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也在论文,先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我们党的理论中早有定论。然而,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这种变化当然不会来得轻松、自然。种种新的思想意识裹挟而下,强烈冲击、涤荡着原有的主流意识。毕竟,今天的中国,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是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与诸多已有认识一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的权威表述也遇到了种种质疑和挑战:在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且声势日渐浩大的时代背景下,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先进的阶级?其经济地位、阶级品质和历史使命有没有发生改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不是无关轻重的。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深思。
一、先进性,工人阶级特性中最突出的优点
在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理论中,工人阶级一直是作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而受到推崇。当年,马克思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热情洋溢的话语,对工人阶级的诸多阶级特性——集中性、集体性、组织性、纪律性、斗争性、革命性、吸纳性、扩展性、联合性、国际性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历史的直接推动者。工人阶级的产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直接产物。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要求分工协作,要求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从而赋予了这个阶级突出的优点。因为一无所有,因为所受剥削压迫之重,又造就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阶级品质和革命的坚决彻底性。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是“掌握着未来的阶级”。这些表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工人阶级的经典内容。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几乎是全盘接受了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毛泽东在早期的论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中国工人阶级的描述便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同时,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育较晚,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中国产业工人也只有200万人左右,在当时四亿人口的中国仅占约0.5%。因此,毛泽东后来进一步指出,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赋予了中国工人阶级更为特殊的优秀品质:由于身受三重压迫,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由于身处殖民地半殖民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中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密切的天然的联系。[1](P644)虽然中国工人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比如人数较少,年龄较轻,文化水准较低,然而他们终究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这种结论式的认识在数十年内,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主宰着我们的思想理论界。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党虽然用了更为准确、严密的语言对工人阶级的特性予以表述,但基本观点却没有什么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诸多阶级特性中,先进性无疑是革命领袖们最为强调突出的阶级品质。
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为党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其政党的先进性首先就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之上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同时也为自身成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的领导阶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者说,工人阶级在国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也是由此而确立的。
二、当代我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
2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改革开放大潮扑面而来、市场经济风云波涛汹涌,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在经历了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猛烈深刻的改造洗礼后,所发生的变化也是极其深刻的,目前至少已经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流动性大大增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实际上只有两大阶级或阶层:工人和农民。工人的主体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的重新划分,各行各业的重新集结,各种各样专业公司的不断涌现,企业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工人的分布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中,受聘于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人人数大幅度增加。同时,工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身份经常变动。目前,工人队伍中职业角色的分化以及较强的职业流动性等现象还在继续进行之中,其趋势有增无已。
二是成分构成趋于复杂,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掌握了政权的工人阶级曾经吸纳了社会阶层中掌握着较多知识资源的知识分子,从而使自己显得生机勃勃。现今,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批农民相继加入工人阶级队伍。另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复员转业军人、青年学生等新成员补充进来,工人人数不断增加,总体规模扩大。从科学文化素质来看,多年的扫盲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使得工人阶级队伍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普遍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脚步声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人意识到,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靠知识,靠本领,靠自身素质。努力获得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已经成为广大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的迫切愿望。近年来,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与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以及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相联系的新型工人已经产生。不断增加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中的中坚力量,而产业工人、体力型工人所占比例大为减少。工人的阶级构成由单一走向多元,其内核部分已经由产业职工、知识分子、干部管理阶层共同组成,外层则出现与其他社会成分相交叉的表象。工人阶级呈现壮大、增强和变化的趋势。
三是开始由无产向有产转化,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层次分化。从整体上看,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一无所有,无论是工人的个人收入还是家庭财产都有普遍的提高。“无产”已经不是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了。从财产占有情况来看,工人阶级中出现了部分富裕人员,这个阶层是工人阶级中带有时代特征的阶层。同时中等收入者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一些地方和行业部门中职工群众下岗失业情况较为严重,部分下岗失业职工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工人阶级内部由先前相同经济地位和相似生活方式到出现整体提升,部分下降的状况。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在迅猛发展、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下,工人阶级会不会由先进而走向没落?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阶级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由先进而沦为落后甚至反动,这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先例。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革命的阶级。对埋葬封建主义制度和创造巨大的物质文明,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稳固政权后,开始把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提了出来,踌躇满志地去发掘蕴藏在自然、科学、工业、农业中的巨大生产力,以其“非常革命的作用”适时地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彪炳千古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P227)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资产阶级却无法摆脱阶级的局限性,为一己之私利而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丧失了早期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因此,当无产阶级成长为自觉的阶级以后,资产阶级被逐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便注定了。历史是无情的,它多次向人们昭示同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失去了先进性的阶级就会失去生命力,而不管它的过去曾经多么的辉煌。
