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零售业开放过度还是不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着手加快商业网点规划时,当人们正在议论网点论证能否遏制“零售业过度开放”之际,还有一种观点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国零售业开放并未过度,在我国许多地区,零售业仍需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湖南代表王填的一份主题为“流通秩序和商业立法”的议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新成立的商务部能够立即着手起草一部《商法通则》来规范流通秩序。王填希望将来的《商法通则》能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划商业网点,适度保护中小企业。
在多个场合炮轰“流通业超国民待遇”、公开“零售业过度开放报告”的工商联副主席、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委员也提交了一份提案,提请国家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流通业超国民待遇”问题。在另一份由政协工商联组代表、北京物美超市董事长张文中先生提出的提案中,同样提到了限制流通业向外资开放的问题。
然而,政协委员、江苏悦达集团董事会主席胡友林则公开表示:发达地区可加快零售业对外开放。他进而举例说,目前江苏等发达地区完全可以承受零售业加快开放的冲击。
于是,国内零售业开放到底是过度还是不足,成了商业网点规划中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
甲方观点:过度开放很危险
事实上,张宏伟早在2002年底便将准备了一年多的《商业领域过度开放报告》公之于众,在这次政协会上,他提交的提案仍是这一内容。继之是张文中在政协会上提出提案,指出中国流通业引进外资的四大误区。
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指出,这两位企业家都是民营企业的老总,由民营企业家提出不同意见,反映了当前中国的一种现实:各地政府对外资外商的待遇搞得有点过分了,连家里人都看到了危险。据说有的地方官员早就放出风来,要把最好的地块留给外资零售企业。那些本来还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外商早就红红火火地搞起来,而内资呈上去的报告却搁在那里没人问。
这种做法的弊端和害处在哪里?张宏伟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外零售商经过大量的违规操作蜂拥而入,300余家大型外资零售企业,90%是违规建立的。目前在开店数量上,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已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面对携现代经营理念而来的国外零售商,传统商业不堪一击。
张宏伟因此指出,外资零售企业和民族零售企业的区别不仅仅是到哪里买东西的问题,而是谁掌握了流通渠道,谁就掌握了工业命脉的问题。谁控制流通主渠道,不能单一从经济层面考虑,还得从社会和政治层面考虑。张举例说,拉美一些国家,不到10年时间整个流通业就开放了,整个拉美国家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全军覆没,导致的结果是金融、经济失控。因为商业和商品带动的是大量的现金流,这种大量现金流进流出,背后就是金融,直接危及到金融市场。
无独有偶,张文中的提案从四个非常致命的角度,否定了外资对中国流通业的积极意义:首先,目前被众多地方政府关注的“引进外资促进发展”问题。张文中在提案中对此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除注入一定数额的初始股本金以外,绝大部分是用中国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资金发展其在中国的项目;其次,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开店和增加销售量并不挂钩,并不是引进外资零售企业就可以促进出口。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优质的产品质量及良好的信誉,已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三,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规模不大”的说法是短视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实施的是亏损战略,将来可能对中国民族商业和产业企业造成毁灭性冲击;第四,外资零售企业管理技术的转移只能通过在外企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来实现,指望外资企业向中国的合作伙伴转移管理技术是很难的。
国内一些官员认为,零售业的过度开放必然会导致“过度竞争”。与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孟凡辰博士,他对国内企业高速扩张的效能也表示了怀疑。他具体对比了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
仲大军甚至认为,中国目前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商业流通领域对外开放过度的问题,而是在所有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并且,零售领域未来可能出现的前景将在所有领域里出现。商业零售领域仅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一斑。如果中国再不矫正目前的对外政策,总危机在不远的将来肯定是会爆发出来的。
乙方观点:零售业开放仍有空间
“发达地区可加快零售业对外开放。”本届政协委员胡友林虽然“势单力薄”,可语气非常肯定。他还举例,目前江苏等发达地区完全可以承受零售业加快开放的冲击。
他说,合资商业企业销售额目前仅占国内零售总额的3%左右,算上漏报的,也不会超过5%。同时,零售业引进外资额仅占引进外资总额的1%不到。他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可适当加快零售业开放进程。跨国公司尽管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一定压力,但对促进国内商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胡还主张要鼓励国有知名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只要其在中国兴办企业,就要在正确加以引导的前提下,“只求所在,不求所有”。
胡友林还认为,现在我国大中城市人均商业营业面积为0.6至0.8平方米,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不到5%,而发达国家达到了1平方米以上,连锁化程度达到20%。从零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美国达到21.62%,法国14.18%,而中国只有6.7%。引进国外大型零售企业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还能吸纳当地大量的人口就业,拉动当地房产,带动中国产品对外出口,并将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针对“过度论”提出的外资零售业冲击国内零售业的论调,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像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到现在为止看来似乎还没有对中国的零售业造成更大的冲击。据悉,沃尔玛在美国所占的零售业总额也只有7.5%。在他们看来,在集中了沃尔玛大部分店铺的美国都很难说控制了市场,在中国,它所占的市场份额更是微不足道,更何况,处于布点设局的沃尔玛现在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实现盈利。
第三方观点:不要片面讲“过度”或“不足”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淑华告诉记者:“对于大卖场究竟是多还是少的问题,如果站在全国的角度来看,发达地区和中度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来讲总体上是不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是不够的。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在这些地区投入的成本低,经营稳定很有利润可赚,确实挺有发展潜力。”于淑华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实际给连锁企业真正提供了市场机遇。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支持,这对商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从山东等地发展的情况看,中小城市应该说是连锁经营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地方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力资源比较稳定,各个方面的成本都比较低,加上竞争对手少。在那里,一个小的超市就能做到大城市一个大店的销售额,说明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确实很大。
针对这次争论,于淑华进一步分析说,大城市的外资零售企业在经过一个磨合期后,就会快速滚动发展,这是连锁经营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说开放过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资企业肯定依靠自己的品牌和信息优势进军中小城市,片面讲开放不足也是说不过去的。
无论商业网点如何规划,无论国内零售业是“开放过度”还是“开放不足”,经济学家魏杰的一番话都应引起人们的深思:“即使外资大量进入中国零售业,就业和税收还是我们自己的。民族的利益争夺和接受规则是两个概念。重要的是中国发展了,就是好事,就能够与国外零售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