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_核心素养论文

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试论论文,内涵论文,特征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历经了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素质教育的精神,顺应了国际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趋势。但是,由于区域差异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对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地理课程标准本身还存在诸如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是否恰当,各章节课程各模块设置是否合理、均衡等问题。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势在必行。2015年5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五次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准确把握好新时期课标修订的目标任务,并指出:要抓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关键环节,充实完善课程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教师培训的大纲、课堂教学的遵循、学生学习的标准、考试命题的依据。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同时也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一、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文化修养和自我发展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见图1)。“核心素养”理念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核心素养可以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失,比三维课程目标更适合当今的社会。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和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它比三维课程目标更具关键性、情境性、情感性、动态性和终身性。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三维目标要求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二者都是指向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见下页表1)。地理素养就是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地理知识、掌握的地理方法、形成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并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用地理学的态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在涵养。[1]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和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观念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2]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在此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地理素养中,探究地理问题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素养的形成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问题解决与创新素养形成的基础;关爱家乡、关爱祖国、关爱全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家认同素养、国际理解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身心发展、自我管理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与审美素养的行为表现;可持续发展的素养与人口、资源、环境道德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公民道德、社会责任素养部分内容的具体体现;沟通与合作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语言与沟通素养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素养中,学生利用多媒体技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是实现学生科技与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形式。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地理素养的形成为基础,需要有机地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标,并从中提炼出地理素养的精华和灵魂。[3]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

      地理学科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内容,综合性是其特点之一。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地理核心素养也相应地具有综合性特征。首先,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是综合的,核心素养三大领域的10项核心指标的培养,也需要综合性的地理课程内容。例如,地理课程对社会参与领域中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的相关内容,如我国的疆域与海域、地形与气候、环境与资源等;还需要引领学生了解我们国家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如民族与文化、政治与经济、国际声望与地位等。学生只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对我国各方面的国情都有所认识,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核心素养。其次,地理核心素养在构成体系上具有综合性。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由社会参与、文化修养、自我发展三大领域构成,每个领域中包含了不同的核心指标。在地理核心素养中,每项核心指标的培养也很难脱离其他指标而单独培养。地理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无法做到一部分知识内容只单单培养一项核心素养。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相关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紧张、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内容的学习就可以培养学生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相关素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功能区的特点,然后引领学生对自己所在功能区的布局进行评价和简单规划,以此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这项核心指标的培养。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

      (二)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

      地理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生成并发展。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总是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不会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终点。[1]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地理知识不断积累、地理能力日益提高、地理方法反复实践、地理情感逐渐升华的过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其具有发展性特征。

      (三)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终身性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原有的地理知识经验和地理情感的基础上生成的稳定、长久的地理品格与地理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是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它体现了对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长效性,能够对个体的未来生活产生持续影响。此外,地理核心素养还具有实用性,如语言沟通素养、公民道德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等,都会使个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受益终身。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终身性特征。

      三、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深化对地理核心素养内容的研究

      21世纪初,欧盟面对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加大推进终身学习战略,提出以“核心素养”作为总体教育目标与教育政策的参照框架,引发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4]我国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也必须围绕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核心素养问题指导和引领着教学改革实践,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我国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相对较晚,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体系还亟待完善。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教育的分支,其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去培养,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地理核心素养动态性、发展性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持续性地深入研究,要明确在相应的学段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地理核心素养,在不同的时代特点下,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地理核心素养。此外,核心素养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导向性作用也明示我们: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确各学段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对地理核心素养持续性的深化研究是当前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基本保障。

      (二)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扮演着课程实施者和评价者的重要角色,其所拥有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效果,从而也会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一轮新课改都会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带来极大的冲击。地理教师肩负着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担,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任务的关键。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虽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但是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必须走在前面。我们必须使地理教师意识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完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师必须事先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意义,并用它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

      (三)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

      核心素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各个教育阶段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去进行长期的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从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努力揭示学习地理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5],确保学生在相应学段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地理学科知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学生也只有在相应学段学到符合学科逻辑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做到与学科逻辑的完美融合。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教师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探究式教学包括个人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式探究。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在核心素养体系自我发展领域中,问题解决与创新、自我管理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独立自主探究式教学在此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习惯、掌握地理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方法,培养地理问题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式探究教学需要学生的分工与合作,此过程也需要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实现了学生之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6],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

      (五)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7],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地理教学情境。因此,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方法、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取地理情感,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来引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六)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外显表现进行评价

      地理核心素养相比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其动态性、情境性、内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更为明显[4],也造成其在评价时更为困难。我们需要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转换为可以观察的外显表现,并开发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制定出相关的测量标准。此外,还可以通过态度问卷调查、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客观的评价。[4]如,中学地理课程中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社会参与领域中公民道德、社会责任素养的体现。对学生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的评价,如果只是通过几道文字考题是很难做到客观评价的。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评价,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态度调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愿望以及个人道德修养所处水平。其次,需要通过学生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和日常行为来评价其道德修养水平。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外显化的行为,是我们客观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维度[4],多维度评价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客观评价的关键。

标签:;  ;  ;  ;  ;  ;  ;  ;  

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_核心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