我国工人阶级在经历了无可避免的涅磐般的洗礼后,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对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关乎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其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要正确理解当代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必须转变观念,对工人阶级的涵义重新加以认识。过去,工人阶级较多地被定义为体力劳动者,这是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但时至今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今由于体力劳动者在工人阶级整体中存在着事实上的逐步边缘化的迹象,因此,一些人便提出了工人阶级是否已经失去了先进性的疑问,这显然是仍然把“工人阶级”局限于传统概念所致。应该看到,时代发展正在催生着日益庞大的新型工人阶级队伍。传统概念上的产业工人和体力劳动工人阶级虽然仍具代表性,但已不具有绝对意义。在当代,工人阶级的内涵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外延也愈来愈加宽泛。除了体力劳动者,从事发明创造、传授知识和组织管理的脑力劳动者,也作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或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创造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当把是否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谋生,作为判断某一社会群体是不是工人阶级的标准,而非其具体从事的劳动的性质。
另外,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工人阶级因其创造社会财富却不占有生产资料和必要的生活资料,成为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者,包括工人阶级中的工人、知识分子、党政干部,先后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中不少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过上了小康生活或进入了富裕阶层,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和阶层。这是党的富民政策的结果,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构想的生动实践。然而,有人却为此忧心忡忡,担心工人阶级“变质”了,异化了。其实,这种担心同样是把工人阶级定格于传统的马克思生活时代的意义,似乎工人阶级本质的东西就是无产,他们只能接受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享有共同的所有权,而对“个体占有”持有异议。事实上,实现整个阶级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的想法,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工人阶级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能由部分而及整体。不能看到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有产阶层,工人队伍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就惶惑不安,就以另类的眼光来看待。应当看到,工人阶级由无产而有产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让工人阶级成为有产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意,而且工人阶级理应成为党的政策的实践者和获利阶级。也就是说,不能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与阶级的先进性、阶级成分直接挂钩,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或者当作是不是工人阶级的主要标志。
其二,要看到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根本特性没有变。《共产党宣言》从无产阶级的诸多阶级特性中,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看到“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2](P282)很明显,马克思论证无产阶级是“掌握着未来的阶级”主要依据,就是工人阶级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阶级。离开了这一根本特性,先进性无从谈起。所以,当代工人阶级是否具有先进性,主要也要看它是不是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还是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保持了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内在要求,而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更强化了工人阶级的这一特性。目前,我国工人阶级变化的主流,无论是队伍的扩大、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工人队伍中“三高”(高学历、高技术、高收入)群体的出现,无一例外地都是适应时代变化需求的表现,是我国工人阶级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而行的表现。可以说,在我国掌握着先进生产力的仍然是广大的工人阶级,他们仍然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直接推动者。工人阶级在当代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定位。
其三,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具有不断发展的特点。历史上每一个阶级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一个阶级的没落其实也是被时代所淘汰。变化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关键是看这种变化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时代在变化,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需要发展。当今,我国工人阶级没有随时代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或像其他劳动阶级一样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次要角色,就在于它的先进性还在发展,不断融入了时代的新因素,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特别是工人阶级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调整自己,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没有既得利益,没有排外情结,敢于牺牲,不自我束缚,保持一种自我更新能力。
如果说工人阶级先进性在一开始具有先天的性质,那么,今天要保持这种先进性就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发展。在革命年代,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革命的坚决、彻底以及团结性上(这些因素在当时极具重要性和意义)。那么今天,早已经打破旧社会锁链的我国工人阶级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进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如果仅仅停留在先前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够的。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里,改造世界的劳动,已经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因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并不主要表现为带领人民大众向资产阶级统治冲锋陷阵,夺取政权,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是要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文明。向社会提供一个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先进群体,为发展新生产力开辟道路,这是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我以为江泽民同志所说“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方面。
其四,工人阶级是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它的先进性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从来都是从整体意义上而言的。考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只能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虽然工人阶级内部在政治、思想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工人的劳动技能落伍了,一部分失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出现困难,同时由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了较大变化,经济运行形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部分工人群众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而且这种工作岗位的变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当今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新时期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比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还依然存在,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总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的论断,既是对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先进阶级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工人阶级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特性的认同。我们必须看到,对直接涉及党的阶级基础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并及时正确地作出科学的结论,无论是对党的建设理论还是对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