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展现教师的教育智慧_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机智:展现教师的教育智慧_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机智:彰显教师教育智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智论文,智慧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编写好了的教案情有独钟,表现为不论课堂怎样“开放”和“民主”,也不管课堂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总是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像一道挥之不去的紧箍咒制约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他们对教学中即时出现的新情境、新问题、新矛盾,要么不置可否、环顾左右而言他;要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么简单敷衍、勉强应付;要么不以为然,对学生一顿斥责。这与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相去甚远。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关注课堂预设,更要关注教学生成,关注教师个人的经验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经验。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巧妙应对变化了的课堂场景或灵活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缺少或没有教学机智的教学,既无法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育智慧,更不能落实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品位。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个中小学教师应当也必须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因素,在教学机智的锤炼和展示方面有所作为。

在新课程实验中,人们发现,只要把教学真正建立在师生对话和交流探究的基础上,锤炼和展示教学机智的条件、诱因就无所不在。如何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的变化,抓住提升教学品位的契机,及时找出巧妙应对的策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挑战。

(一)抓住不同个体的认识矛盾和思维碰撞,在师生共同的问题探讨中化解矛盾冲突,展示教学机智。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互教互学的教学共同体,而互教互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交往和平等对话的过程。既然教学是交往和对话,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即时表现,教师就很难准确预测并作好相应的应对准备。此种情形,既是对教师的考验和挑战,也为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展示教学艺术提供了良机。某班主任与学生讨论问题,情境甚是热烈,双方争执不下,情急之中,一名学生冷不防讥笑他是个“矬子”(矮子)。对这突如其来的羞辱之词,班主任毫无戒备,闻听此言,尽管心中极为不快,但他还是稳住阵脚,平心静气,将错就错,引申开去,面向全班学生说明矮人也有优势和长处,拿破仑、鲁迅、邓小平这些人个头都不高,但他们以自己的丰功伟绩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进而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学识、品格、成就并不一定与其身高成正比,身高作为遗传的产物,既不是一个人骄傲的资本,也不是一个人人生的罪过。这入情入理的交流和对话,既避免了师生双方因误伤而带来的尴尬,又让学生领悟了一个人生哲理,真可谓一箭双雕。可见,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优秀教师能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次师生矛盾和思维碰撞,既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本领,又让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正视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在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发难中稳住课堂阵脚,彰显教学魅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往往是互动参与、互为人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或命题,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于教师的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如果教师及时抓住了这种独特,课堂教学往往充满了智慧的探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执教《朱德的扁担》一文,正在高潮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上书,是怎么认识‘朱德记’三个字的呢?”这一精细的问题,教材上没有提示,教参上没有涉及,教师备课时不曾预设。对这突然的发难,怎么办?这位教师没有惶恐,而是急中生智,灵机一动,把学生踢给老师的“球”又巧妙地踢到了学生那里:“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一个“是呀!”,有肯定,有赞赏,有惊讶,更有对学生的期待和思维的激发。教师这么一反问,全班同学精神为之一振,全都陷入沉思之中,教师也因此赢得了宝贵的思考的时空。也许,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最终难寻标准答案,但它真正的意义在于,这一问题如同导火索,引燃了师生探究的火花,把课堂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智慧探险的全新境界。此种天衣无缝的教学技巧,对于引导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培养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和品质,无疑是千金难买的绝好教材。

(三)捕捉学生平凡中的发现,在对事物的比较探究中抓住问题实质,提升教学品位。生活往往是这样,成年人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的事物,学生却可以说出一些全新的道道来。这让那些缺少精神准备的家长和教师常常不知所措。某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画鸡蛋》的插图,一番琢磨之后,一名学生反问教师:“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么留着长头发,而我们就不能留?”这一关于长发的提问,还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不过,这位教师倒也灵光,他避实就虚,坦然作答:“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跟他们就不一样,我们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是他们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这位教师的教学艺术真是神了,他避开事物的表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把蕴涵在现象背后的真理一语道破,其画龙点睛之笔,既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又避免了因纠缠枝节而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引发学生敬畏的教学机智,有赖于教师对事物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有赖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

(四)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一反常态的问题处置中吸引学生视线,凸显教学风采。谁都知道,从来如此的观点,喋喋不休的说教,学生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无动于衷,心生厌烦,乃至产生逆反心理。面对此情此境,来个逆向思维,往往出奇制胜。某班主任发现学生常常躲着抽烟,而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他不但不斥责学生,反而借班会召开之机鼓励学生大抽特抽。他说:“吸烟的好处至少有四:一则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则节省衣料。咳的时间一长,最终成了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则可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就惟妙惟肖,用不着化妆;四则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你永远也别想老了。”这一席话,寓庄于谐,似乎是一本正经地说笑话,却设置了一种心理相容的教育情境,对吸烟学生进行了耐人寻味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是正面斥责或经济处罚等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我们由此知道,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一定需要教师苦口婆心,而是要求教师讲究教学的策略。磨砺教育的艺术,这策略和艺术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

