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中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整消费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一定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发展趋势所制定的对居民消费起引导、调控作用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的市场供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趋向于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位置日显重要,消费问题事实上已成为促进或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当今世界都十分重视对消费政策研究,注意不断调整、优化消费政策,重视发挥消费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国目前的情况也不例外。针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调整现行的消费政策,研究制订新的适应买方市场特点的消费政策,这对扩大消费需求,扩展消费领域,以此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众所周知,自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消费需求的总态势处于疲弱或低迷状态,有关部门虽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启动消费,激活经济,然而效果不佳,市场供求状况离预期目标相距甚远。究其根源,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了多重约束:一是收入约束。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是制约消费需求量的扩张及质的提高的基础性因素,收入变动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变动。近年来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职工收入增幅减少,与GDP增长相比,处于低位徘徊,且趋于下降。1995—1997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均处于5%以下的低位。农民的收入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4.6%,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即便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率也仅为4%。 而预期收入由于经济景气回升缓慢,尚见不到明显改观的迹象,收入预期普遍较低,迫使居民节制消费欲望,不愿也不敢放开消费。二是改革成本约束。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对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等利益主体经济利益关系的全面调整,势必会牵动居民的消费心态,影响或左右居民的消费行为。九十年代特别是近两年来,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几项重大改革,如住房分配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相继出台,同时推进,均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甚至是存量利益,要求居民支付改革成本,而支出的多寡又很不明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很自然地刺激居民增强储蓄倾向,抑制即期消费,延长消费周期。三是市场约束。市场流通状况,包括市场基础设施、市场流通渠道、市场竞争秩序也是影响和制约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这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较为明显。流通领域中存在部门和地方的封建割据、行政性垄断,人为阻滞商品流通的弊端,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其间,交易中产生的种种欺诈行为比比皆是。居民“有钱不想买”,“想买不敢买”,助长了人们持币待购和储币待购心理,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四是结构约束。市场的供给结构必须与居民的需求结构相衔接,这是商品销售顺畅、市场兴旺的一个重要前提。而目前我国市场的供求结构扭曲,一方面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大量商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又有许多商品出现短缺,居民想买的商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要的机电产品仍要大量依赖进口,服务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更为不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的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结构层次的提高。五是基础设施约束。消费需求的扩大需要有基础设施配套跟进,提供供给支撑条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现实消费需求明显受到了基础设施不全、不配套的牵制。许多城镇居民住宅电线老化,供电容量不足,使空调器普及进程受阻。城镇公路建设滞后,交通拥挤,许多城市不得不对机动车辆销售、行走加以限制,影响了居民对机动车辆现实需求的实现。农村不少地方还不能正常供电,造成许多农民有钱不能购买家电,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突破上述的种种约束,固然涉及到体制、政策、制度、机制等多方面因素,但调整与优化消费政策又显得十分重要,非常紧迫。因为,扩大消费需求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消费政策不合理带来的。调整与优化消费政策,是扩大消费需求,激活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按照当前买方市场的态势及市场供求运行的一般规律,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应注意研究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着眼点——重在刺激、鼓励消费,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
应该说,长期以来我们对消费政策的研究是很不够的,是诸多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个盲点。在九十年代以前,因受短缺经济的长期困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尽可能调动一切社会经济资源,大力发展生产,加速经济建设,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果说存在着消费政策,其政策的主旨也是限制性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尽管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一直缺乏明确与稳定的消费政策,对居民的消费心态、消费行为导向不力,失去了消费政策应有的调控效应。鉴于当前消费需求的特点和经济增长对扩大消费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消费政策着眼点显然应放在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引导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上,这作为新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措施。
至于如何刺激消费、鼓励消费,首先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尽快取消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如取消电力部门一直实施的收取空调增容费及超用电计划增加收费的做法;降低并逐步取消电话初装费,取消私人购车上牌中的不合理收费,如一些城市规定的“占地费”等。其次,消费政策应在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稳定居民收入,加快消费信贷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发展多种流通形式等方面,加以引导、扶植和支持,以全面扩宽消费领域,创造有效需求。需要强调的是,考虑我国居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因而各项刺激消费的政策主张都应减少行政干预,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加以实施,以便有利于巩固和促进消费领域里各种深层次的改革,扩大实现各项政策的目标效应。
第二,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立足点——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有钱才能消费,多挣钱才能多化钱、多消费。消费政策要刺激、鼓励消费,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这是确保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此,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应充足于增加居民收入,在提高居民现实支付能力上下功夫,这应当作为设计、实施新的消费政策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否则,其他刺激、鼓励消费政策再多,再好也无济于事,达不到扩大需求的预期效应。
