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处世、为学之道对当代人格完善的启示
车 辙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 家训作为家族先人一生经验的结晶,凝结的是关于怎样在当时的社会规范体系中生存的智慧。其内容相对于同时代的礼制著作更为灵活变通。尽管当代人的生存环境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颜氏家训》所体现的部分理念——以处世之道与为学之法为代表,仍然可以为当代人的人格完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 颜氏家训;处世;为学
颜之推(531-约595),字介,属琅邪(今山东临沂)颜氏。他一生身仕四朝,历经三次朝局动荡。《颜氏家训》作为其晚年著作,是他一生丰富经验的整理。《颜氏家训》内容涵盖广泛,对后世的传统家庭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补充,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书中关于处世、为学的内容如今看来依旧不失为一种智慧,对当代人的人格完善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处世之道
(一)崇实以求名,谦虚可免害
处世之学所包含的问题一是如何自处,二是如何与人相处。颜之推期许后代能“以传业扬名为务”,这也是众多儒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即儒家哲学中修、齐、治、平的后两部分。而这一切以“修”为基础条件,所以“如何自处”这一问题是其处世之学首要讨论的主题。同时,颜之推所生活的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修身”这一要求的背后已不再是单纯的对于国家未来的宏伟愿景,最为表象的应是如何在这乱世中保持一个儒者必要的风骨且活下去。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人的名声是其本身德行与学识修养的投射,这意味着“德艺周厚”之人其名声必然也是好的。所以,与其追求幻影般的“名”,不如去丰富自己的“实”。此处之“实”应取“实有”之意。为了名声而去故意树立或是窃取德行高尚的形象非君子所为。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华丽飘渺事物的社会风气是颜之推无法认同的,他认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沉迷于高谈阔论、评议古今的行为并不可取。身为士大夫,其德行与学识都应达到与其职位相称的高度。但是人也不能不顾一切地追求德行的崇高与学问的渊博,“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质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由此可见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人并非孤立的存在,追求言行的至善需要考虑到不承认至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善根可能受到蒙蔽,自身又不曾反求诸己,无法对他人的至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对于可能招致这些人的诋毁的问题,颜之推认为留有余地是较好的方式。
在如此积攒下一些好的名声之后,人需要注意的是“崇实”,这应当是一个从一而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存在一丝虚假,此时之“实”应取“真实”之意。“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倘若虚假成分被人发现,其招致的羞辱将是成倍的,而为积攒好名声所做的实事也会被一并抹杀。颜之推用邺城一位出任襄国令的少年的例子,说明以虚情假意维护虚假名声最终只会招致功绩损败。如此拥有一定好名声之后,人应当控制自己对于欲望的追求,这种欲望包括但不限于求名。“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此处,颜之推再次将目标转回了乱世安身,他用身边的高官突然落马、富豪一贫如洗的例子劝诫后代对于尺度的把握一定要慎重。
(二)交益而避损,少言且少事
针对与人相处的问题,颜之推首先划分了优先选择的相处对象。“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圣人与贤者如此稀少,倘若在交往中真的遇到又怎可不攀附敬仰。人在年轻的时候,其性情还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若与善人交往,其行为会潜移默化地使我们发生积极的改变。与恶人交往则相反。此处的“善人”并非那种拥有极高文化造诣或道德品质、足以流芳千古的高人,毕竟圣人与贤者少之又少。颜之推认为,只要对方“但优于我,便足贵之。”所以,与其循着圣贤之名千里迢迢前去拜会,不如将眼光放在周围。世人普遍存在同一个心理,即不由自主地轻视身边的贤能之人。未曾与远方贤者谋面所蕴含的神秘感成为了人们做出客观评价的障碍。也许真正往来之后人们会发现,传闻中的贤者并不比身边的贤者层次更高。这种轻视的心理其实是受到主客体自身条件影响的。比如,一位士大夫与一位手工业者相比,手工业者基于自身实际生活产生的某些智慧可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未曾想到的。那么,这位士大夫在认可这些智慧的同时可能会因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而选择不认可他本人。这在颜之推看来实非君子所为,于是他由此告诫后代:“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一位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除了交益避损的交友信条之外,颜之推提出了“省事”的方法来保全自身。“省事”的核心思想是“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此句源自刘向《说苑·敬慎篇》,其内涵应当包括两方面:首先,言不可多于事,事不能缺乏针对性。做事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这不仅意味着不能空谈,还意味着不可一味求多而不求精。其次,不该言之事,不言;不该事之事,不事。历史上有诸多上书劝谏帝王的例子,这些人可能因此得到一时的宠信,但最终也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在颜之推看来,无论臣子出于什么心理上书,比如“攻人主之长短”“讦群臣之得失”“陈国家之利害”等,都是一种试图用忠心换取利益的行为。但是,这不代表身为臣子就应当对君主的过失盲目包容。适当的言与事讲求的是与自身职责范围相适应。能够身居谏诤之位的臣子,说明他得到了君主的信任,此时他所言所事是他分内之事。“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此条规则亦适用于交友。