(五)发掘与课堂关联的教育因素,在猝不及防的教育情境中巧于化害为利,发挥教育智慧。在开放的教学形态中,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教师难以预料。对于猝然而至的教育情境,教师怎么对待和处理,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教学功底。某教师讲解《游园不值》这首诗,正在兴头上,突然,大门“砰”的一声,一名迟到的学生破门而入,径直入座。这一意外的插曲一下吸引了全班学生的视线,好端端课堂给弄砸了。经历片刻的惊疑,教师马上回过神来,索性顺水推舟,就诗取材,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结果是因为诗人知书达理,有教养,讲礼貌。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再走近迟到的学生,弯腰和蔼地问了一句:“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是赞成‘小扣’还是赞成‘猛扣’呢?”这位同学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其他同学也会心的笑了起来。这一红一笑,体现的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神奇。课堂上,教师当然有责任把课前预设的问题让学生明了,但更有责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若干年后,也许不是每个孩子真正理解了《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意蕴,但对教师就诗材的提问及由此而受到的教益,恐怕是终身难忘的。我们看到,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往往缘于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一份份意料之外的大礼,缘于教师一次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育智慧。

(六)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吸收学生独具慧眼的教学建议中把握认识标高,提高教学境界。某位教师主讲《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自己原先的构思是让学生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及人们对他态度不同的对比,来认识文章的主题,而在具体实施时,一名学生提出:“范进、孔乙己都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分子,他们在本质上是不是相同的呢?”这位同学的发问,既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更是一个绝妙的新建议,教师立即改变原先的教学设想,转而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主人公的异同。课后,学生普遍感到受益匪浅。这一事例提醒我们,在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聪明,只要给学生机会,提高教学境界的主角往往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学生成就了教师。每个教师理应从学生那里汲取丰富的养份,在互教互学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七)关注学生的举手投足,在解读学生的弦外之音中师生感同身受,展现人格魅力。课堂上的某些事情,看起来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往往教育无小事,如果教师处置不当,也会闹出误会。一次,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上公开课,听课的教师发现:上课时一个学生走了出去,不一会又一个学生跟着出去,少顷,两个学生又回到了课堂。对此,人们不知何故。最后还是于老师道出了事情的原委:那节课时,她发现一个学生脸色难看,坐立不安,知道学生可能要大小便,便踱到这个学生身边,示意他出去,当学生过了一会还没回来时,又估计是学生上厕所时忘了带大便草纸,于是,又悄悄地让另一个学生带了草纸出去,果然,两个小家伙即刻回到了课堂。于老师从学生难看的脸色和坐立不安的神情中解读到了学生的弦外之音,体察到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则从老师那里感受到了一份深情的母爱和教师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也许,在有人看来,这样的课堂处理与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联,但谁能否认,教师对学生深情的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教材、教师、师生互动三种经验的有机整合。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来自教师的学识、经验、智慧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学生因为教师的伟大而净化心灵,向往崇高,追求卓越。

(八)确立正确的教材、教参观,在对教材的质疑批判中注重创造发现,强化教学艺术。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教材如金科玉律般神圣不可侵犯,这大大束缚了师生的手脚。新课程主张教师“用教材教”,强调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范例或文化中介。这为课堂拓展和教材超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某位教师上《最后一课》,要求学生细看插图,利用错误做文章,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最后一课》,很多教师都教过,但就是没有发现图文不对之处,这位教师却看出了破绽,他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在学生细致的比照中,教材神话被打破了。末了,教师总结到:“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阅读课文也很认真,这很好。只有认真、仔细,才能发现问题,课本是人编的,插图也是人画的,都有可能出错误。刚才大家的争论,使我们懂得了不能盲从的道理。即使是课本,也可能出错,那么老师呢?同学们自己呢?不要避讳错误。凡事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力争尽量少出错误,出了错误及时改正,我们才会进步。”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让人折服。他的教学处理,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质疑、批判的意识,还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品格。这就是新课程千呼万唤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文无定法”。课堂教学机智的锤炼和养成,谁也无法找到速成的灵丹妙药。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可以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中品出来、悟出来的,有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一个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敢于超越,追求更高更强,才有可能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理解“教师”的含义,领悟教育的真谛。

标签:;  ;  ;  

教学机智:展现教师的教育智慧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