个显著的思维和实践特点。本文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加深认识江泽民同志的理论建树和领导风范。

[关键词]《江泽民文选》/总结历史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9—0015—03

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是贯穿《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论,也是江泽民在思考党和国家发展理论、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的一个显著的思维和实践特点。认识和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加深认识江泽民的理论建树和领导风范。

一、善于重视历史上丰富的治国安邦经验,始终主张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把握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利于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中共中央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学习历史都十分重视。1999年,有两件事在政界、学界曾十分的引人注目。一是1月11日,江泽民在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门就加强和改进学习作专题讲话,要求全党各级干部重点进行四个方面的学习,即学习理论、学习现代经济知识、学习科技知识和学习历史。二是4月25日,江泽民给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写出一封长信,祝贺由他主编的22卷《中国通史》出版,指出这是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希望由通史的出版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实际上,江泽民对历史的重视,明确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读点历史”,并不仅是这两件事,而是如其所说是他的“始终主张”。①

江泽民如此重视历史,是有着深刻原因的,其着眼点就在于总结历史、把握当今、开辟未来。他将历史视为治国安邦的丰富思想宝库,指出“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于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他将以史为鉴、开拓前进视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和发展光大的根本原因,不但认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把握好中国社会的特点,正确制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明确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② 这些论述,可谓深中肯綮。

为此,江泽民从多层次着眼强调加强学习历史,他提出,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基本的历史知识,以使其学习掌握优秀的民族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他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他以要弄清新疆分裂主义势力为什么把土耳其作为重要活动基地就应了解一点突厥的历史,处理台湾问题和反对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就要知道台湾、西藏的历史等为例,尖锐地说明“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不知道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怎么处理国际事务啊?怎么讲政治啊?”等道理,认为“很多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所以,我始终主张,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读点历史。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希望大家多学点历史知识,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历史发展和社会兴亡的规律,更加自觉、更加紧迫地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③,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他进一步将提高历史知识素养与领导者个人、政党和民族相联系,要求在观念形态上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明确认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 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再次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历史的经世致用、资治通鉴功能,阐明了学习历史知识在开创当今改革和发展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要在总结历史中开阔视野、鉴往知来、开拓前进的基本思想。

二、善于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将历史经验与时代认识、群众实践一道化为思想创造的重要资源,据此科学地判断、把握时代特征与历史方位,进行理论思维和创造,创立关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

最典型者自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提,就是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据此,江泽民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非凡的时期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⑤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也充满着深刻总结中外历史经验的思想智慧和方法特点,是高度把握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同样,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也建立在深刻总结以往历史经验的坚实基础上。

将历史经验化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思想智慧的例子,在文选中更是比比皆是。例如,他举秦朝、隋朝、唐朝等由盛而亡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印尼苏哈托下台、墨西哥等国政局变化等中外许多事例,来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他从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下台的史实中,提炼出“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的结论,成为对古今中外政权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进而大声疾呼全党上下,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实例,“我们应该明鉴啊!”无疑,对这些历史经验的认识,成为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又如,江泽民关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也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感。他对历史、革命传统极端重视,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同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概括为“我们党的一大长处和优势”,先后总结概括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将其视为宝贵的历史财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⑥,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三、善于将历史知识运用于内政外交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实践,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智慧,阐明当代中国关于世界秩序、关于改革发展的深刻的政治主张和战略观点,体现出思接千载、盱衡内外、视野开阔、舒放自如的大国领袖风范。

有同志研究江泽民在国内外的演讲,指出其特点之一是纵论中国和世界历史,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从历史的变迁中,总结出政治、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给人一种游历历史长河、浏览沧海桑田的感觉。确实,娴熟运用中外历史资源于内政外交的领导实践,也是江泽民领导风格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了帮助广大干部开阔眼界、明确职责,他多次回顾中国和世界的近现代历史。他用康乾时期一百三十多年间,西方世界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巨变和进步,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拒绝学习先进知识,导致中国快速落后和挨打,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失败的逆境中奋起抗争,睁开眼睛看世界,寻求先进理论、先进知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和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事实,谆谆教育广大干部不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和建设工作,还是对外开放、对外交往事务,都要具有世界眼光,开阔视野,善于学习,明确要求这种世界眼光不仅要有现实的广度,而且要有历史的深度,“只有从历史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我们才能把自己内部的工作和对外工作做得更好”。⑦ 这样的教育方法,显然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在外交活动中,他把宣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同阐明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特别是当今对世界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向全世界生动表达我国关于和平发展等战略主张,也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现实服务的典范。这样的事例很多,如2002年4月10日在德国演说,阐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便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古训,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良好愿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2年10月在美国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进而强调“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2003年7月在英国的演讲中,运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历史资料,说明中英两国都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明,两国思想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其思想有着跨越时空的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在比较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⑧ 由此不难看出,历史,成为他熟练运用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成为他把握全局、应对内外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知识宝库,在他的领导风格和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把握了历史,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开辟未来”。江泽民关于加强历史学习的思想,博洽丰富,既从观念形态的高度,对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因而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充满精辟见解;又从治国安邦的实践,对历史知识的巨大功用作有挥洒自如的发挥,使得他和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一样,成为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的典范。知史鉴今,推进现代社会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人类文明传承延续的内在路径。认真学习江泽民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努力将丰富的历史遗产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和推进发展的重大功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③⑧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第13—14页,第522—524页.

②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1999年4月25日),《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④⑦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第303页。

⑤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2006年8月13日。

⑥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责任编辑:莉茹]

标签:;  ;  ;  ;  ;  ;  ;  ;  ;  ;  

“江泽民著作选编”与理论创新(书面发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学习江泽民选集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处理模式--学习建安的一些经验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