二、为学之方
(一)当求自身
音位(phoneme)是按语音的辨意区分的最小单位音类[3]。音位又分为音段音位(元音、辅音、元辅组合体)和超音段音位(重音、节奏、音调和语调等)两种[4]。音节(syllable)是由一个或一系列音位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5]。音素(phoneme)是按照音色划分的音节的最小组成单位[6]。汉英双语在音素、音位和音节方面有同有异。本文侧重讨论相似却相异之处,因为此处最易产生汉语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影响。
除却交友问题,颜之推在学习问题上也十分强调伙伴的重要性。《尚书》与《礼经》皆有相应的记载,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提问或者喜欢与他人交流商讨的人,他们得到的知识会更为广博。一个人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其可能涉猎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接触各个领域的优秀伙伴,有助于解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颜之推举出了一个例子:他在齐朝时与一个名叫姜仲岳的人,就《榖梁传》中的“孟劳”究竟是人还是刀进行了争辩。姜仲岳在读完书之后想当然地将“孟劳”认作了人。一旦陷入这个思维定势,姜仲岳很难凭借一己之力走出。他没有与真正考察过“孟劳”的人交流,自然也没有认清“孟劳”是一把刀的事实。颜之推用这个例子抨击了那些闭门读书、自以为是的人。同时也在告诫后代“切磋相起明也”,即相互切磋、互相启发能使我们对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我倒有点不耐烦它起来了,但,我又拿它没有任何办法。此刻的处境,我难道还有什么权利好去责怪别人?哪怕是一条癞皮狗?
家庭教育在人的幼年时期十分重要,它对我们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一时期,待到人成年之后,学习这一行为便无足轻重了。只是此时人的学习行为不再是单纯的权威的强制,而是自身的选择。人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安身立命,父母或是兄弟都不能成为永远的依靠。年轻人的性情在成年之初还未定型,其学识尚且浅薄。若“自兹堕慢,便为凡人”,这与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相符。所以,颜之推告诫后代一定要端正学习理念。针对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要的是博采众长。无论是处于何种阶层的人,“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乱世之中,若没有与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技能是很难存活下去的。而此种博采众长不仅可以以当时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为榜样,还可以针对不同人心性、学识上的不同弱点,向古人寻求可用的智慧。博采众长的同时还应与专精相结合,否则,如果做不到融会贯通应用于实践,一切的博学都是徒劳。除此之外,学习是一个贯穿生命的过程。年轻时把握机会、不虚度光阴固然是好的,但在不稳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排除部分人盛年之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所以,颜之推提出“失于盛年,犹当晚学”的观点,教诲众人不可自暴自弃。
在学习过程中,人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除了以上言及的重视学习的态度,还不可因为自己在一定阶段内取得的小小成就便冒犯长者,轻慢同辈。自傲对人自身来说是一种损害,颜之推对此情况的批判十分严厉,他认为与其用学损害自身,还不如不学。学识不是用来卖弄的资本,切忌恃才傲物。
(二)切磋起明
多年过去了,我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一座精神之屋。这屋子是给我自己建的,如果你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可以把它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对于切磋学习的对象,不应仅仅停留在邻居或是亲戚家优秀的后辈子弟中。颜之推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糊涂的。生活处处都有老师,要善于观察,留心学习。“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也许这些人可能从事着在当时看来不够体面的工作,但是在他们之中也会隐藏着优秀的人。如果能将他们作为榜样并学习到他们的优点,也会对自身有所帮助。
但是,伙伴的观点仅仅是一种参考。学习必须是亲眼所见,切不可道听途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与他人交谈或是撰写文章时,所引用的古代事例必须是自己亲眼看到的,绝对不能相信他人口中转述的故事。人云亦云必会出现差错,耳听获取的知识也并不可靠。
