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陆羽《茶经》的外译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典籍陆羽《茶经》的外译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典籍陆羽《茶经》的外译研究

朱授稳 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要: 《茶经》作为中国古代研究茶的专著,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作为孕育《茶经》的发源地,中国应该加大对于《茶经》对外翻译的力度。本文从文化内涵方面对《茶经》进行了解读,介绍了目前《茶经》的译界情况,强调了《茶经》的文化价值,力争为《茶经》更大范围的发展推波助澜。

关键词: 茶;文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活动,更是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中国古代典籍陆羽的《茶经》于1400多年前出版,无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大国的地位,后经多人编撰译注,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成为国际社会上中国的名片之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研究《茶经》的外译情况是其中很微小但是又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能够为相关的茶学著作翻译提供有关启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茶经》的文化内涵

茶作为保健品已经由来已久。但是茶在现代和古代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古代饮茶就像煮蔬菜一样。《尔雅•释木》云:“檟,苦茶。”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至少有4700多年历史。直到现在,汉族民间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

3、村集体经济薄弱,“空壳”问题严重。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没有集体经济实力作支撑,乡村振兴就缺乏凝聚力和带动力量,就是“一盘散沙”。而目前广西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土地流转和财政转移支付这两个方面。且“无集体企业、无集体收入、无集体财产、无集体资源”的“四无”村和“空壳”村较多,如百色市754个贫困村中,有331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为零;崇左市287个贫困村中,有152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⑤。

在中国大陆上对于茶叶的种类分为六大茶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绿茶中名茶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通常被茶友戏称为“绿茶阶级”,表示有一定的财高和地位。红茶由于冲泡之后茶汤和叶底都呈红色而得名,著名的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台湾红茶等,如今红茶成为世界生产最多的一种茶类。青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有红茶的醇厚。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安徽的铁观音、广东的凤凰水仙十分出名。白茶是轻发酵茶,它是一种珍贵稀少的历史名茶,如浙江安吉县的安吉白片甚至一箱可换部名车。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前者为慈禧太后最爱喝的茶。黑茶是后发酵茶,是许多紧压茶的原料,名茶有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等。中国有四大茶区,分别是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

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年浩劫刚过,百废待兴。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我国高校改革风起云涌。为了迎合高校改革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界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活动。其中,经济效益是衡量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指标。1978年前苏联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图书馆出版的《图书馆事业经济学》一书提出“图书馆经济效果=工作成果/工作耗费”的公式。

道家思想也体现在《茶经》中,道家之道与巫术、方术等天然地具有亲缘性和可接受性。道家里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家学派的道伦能够超越常识和常理,强调从反面去看待事物,通常表现出“柔弱胜刚强”的奇迹,主张“无为”为体,充分认识“无为之益”。道家理论具有超常性,正如文中有名的一句“反者道之动”,这种视觉转换与常人不同,普通人都强调“有”的重要性,但是道家更重视“无”字的深刻内涵。《茶经》中就有不少蕴含道家思想的句子,如“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以上选自《茶经》中的“三之造”,在采茶时并不是一年四季中随意采摘,而是在二月、三月、四月这几个固定时期进行采茶活动,而且也不是什么天气都适合采茶,在下雨天不能采,晴天多云也不能采,说明道家对天道自然思想的敬畏,万事万物都有对应的道。

在《茶经》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来自儒释道的文化。儒家文化集大成者孔子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中心,提倡血亲人伦、修身养性,强调仁、义、孝、悌、忠、信、礼、廉、耻,其中和茶道密切相关的则是“中庸之道”。如果我们今天用“中庸”形容某个人,则说明他非常普通,代表着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但是“中庸”实际上正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世无争、陶冶自我的心理状态。《茶经》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中国人喝茶讲究“品”,品就是品评茶味,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与茶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种茶、炒茶、泡茶等都具有严格的礼仪要求,要符合传统规范,特别是在喝茶的过程要讲究缓慢仔细,用舌尖去感受茶的韵味。并且喝茶也要适量,引用的量不可过多,这些都体现了《茶经》的儒家思想。

在《茶经》中也能一窥佛教的思想。如“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中,与佛家所讲的“度”同理,与“渡”同义,指的是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在哲学中,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陆羽在《茶经》中谈到,煮茶也是要掌握好度,水多了煮的茶味道会淡,水少了煮的茶又会浓,所以这个“度”也是我们中国人一直所强调的,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个道理。

茶叶种类繁多,必然少不了对茶叶进行记录的专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唐朝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释茶文化的书。《茶经》全面叙述了栽茶、采茶、制茶、饮茶、产茶、录茶、咏茶等丰富内容,开创了中国茶道和为“茶”著书立学的先河。

选择SPSS23.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计数数据采用构成比、率、百分比表示,对比使用χ2检验与t检验,检验水准为ɑ=0.05。

三、《茶经》的外译情况综述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重新掀起了重读中国经典的热潮,国学经典纷纷再版[1]《茶经》翻译始于与其他中国古代典籍相比,《茶经》的对外译本不算太多。在湖北省旅游•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15天门茶圣节上,有来自国内外嘉宾和国内外茶文化团体、茶文化专业院校、知名茶商、茶企等几百人参加。为了进一步弘扬湖北省陆羽茶文化,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向全球更好地传播陆羽《茶经》,湖北省聘请了多位国内外一流翻译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多种语言翻译,包括英、俄、西、葡、阿语,是我国目前最新的研究《茶经》的外译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语言例如法语、捷克语、韩语等文字的《茶经》版本。

国内关于《茶经》的期刊和论文共有1180篇,其中关于英译情况的有68篇,分别是从翻译、功能语言学、美学等不同视角进行解读。在各种不同的语种中,《茶经》的英译本是最多的,其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是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翻译的英译本。卡朋特的《茶事》(All About Tea)属于节译本,不是全译本。除此之外美国人乌克斯(William Ukers)翻译的《茶的经典》(The Classic of Tea)的译法比较流行,通俗易懂。在但是与其他中华典籍相比,《茶经》的对外译本并没有其他典籍那么多,出版物应根据读者核心需求来定位,对于“文化政策重扩张轻接受”[2]的西方国家尤应如此。《茶经》除了在欧美十分受欢迎之外,对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更大,日本的茶文化据说就是模仿了《茶经》中的一些形式和做法。笔者认为国内外的翻译学者应该多关注《茶经》的翻译情况,研究并进行翻译工作,扩大中华典籍《茶经》的世界影响力。

四、结语

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文化产业特别是茶文化产业需要政府领导和社会各行业的支持。中国人所倡导的“茶文化”更注重精神层面,也就是更重视茶的“雅”。我国的茶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不是以“茶”为核心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是传承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茶经》作为目前保存最完善的茶学著作,对于我国现在乃至以后研究茶历史、茶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作为“茶”故乡的代表之作,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茶的地位越来越走向国际化,那么研究《茶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权利,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选择。由于时代不同,如今了解和读懂《茶经》内容我们要借助译注,只有译注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多国语言的翻译,提高《茶经》的国际地位,增加中华文化典籍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昕.国学外译和文化自信的冲突与调适[J].科技与出版,2019(5):157.

[2]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7.

作者简介: 朱授稳(1996-),女,汉族,籍贯:湖北咸宁,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标签:;  ;  ;  ;  

中国古代典籍陆羽《茶经》的外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