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将人类从时间与空间概念映射为理性质点——社会劳动力,这也就意味着人口因素将成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人口政策的改进关系着社会与国家的各个方面,因此,人口政策的变更也切合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作为重要的“动力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首先,新出生儿数量的降低,有效地弥合了社会抚养负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不断延长。本文将梳理我国的人口政策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为今后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计划生育;转型发展;路径
1新时代中国人口的新特征有五个:
一是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育龄妇女数量逐步减少,特别是20到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下降的比较快,少生优生成为整个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生育意愿明显降低。二是人口总体素质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亟待提升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三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四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在推动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改变人口分布格局的同时,对社会结构、治理模式、生活形态、观念习俗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五是家庭规模缩小,每个家庭户平均3.1人,传统的养老扶幼,互助互济功能弱化。
2影响计划生育转型发展的动因分析
2.1实现均衡
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其最终主旨是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但其手段并非是依靠一时的行政力量,而是侧重于缓冲问题的爆发力与实现问题解决的长效性,使某一社会问题不致瞬间爆发影响社会稳定。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问题容易上升为社会问题,因此,关于人的政策是要放在战略性位置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计划生育政策即是如此。当现阶段人口结构与素质无法与社会要求相和谐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微调。而原有政策调控下的人口已经不符合现实的要求,故要对政策进行微调。所以政策调整旨在渐进式调适,使政策体系能确保社会秩序良性运转。
2.2人口变动
政策往往基于一个问题,人口政策的问题必然是人口本身。而人口问题又可以分为多个维度。换言之,任何一个维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人口政策的调整。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后,人口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可谓是多端变化,而时代的要求则是硬性的,这也就使得人口政策出现了几次变迁。改革开放之后尤甚,生活水平、新思潮等因素急剧地改变着人口结构,致使人口政策也要相应变动。
2.3政策生态变迁
人口政策不仅仅取决于单维度的人口数量,还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当政策环境适宜,人口承载能力提升,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生育政策自然会积极,反之,则表现出消极的态度。1949年后无论国际形式还是国内形势都在无时不刻的变动,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制度、国际形势、经济水平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断层,经济的飞跃都在重构着生育政策的环境。因此,生育政策从建国初跟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更迭。
3基层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
3.1注重生殖健康领域的个性化和全周期服务
生殖健康需求源自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随着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个性化的生殖健康需求不断增强,如何为育龄人群提供及时、便捷、安全、有效、能负担、少伤害、能自主选择、保护隐私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成为新时代计划生育科技和服务工作的重点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生殖健康服务涵盖婚前、孕前、孕期、产时、产后、儿童等各个阶段,新时代计划生育科技领域必须关注育龄人群从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老年期等整个生命过程的生殖健康问题。
3.2加强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计划生育科技领域的应用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在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科技领域,信息互联共享是开展技术研究和检验技术应用成效的基础,孕前、孕期以及婴幼儿等生育健康信息需要大数据支撑。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已于2018年1月启动孕前优生与妇幼健康信息互联共享试点工作,广东省目前已基本实现孕前优生信息系统和妇幼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检查对象孕前、孕期和产后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提高妇幼人群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必将成为新时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重要帮手。
3.3加快计划生育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
科技工作是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服务的基础,研究开发安全、高效、可逆的避孕节育技术是计划生育科技领域永恒的努力目标。如免疫避孕方法具有避孕效果持久可逆、内分泌副反应低、价格便宜、方便使用等优点;避孕疫苗以特定的目标抗原为免疫原,通过机体的免疫应答效应达到干扰配子发生、受精、着床的目的,是一种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可逆性的避孕方法;非激素类男性避孕药具有靶点专一性的特征,起效快且能减少不良反应。上述类似的避孕节育新技术的研发是今后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
4全面放开生育势在必行
第一,全面放开计划生育能不能遏制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从计划生育政策屡次调整的结果来看,这个答案似乎并不乐观。目前人们的生育观念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愿意生”到“不敢生”,再到现在的“不愿生”。再加上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人口趋势一旦形成,想要扭转相当困难。第二,,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将对我国人口结构产生什么影响?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现,越是落后地区生育率越高,越是低收入家庭生育意愿反而更加强烈。在我国,如果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对农村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对城市的影响,那么极有可能出现的是农村人口突然快速增长。这对于加快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在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未雨绸缪,加强对人口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建立和完善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的预防体系。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减轻人口生育成本,努力提高生育意愿,让更多人不仅“愿意生”,还要“生得起”“养得起”。
结束语:
当前,严重的低生育率危机威胁着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只有顺应改革趋势,对广大群众的强烈诉求予以回应,找准计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强力推进,才能促进计生工作全面转型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飞.基层计划生育宣教工作的探索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43-244.
[2]陈友华.计划生育:从机构改革到转型发展[J].人口与社会,2015,31(02):42-50.
[3]楼翠.新形势下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4):523-524.
[4]肖燕.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14(Z1):138-140.
[5]布丽布力•买买吐逊.新时期计划生育基层宣传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5):256.
论文作者:余林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人口论文; 计划生育论文; 政策论文; 社会论文; 育龄论文; 生殖健康论文; 新时代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