三、对当代人格完善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家族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构成要素。作为家族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家族的延续与声誉,致力于让家族成员的名声、德行、事业等为家族带来荣耀。家训这个体裁就是背负着这样一种责任出现的。现代家庭与颜之推所在的传统家庭其实有着较大的不同,现代家庭的规模其实更小。而颜之推所处的传统家庭往往是几个小家庭合居,一个宅院中可能包含数个小的同姓家庭。这种比较复杂的环境,成为了传统家庭中各种矛盾出现的重要背景。传统家庭中地位低的人可能会动用心思或物质去协调家庭中的关系,以此来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间。《颜氏家训》所表达的是一种血缘情感与理性价值相辅相成的理念。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有认同的价值观以及情感上的灵魂交流。物质上的富足固然能够产生一时的精神愉悦,然而精神上的长久富足却是无法单单依靠物质维持的。现代家庭多为三口之家,家庭中的伦理关系也变得更加单纯。然而小家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独生子女无法完全理解对于兄弟姐妹的爱以及全家族的博爱,或者对父母过度依赖导致人格有缺失,无法和同龄人和谐相处等。虽然如今政策上逐渐放开了对生育数量的限制,但生育的适龄人口正在逐渐向曾经的独生子女过渡。所以,也许从家庭大环境来说,《颜氏家训》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颜之推所提出的关于成年人的修身处世之道,对于当代成年人的人格完善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已经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与个性的成年人想要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需要做出一定的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离不开两方面,一是道德,二是学识。在《颜氏家训》为我们提供的处世之道中,关于修身的要求皆以君子为标杆,而此君子形象最为表象的特征就是好的名声。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一定是从面对面的一刻开始的。也许从与第三者的交谈中,本不相识的两者就已经对彼此有了第一印象。这个间接的第一印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名声的显现,它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之后的交往行为。对于如何拥有好的名声这一问题,颜之推首先用一个“实”字去解释。对于工作伙伴来说,最为重要的应当是与职位相配的实际能力。对于情感上的伙伴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则应是不虚情假意。但是此种君子行为不可追求极端。人并非孤立的存在,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则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情况。比如,追求至善可能会招致他人的诋毁,留有余地是较好的方式。颜之推作为儒家学者其一言一行所体现的大多是儒家的处世哲学,这一情况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因为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它作为一种文化已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是具有融合性的中国文化本身。所以,《颜氏家训》对修身的要求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依旧有生存的土壤。
从学识上看,颜之推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学习观。早期家庭教育是我们人格养成的阶段,而成年之后出于自身意愿去学习则是我们人格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颜之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即重视成年之后的学习,且将学识应用于必要的实践而非自我吹嘘。其次,是对于学习内容的要求,博采众长的同时要注重专精。再次,肯定了学习过程的延续性。即使在盛年之时失去过学习的机会,也不应当自暴自弃。最后,则是对学习方法的要求,即不可闭门造车,需与人交流切磋。由此能够对自身查缺补漏,解除疑惑。
《颜氏家训》在处世和为学两方面所表现出的还有一种理智且开明的待人方式。如今社会中的一些事例能够反映出当代人的人格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比如,用人单位可能因为对毕业生的学校出身不看好而对他的个人能力持否定态度,甚至不会给其展示能力的机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释通的,但这个因果关系并非绝对的。颜之推提倡的就是不过分在意人才的出身,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类型人才都给予肯定。这对当今父母理智地帮助子女做职业生涯规划较为有益。对于已经成年的年轻人,这些观念也可以为他们开拓就业的视野和范围。但是,想要改变社会的整体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颜氏家训》是站在较高的社会地位去描述这种观点的,要真正付诸实践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系统由信号传感部分,信号采集处理部分和信号显示预警三部分构成。系统中光源采用激光器,光路结构采用全光纤M-Z干涉仪结构。[4]
参考文献:
[1]张学智.《颜氏家训》与现代家庭伦理[J].中国哲学史,2003(2):53.
【中图分类号】 G14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车辙(1993-),女,满族,辽宁葫芦岛,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