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皮诺切特的黑后台——兼评美国式“民主”的虚伪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式论文,谁是论文,后台论文,虚伪论文,民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12月10日,91岁的智利前独裁者皮诺切特终于一命呜呼。从此,他再也听不到每年9月11日都会在圣地亚哥街头响起的愤怒呼号声和强烈谴责声,但他在1973年发动的那场军事政变,以及此后犯下的血腥罪行会永远招致世人的唾骂和诅咒。
那么,究竟是谁纵容和支持了皮诺切特呢?我们不妨在此作一简单的历史回溯。
美国为何仇视民选的阿连德
智利是拉美一个经济相对发达,有着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国家,左翼政党组成的人民阵线曾在1938年、1942年、1946年三次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民普遍要求进一步的改革,于是左翼力量再次活跃起来。1970年,社会党领袖阿连德通过民主选举当选为总统,他领导的人民团结阵线政府宣布其主要任务为: “结束帝国主义分子、垄断集团、地主寡头的统治,在智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实施工业国有化和没收大庄园主土地的政策,同时在国际上恢复与古巴的外交关系,并和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尽管阿连德一再声明,他希望把智利变成“第一个按照民主的、多元化和自由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使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带有比较温和的色彩,但仍为美帝国主义所不容。
唯先 摄
其实,早在1970年9月智利总统选举前,美国政府就千方百计希图阻止阿连德上台。美国国务院曾明确授权当时美国驻智利大使科里采取一切手段破坏此次选举,决不让阿连德取胜。为此,美国中央情报局动用多家电台和刊物大肆进行反共宣传,并将阿连德妖魔化[1]。然而事与愿违,阿连德在选举中获得36.3%的选票,击败右翼候选人亚历山德里,于1970年11月3日出任智利总统。
眼看阿连德在一片欢呼声中掌握了国家的治理大权,一向把拉美视为自家后园的美国政府气急败坏,立即跳出来对阿连德政府横加指责,发泄不满。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芝加哥举行的一次新闻记者招待会上宣称:“阿连德的当选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利益。”1971年4月,尼克松总统更是扬言:“我们无法容忍像阿连德那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府。”1967—1971年间任美国驻智利大使的科里在1998年向英国电视台透露,尼克松在白宫曾多次和他长谈,反复强调古巴革命已给美国带来很大麻烦,如果阿连德政府再获得成功,那么红色浪潮就会席卷整个拉美,到时候局势将变得无法收拾,为此必须搞掉阿连德政府。
由于阿连德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将原美国资本控制的铜、硝石、铁矿均收归国有,引起一些国际垄断组织的不满,它们出面支持美国政府仇视阿连德政府的政策,并在美国干预智利内政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要求尼克松重新审查智利资源对美国的意义,并在1971年10月提出颠覆阿连德政府的18点计划,基辛格对此表示赞赏。阿连德执政期间,美国中断了对智利的经济援助,和智利的双边贸易也大大减少,等于对智利实施经济封锁。美国还从各个方面向阿连德政府施加压力,自1972年12月至1973年4月,美国在与智利的谈判中,要求智利赔偿美国铜矿企业7亿美元,作为智利延期偿还美国欠款的条件。同时,美国又力促西方富国组成的巴黎俱乐部中止与智利有关货款的谈判。
美国为何青睐独裁的皮诺切特
美国政府很快懂得,要达到搞垮阿连德政府的目的,仅凭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动武,也就是借助于智利右翼军人的力量。尼克松便指示中情局在反对阿连德政府的斗争中,必须尽快争取到智利军队的广泛支持。
自20世纪初,智利军队便接受德国军官的训练,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影响。军队中的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享受种种特权,远离人民群众,历来是智利社会中的一支保守力量,他们对各种改革均嗤之以鼻,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更是深恶痛绝。尽管智利社会历经变革,但这支军队却很少被触动,以致到上世纪70年代,西德的《世界报》还得意洋洋地写道:“可以这样说,智利军队依然忠于普鲁士的传统。”这种情况即使在考迪罗主义盛行的拉美也不多见。
随着美国势力在拉美的增长,智利军方开始把强大的美国武装力量视为自己的靠山。智利军方每年都派200名军官到美国受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初,共有4千余人接受了美国的军事训练[2]。
皮诺切特也是一位亲美的军人。他曾在智利多所军事院校学习,后又出任智利驻美大使馆武官,有机会结识美国军界的一些重要人物。更为重要的是皮诺切特曾在1965年、1968年和1972年3次赴美接受反游击战的训练,得到美国军方的赏识。其间他更官远亨通,先后任第二师参谋长、第六师师长、直至首都圣地亚哥卫戍司令、陆军代总司令。1973年8月,皮诺切特又出任陆军总司令,获上将军衔,掌握了调动军队的大权。当美国决定用武力除掉阿连德的时候,这样一位军中强人自然会获得中情局和美国国务院的青睐。
