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珊珊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甲钴胺500ug肌肉注射,每天1次,共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α-硫辛酸600mg/d,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电生理变化以及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有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丙二醛(MDA)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α-硫辛酸与甲钴胺联合使用可明显减轻氧化应激,改善DPN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α-硫辛酸;氧化应激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13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1],目前资料显示氧化应激、代谢异常及血液供应障碍共同参与其发病机制[2]。α-硫辛酸(alpha-lipoic acid,ALA)作为抗氧化剂,在DPN治疗领域逐步引起重视。我科在2014年1月~2015年7月,采用ALA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患者30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DPN患者60例,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及DPN诊断标准[3-4],排除标准:①腰椎病变、中毒性末梢神经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甲状腺疾病等非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②排除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精神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2.4岁,糖尿病病程5~10年。对照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1~72岁,平均53.6岁,病程5~1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糖尿病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10mmol/l。对照组予以甲钴胺500ug肌肉注射,每天1次,共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α-硫辛酸600mg/d,疗程2周。
1.3 临床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神经电生理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神经电生理基本正常;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神经电生理无变化甚至加重。(2)肌电图检查:采用MEB-9204K型日本光电诱发电位/肌电图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传导 (SNCV)。(3)氧化应激指标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一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则为9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6.986,<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一般认为主要与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有关。目前,大量资料显示氧化应激在DPN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5]。甲钴胺属维生素B12甲基化活性制剂,可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改善神经营养、代谢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6],从而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ALA是一种抗氧化剂,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及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及增加神经血管血流量,从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与80%,且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提示ALA与甲钴胺治疗DPN均有效,且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两组治疗后MDA值均下降,SOD值明显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考虑可能机制为ALA与甲钴胺联合使用后,在ALA作用下,甲钴胺更易进入神经元细胞器,促进ALA在体内转化为还原型二氢硫辛酸,从而激活多种代谢循环,形成抗氧化剂网络,清除体内活性氧,提高神经营养及血管血供[8]。因此,ALA与甲钴胺联合使用可提高DPN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单用甲钴胺,为DPN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Tesfaye S, Selvarajah D.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Suppl 1):8-14.
[2]Ersahin M, Toklu H Z, Cetinel S, et al. Alpha lipoic acid allevi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preserves blood brain permeability in ra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Neurochem Res,2010,35(3):418-428.
[3]钱荣立.关于糖尿病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9(1):5-6.
[4]韩亚娟,朱波,高方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种简易感觉检查方法的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20):3667-3670.
[5]吕蕾,刘莹,邵军进.经利多卡因筛选后美西律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3):256-259.
[6]秦晓丹. 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49(13): 134.
[7]Maljallen T, Lindfors O, Virtala E, et al. Confounding and missing data in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omparing different methods[J].Health Econ Rev,2013,283(11):8-9.
[8]Han T, Bai J, Liu W,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α-lipol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Eur J Endocrinol,2012, 167(4):465.
论文作者:汪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神经论文; 周围神经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糖尿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