如何切实增加居民收入,除了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外,应考虑实施直接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些具体政策。比如对农民收入问题,要从多方入手,尽快研究制订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政策。过去,增加农民收入的老经验、老办法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但现在看来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难以实现,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关键在于平稳地完成农业劳动力的结构转换。这需要在农村加速小城镇建设,以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同时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对此国家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尽可能多用农民工,多搞以工代赈,多用当地乡镇企业产品,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对城镇企业职工收入,政府也应相继出台增加职工收入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机会,以通过提高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来提高职工的收入增幅。同时要在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中,努力增加低收入职工收入。对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在政府与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应的工资制度,适时调整、增加其工资收入。
第三,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着力点——扩大城乡居民的住行需求,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吃穿用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消费。目前,在我国城镇,居民吃穿用消费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按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消费热点从千元级的吃穿用消费向万元级的住与行消费需求转变,围绕满足住与行需求的相关产业将出现高速增长时期,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从现实情况分析,1992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金额从1.1 万亿增长到5万亿元,加上金融证券、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达8万亿元,这说明相当部分的家庭已具备消费升级的条件。因此,消费政策的调整,着力点应放在扩大居民住行需求,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上,这对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巨大作用。
把住行作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着力点,社会已基本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为住行消费的扩大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笔者认为,启动住房需求的消费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住房改革制度,实行货币分房新政策,同时逐步提高人们的货币收入,主要是在工资中增加住房补贴。二是降低住房价格,主要降低住房用地地价,取消不合理的税费,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率。三是建立和完善一套住房信贷制度。如建立住房基金、发行住房债券、发放低息按揭等。启动家用汽车需求的消费政策,除了改革道路交通设施外,必须规范汽车消费的税费征收,减少不合理的费用,同时积极发展汽车消费分期付款制度。
第四,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关节点——开扩农村市场,促进乡村居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我国拥有12亿人口,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而中国市场基础在农村,农村有9亿人口,农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分别占全国居民的47%和49 %。谁占领了农村市场,谁就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这几年,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工业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较为薄弱,农村与城镇的消费水平出现了10—15年的差距。但差距就是潜力,仅彩电一项,如果把乡村居民的彩电普及率达到城镇现有水平,彩电量需求量约为1亿5千台,足以使全国所有的彩电厂家满负荷生产数年。其他家电大致也如此。据专家估计,农民消费水平如能达到城市的中等消费水平,则需求总量将翻两三番。因此,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应紧紧抓住农村市场这个关节点,努力开发农村市场,全面调动广大农民的消费积极性,这必然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对农村居民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首先,应帮助农民增收减负。其次,应引导生产企业面向农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多生产广大农民需要的商品;引导流通企业根据农村的需求水平和消费层次,组织更多的经济实惠、价格适中的生产、生活用品下乡。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到农村兴建商业网点,积极探索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商品流通方式,保证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再次,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电网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
第五,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新视点——大力支持文化生活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和提高消费质量。
从满足人民需要的不同层次分析,居民的消费需求可分为物质消费与文化生活消费。物质消费主要指人们对吃、穿、用等生活用品的消费,文化生活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旅游、通讯等有利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消费。物质消费与文化生活消费不断推进,协调发展,既能及时调整和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层次,又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总体收入的提高,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追求文化生活消费需求的满足,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文化生活消费勃然兴起,事实上已成为消费生活中增长最快的消费现象。据统计,去年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方面的消费支出仅增长6%左右,用于居住、教育、文化、娱乐、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却增长20—30%。尽管如此,从总体上分析,无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物质,文化生活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偏低,存在明显的重物质生活消费轻文化生活消费的倾向。究其根源,除了受居民收入水平局限外,还受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主体素质,以及文化生活供给条件的制约。应当看到,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物质消费的比例不断降低,文化生活消费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对我国居民来说,要达到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固然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非物质的文化生活消费的兴起和发展,是个难以阻挡的大趋势,势将成为居民消费生活中增长最快、消费前景最广阔的亮点。
鉴于此,应把文化生活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中的一个新视点,制定一系列引导、鼓励居民从事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旅游、信息、通讯的具体消费政策。要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旅游等事业,进一步办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为居民提供文化生活的供给条件。特别是教育,时下教育已逐渐成为一个消费热点,老百姓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仅次于住房,但非义务教育招生规模较小,高等院校招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关部门应研究采取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宽进严出,增加高等院校的在校人数,并把产业化引入教育,使教育产业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与此同时,对影响居民文化生活消费需求、阻碍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大改革力度。比如应适当调整居民电话及网络通讯费、影剧价格、图书杂志价格、旅游价格,并实施规范化的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