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发展城市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部地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国上下普遍要求加速中、西部发展的历史时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突出强调中、西部的城市化,并为此而与河南省学术界联合召开专门学术讨论会,集思广益、认真研究以城市化为主题进而推进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这是及时的、必要的。
改革开放20年,我国东、中、西部都受到政策之惠,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各地的条件、环境、基础不一样,发展进程中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扩大了。现在提出加速中、西部的发展,让农民脱贫致富,人们无不欢迎。但是,中国的中、西部那么广大的国土,地区差距那么大,那么复杂、险峻的自然条件,从何着手?9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反复讨论,我多次提出:对中国广大西部,近期只能在若干点上(城市和有条件的资源富集地区),点和点的连接线上(公路铁路沿线、江河沿线、某些国境沿线),以这些点线为核心、周围大小不等的辐射区域里,进行一些不同规模的开发。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紧紧抓住中、西部不同区域、不同大小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以此凝聚经济文化力量,形成新的发展核心,去带动农村和周边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这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
为了加速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思想上需要继续克服小农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心理障碍,即忽视城市、轻视城市、厌恶城市、恐惧城市、甚至仇视城市的心理。长期的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形成了城乡不同的利益格局。在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将城市仅仅视为一个消费的处所,甚至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藏污纳垢、充满罪恶的渊薮。农民战争中夺取和分散城市经济积累、甚至焚毁城市,在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现在对这种观念要倒转过来。不是消灭城市、限制城市来稳定农村;而是建设城市、发展城市来吸纳农村劳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并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就更加显得迫切,其意义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也要强调克服鄙视农村、压制农村,长期保持甚至扩大剪刀差,“剥夺”农民,向城市“纳贡”,而又阻碍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一遇困难就限制农产品自由流通,老想拿农民来“垫背”的恶劣积习。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毫无疑义,应当积极推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区别大中小不同情况,吸引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和创办非农产业、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同时实现农民自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建设城镇和城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已经验证这是完全可行的。总之,要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把城乡关系转变到一种相互协调、互相支撑、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正确轨道上来。
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必须坚持全方位开放的大思路。在早期的农牧业经济时代,城市是为简单商品经济服务的。工业革命把大量的人口和经济资源聚集到一起,发展了近代的分工和协作,城市为工业经济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成为资源配置的枢纽,商品交换的市场,资金融通和信息聚散的中心,并从中发展出若干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具有重大经济文化影响的国际大都市来。城市,这么一种高度密集的人工聚集物和构筑物,它从一开始就是应周围地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结构是应周边的功能需求而发育出来的。城市,它历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只能按照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来考虑它的选址、规划、建设、发展。离开了开放,就没有城市,更不会有现代城市。所以,城市工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周围地区,把自己的服务扩展到左邻右舍的广大人群,这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城市、发挥城市功能、保持城市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近20年我国城市的发展,首先就是得益于小平同志大开放的总方针;得益于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中国与外国的广泛大交流;否则城市是发展不起来的。
城市的力量何来?当然首先来自它的经济力量,来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和经济吸引力。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说过很多了。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下现代城市的另一种能量,即文化和文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古代,推动民族、部族的交往,自然资源的交换是基本动因,但人文因素也很重要。唐僧到印度取经,日本派“遣唐使”来长安求学,都是被先进独特的文明所吸引。在现代,文化的力量就更加重要了。
亚洲邻邦的一位著名领导人在北京“21世纪亚洲论坛”上说:“三十年后,中国将在经济军事等硬功夫方面强大起来,但要在文化即软工夫方面取得影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在一个处于核威慑之下的世界上,武力的作用是有限的。软功夫,即文化影响力,特别是通过电视、电影以及技术更加先进的文明的无形力量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正变得与硬功夫同等重要。软功夫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想赶超那个国家文明的某些方面时才能获得。而在其他国家这样做之前,该国的文明必须首先被视为优越的,它还必须是开放的,乐于接纳而慷慨大方,使人们容易接触其中的知识与文化。美国的援助和投资帮助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正是美国的软功夫和前苏联的软功夫的差别之所在。学会俄语并不意味着打通了通向任何知识宝库的道路,俄国人并未打算与全世界共同分享他们的知识。而掌握了英语,人们就可以广泛地获取科技、技能、经济和文化资料,正是这一点每年吸引了数十万外国留学生前往美国。”
我们正面临世纪之交。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文明、科学、技术、知识、学术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城市综合实力较量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变化,我们城市工作者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在这里引述这位邻邦领导人关于文明的讲话,目的就在于引起城市工作者对我们常常忽视的城市文化功能和文化力量的注意。总之,在城市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中,一个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体现我们的理想和诉求。一个既无设计能力,又无创新能力,既无咨询能力,又无智力服务,信息既不灵通,学术又无修养,教育既不发达,科研又缺本领的城市,即令拥有某种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工业经济总量,其前景也是令人忧虑的。
20世纪的全球生态危机,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在我们城市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中,对于城市环境与生态、城市整体的形象塑造与风貌形成等等,更要精心加以安排。坚决制止破坏性建设,努力防止建设性破坏。
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持续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一点绿色产业,城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教育农场、市民农园,以利于工农平衡。在城市化进程中,在高度密集的人工构筑物、钢筋混凝土高塔丛林中,保持一点农田、菜圃、草场、林地和村庄,以求得一点宽松、闲适、舒展,以利于自然的物质、能量循环,保持人的身心平衡。在连续、高速的现代经济运行,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呼哨喧嚣的相互搏击中,保持一点宁静、和睦、安详,以利于动和静的调节,利于人性的复归。总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提高经济效益,千方百计赚钱的同时,不要模糊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忘却人类自我的理想和追求;要注意在经济工作中扩大它的文化内涵,为经济活动注入一点文化韵味;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推进当代的人类文明。
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城市建设高潮,无论就其规模和速度来看,都是空前的。过去在旧中国,一个建筑师一生能搞一两个大项目就是很幸运的了,现在常常是一个人手中同时拿着几个项目在干。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不要有半点马虎。人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个建筑只是一个音符或一个乐句,只有整个的街景才能凝聚起优美的弦律,弹奏出优美动听、恢宏壮丽的乐章。她不仅需要建筑师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其中,以塑造每件艺术精品;而且需要总建筑师、总规划师的宏观构思与整体把握,这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作。我看,作行政领导的人动一动调一调工作倒无妨,城市规划以保持稳定为好,这有利于真正作到“几届政府一本经”。只有这样才不致破坏城市规划建设的延续、稳定,使城市有一个协调、和谐的风貌。
* 本文为作者于1998年8月20日在河南新郑召开的陇海兰新地带中部城市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征求作者同意,本刊特予刊出,题目为本刊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