事实上,美国从来没有亏待过智利军队,一直在物质上予以大力支持。从1950年至1970年,智利从美国共得到1.758亿美元的军援。阿连德执政时,尽管美国在经济上对智利进行压制和封锁,但对智利军队的援助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自1971年至1973年,美国便向智利提供了7000万美元的军援。
随着局势的发展,美国政府决定不惜撕掉民主的伪装,利用武力来改变智利的历史进程。
美国一手导演的政变
1971年10月,曾经专门在拉美从事颠覆活动的戴维斯出任美国驻智利大使。戴维斯曾参与1961年美国对古巴的入侵,1968年出任驻危地马拉大使后,在那里迫害和屠杀了数以千计的民主人士。戴维斯的到来意味着美国加快了它在智利颠覆活动的步伐。美国大使馆负责政治事务的16名官员中就有10人为中情局人员。1972年,中情局又专门派遣1500名破坏分子到智利,其中不少是古巴的流亡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怀有刻骨的仇恨。而美国的垄断组织则千方百计地破坏智利的经济,停止向智利提供开采铜矿的机器,撤走大批专家,致使智利的铜矿业蒙受巨大损失。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领导,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还组成了一个专门协调委员会,内有国务院、中情局、五角大楼的代表,负责统一指挥在智利的颠覆活动。
阿连德执政初期,国内局势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197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5%,其中工业便增长了13%,失业率则从8.3%下降到3.8%,工人工资有所增加,住房建设取得进展,医疗卫生事业更是蒸蒸日上。
但随后阿连德政府也犯了一些操之过急的错误,将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小工厂都收归国有,引起了3万多中小企业主的不满,同时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农村,阿连德政府也犯有同样性质的错误,如土地征收过宽,损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3]更为失策的是,在经济未获根本好转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社会福利,致使财政收支失衡,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1972年智利的通胀率为163.4%,1973年又增至508.1%。社会各阶层对此均深为不满,从而引发了1972年卡车主发起的全国性大罢工,一度使国家陷入瘫痪状态。
此时,智利国内的右翼势力乘机出来活动,通过出版、广播、电视进行各种反政府宣传,过度渲染日用品短缺的情况,利用卡车主罢工制造混乱。而担负着颠覆阿连德政府重任的美国大使戴维斯则认为时机已到,可以让智利军队来收拾局面了。[4]
其实,早在1970年大选期间,右翼军人便制造了刺杀许奈特将军的事件,希图以此阻止国会的顺利召开,从而不让阿连德就任智利总统,但未获成功。
1972年在中情局官员的参与下,智利右翼分子制订了“九月计划”,企图在9月18日(智利独立日)挑起全国性的骚乱,以促成军队出面推翻政府。
1973年夏秋之交,智利局势日趋恶化,从7月中旬到8月底,仅一个半月内,右翼分子的破坏活动即达1500余起,输油管、桥梁、仓库纷纷被炸,加重了智利的经济困难。此时右翼军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6月29日,他们曾出动坦克,试图占领总统府,虽未得手,但却是更大规模叛乱即将来临的先兆。8月,深得阿连德器重的国防部长普拉兹将军迫于右翼军人的压力只得辞职,使阿连德失去军中的支柱,此后右翼军人更可以为所欲为了。
随后,野心勃勃的皮诺切特出任陆军总司令,右翼军人迅速聚集在他的周围,并于9月11日发动政变,出动空军轰炸总统府,阿连德总统以身殉职,战死在自己的岗位上,用鲜血捍卫了智利的民主和人民的尊严。
美国自始至终策划和领导了此次政变,正是美国政府的贪欲和野心给智利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情局反复指示它在圣地亚哥的负责人要“努力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曾在危地马拉、玻利维亚供职多年,富有颠覆活动经验的中情局高级官员索拉康塞在政变前数日曾多次到智利来考察,与此同时,中情局在智利的人员也较以前陡增了3倍。
决非巧合的是戴维斯大使在此时也紧急奉召回国。政变发生前24小时,在白宫召开有中情局官员与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代表参加的紧急会议,磋商智利局势等问题。在接到国务院的指令后,戴维斯又在政变前数小时匆匆赶回圣地亚哥[5]。这位素有“颠覆老手”之称的美国大使如此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往返于华盛顿和圣地亚哥之间,究竟忙的是什么?明眼人不难看出。
政变期间,装配有先进电子设备的美国军用飞机多次侵入智利领空,侦察智利军队调动的情况,并和右翼军人建立联系。9月10日,6艘美国战舰和4艘智利军舰在智利瓦尔帕莱索军港外的海面上举行联合军事演习。11日清晨,智利军舰突然返回瓦尔帕莱索,并在那里发起叛乱。美国海军在这次政变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6]。
尽管美国对这次政变讳莫如深,但终究纸包不住火,政变的真相还是不断被揭露出来,使世界感到震惊。政变后不久,曾任智利驻墨西哥大使的维戈伦那便对墨西哥《至上》杂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早在政变前一个半月,美国便和智利右翼军人制订了一个秘密推翻阿连德的计划,本打算趁阿连德赴阿尔及利亚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时发动叛乱,后因阿连德临时取消了此次国外之行,于是政变也只得延期。[7]
1974年9月,美国一些报刊又爆出一条令人咋舌的消息,称时任中情局局长的科尔比在众议院秘密听证会上承认,美国确曾花费巨资在智利策动过反对阿连德政府的活动。 [8]正如1974年在西德出版的一本名为《黑书》的专著所指出的那样: “在智利对民主的摧残,成千上万智利爱国者被屠杀都是在中情局和一些国际垄断组织的办公室中早就策划好的,从国外领导了这次政变。”
美国式“民主”的曝光
政变成功后,皮诺切特出任执政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74年又自封为国家元首兼执政委员会主席。1981至1990年,又乔装打扮,摇身一变当了所谓立宪总统。然而1988年的全民公决否决了他再连任8年的计划,粉碎了他做智利终身总统的美梦。1990年皮诺切特只得从总统的宝座上退下来,不过仍保留陆军总司令的头衔。1998年,当智利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时,这位长期叱咤政坛的独裁者自知回天乏术,才无可奈何地从军界退了出来,改任有名无实的终身参议员。
在长达25年的执政中,皮诺切特横行不法,共残杀了千余人,另有25万人遭囚禁,百余万人被迫流亡国外。政变后,智利右翼军人根据美国中情局提供的黑名单对智利进步人士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海军上将蒙戴罗、空军司令巴切莱特均被逮捕,曾任国防部长的普拉兹将军则被迫流亡国外。即使是一些外籍人士因反对皮诺切特发动的政变和实行的暴政也难逃被杀害的厄运,其中有英国籍神父麦克.伍德泼特等。连享誉智利、深受人民喜爱的进步歌星维克托·哈拉在政变发生的当夜,也被右翼军人活活打死。 [9]
皮诺切特的暴行激起了智利和拉美各国人民的愤怒与谴责,但一向自诩为民主卫士的美国政府却对此大加赞赏,自1973年起即担任国务卿一职的基辛格毫不掩饰地说:“执政委员会的存在明确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为它提供谨慎的、但却有力的支持。” [10]基辛格的这番话道出了美国政府在这次智利事变中的真实意图,它并没有太多的奥妙,但却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即为了美国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那时,民主这面旗帜早就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所以,美国政府也就成了发动政变的老手和世界各地暴政的支持者。我们可以从拉丁美洲的历史上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
20世纪伊始,美国便出动大批军队入侵哥伦比亚,联合那里的分离主义分子,发动政变,成立所谓“巴拿马共和国”,迫使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霸占巴拿马地峡,在那里开凿运河,使整个运河地区处于美国控制之下,而巴拿巴也长期成为附属于美国的一个傀儡国。
1916年,美国出兵占领多米尼加,后虽于1924年撤兵,但随即扶持特鲁希略上台,建立独裁统治,长达33年,直至特鲁希略死后始结束。
1937年,在镇压尼加拉瓜人民的反抗后,由美国支持的索摩查家族取得了该国的统治权。索摩查父子正是由于美国的撑腰,才得以在那里维持42年的血腥统治,直到1979年被尼加拉瓜革命推翻。
自1944年开始,危地马拉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运动,给这个中美洲小国带来了进步和繁荣,但招致美国政府和垄断组织联合果品公司的仇恨。1954年,美国政府策动反动军人挑起叛乱,推翻由阿本斯领导的合法政府,镇压了这场进步运动。
古巴反动军人巴蒂斯塔于1933年和1952年两次发动政变,在古巴建立起血腥统治,而它的幕后支持者正是美国,直到1959年被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所推翻。
由此可见,皮诺切特的出现和他在智利的所作所为是完全不足为怪的,因为他充其量只是美国扶植起来的众多傀儡和独裁者之一。
1998年10月,英国警方应西班牙司法当局的要求,拘捕了当时正在伦敦治病的皮诺切特,准备把他引渡到西班牙去受审(因西班牙司法当局控告这位独裁者在其执政期间曾杀害过逗留在智利的西班牙公民)。此后,皮诺切特在英国前后被拘留达503天之久,而最终获准回到智利。一时间国际舆论大哗,各国报刊争相披露了大量有关这一独裁者发动政变的情况,有不少当然是涉及美国的。美国政府顿时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承认过去千方百计掩盖的历史真相。2000年11月13日,中情局解密了一批文件,承认在1973年政变前确曾向皮诺切特提供过一笔数量相当可观的钱款。同一天,美国政府也发表声明,指出:“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同意采取的行动加剧了智利政界的分化,影响了智利的民主选举和尊重法治的传统。”
正当国际上因是否要引渡皮诺切特去西班牙而争论不休时,美国也乘机浑水摸鱼,要求将皮诺切特引渡到美国来受审,理由是1976年一位智利民主人士和他的助手在美国被谋杀与皮诺切特政权有关,从而上演了一幕贼喊捉贼的闹剧。
虽然阿连德执政仅有3年不到的时间,但却在拉美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今日的拉美左翼力量仍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免像皮诺切特那样的独裁者有机会在美国的支持下卷土重来。
唯先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