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员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员论文,转型期论文,研究机构论文,能力建设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图书馆转型趋势已成不争事实,Leadbeater[1]认为,若不转型,图书馆将在本世纪末出现衰落。OCLC的《研究图书馆:危机与系统化变革》报告指出,研究图书馆面临着价值受质疑、技术落后、馆员服务能力欠缺等重大灾难性危险[2]。Ithaka研究所的《图书馆调查2010》调研结果显示,图书馆的信息门户作用在高校教职工中逐渐被弱化,高校职工开始质疑图书馆对研究或教学深度支持的能力[3];Rick Anderson[4]在《研究图书馆的危机》一文中指出,那种以馆藏为基础、解决“信息稀缺”为目标的研究图书馆的传统组织结构、实践以及观点将走向一个死胡同。近年来,图书馆转型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如张晓林[5]认为,研究图书馆需从重新认识研究图书馆支持科技创新的目标与需要出发,变革知识服务的范式、模式与能力;初景利等人[6]从发展定位与规划、业务布局与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若干建议;吴建中[7]认为,图书馆的转型增强和完善了“以用为主”的基本功能转型;朱强等人[8]提出了基于主动性、精细化、多维度、多元化的服务与管理策略。上述研究成果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宏观前瞻性指导,但同时也显示了对微观层面研究的忽略,尤其是图书馆员——这种推动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被严重忽视。国外同行已认识到,图书馆员的能力建设是关乎图书馆创新活力、维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外各图书馆学协会和图书馆均提出了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岗位的图书馆员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发展需要的能力要求[9]。我国对图书馆员能力的研究更多关注到的是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或能力结构[10],是将其置于普遍适用、静止不变环境下的一种能力研究。能力是一个具有张力空间的动态范畴,而图书馆转型作为一个过程,同样具有动态性特征,因此,将馆员能力置于静态环境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人力资源角度阐述的普适性的能力范畴,无法适应转型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本研究试图研究在转型背景下图书馆员的能力建设,以此试图从环境响应和用户理解角度提升馆员能力空间动态拓展策略。 1 转型期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员的能力缺口 1.1 研究型图书馆需要怎样的转型 图书馆转型是超越传统功能和能力在管理模式与机制上的颠覆性变革[11],这种变革的动因来自于新信息环境驱动下用户需求结构与深度的变化。由于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与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差别,使得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受信息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入,他们所面临的新信息环境的幕后推手主要来自于各文献资源出版商、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和文献信息生产者联合各出版机构开启的开放获取运动和机构知识库建设。在这种信息可获得性极高的环境下,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员所面临的用户在利用信息过程中的制约瓶颈由文献资源的获取向利用迁移:一方面用户更希望发现文献内部隐含知识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获得他们所未知的知识结构和规律;另一方面,用户更期待获得面向应用环境的基于语义关系和应用关系的文献知识的链接、交互与集成[12],从而协助知识创造与创新。在此背景下,研究型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能否通过发展理念与机制、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转型,来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开发新的服务机制,有效满足用户复杂、动态的信息需求,将成为他们提高用户的依赖性、树立用户权威、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图书馆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已转向跨领域的战略合作、跨界的动态交互合作、海量动态复杂数据的整合,图书馆必须围绕以下线索实施转型战略:对当前和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知识瓶颈进行深度认知;探析解决关键瓶颈信息的服务功能定位和能力要素;分析图书馆服务功能与服务对象需求之间的关联;探索这种服务可以实践的条件、步骤和途径。为此,图书馆需将服务从媒介层面转向知识内容层面,将服务拓展和深入到科研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嵌入到用户科技发现的整个过程中[13]。具体而言,这一过程包括但不限于:(1)协助用户监测和分析众多文献,组织和挖掘文献背后隐藏的深度知识,并加以鉴别和集成,从而分析和预测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结构和趋势[14];(2)发现知识前沿,预测知识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预警,为用户创新思路与路径的开发提供支撑;(3)辨析多样化数据和信息的关联,支持面向问题解决方案的建立。 1.2 转型期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员的能力缺口 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员(以下简称“图书馆员”或者“馆员”)的能力是支撑图书馆转型的关键性因素,在转型期,图书馆原有的资源优势一去不返,图书馆员也不可能单纯依赖以往简单化的资源服务来助力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图书馆员应展现其作为信息专家的专长,并将这种专长以各种方式加以应用,从而对用户科研、教学及其所承担的其他工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5]。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员还没有为转型做足准备,虽然很多图书馆重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但服务功能、服务效果还十分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科服务的开展举步维艰,暴露了图书馆员能力不足的缺陷。具体表现为:(1)缺乏对多样化数字信息全面解析的能力,知识服务的着眼点仍停留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忽略了存在于多种类型载体上的多样化信息及其相关关系的深度挖掘;(2)不具备协助用户提炼、挖掘、组织和链接知识的能力,更多地停留在以“已知文献”为服务目标的基本文献检索与传递服务上,对信息可能隐含的未知领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匮乏;(3)支持用户科研信息过程的能力不足,知识服务的嵌入方式牵强、嵌入功能薄弱,从而失去了与用户广泛而深入的联系,由此导致了面向满足用户持久信息需求的创新服务开发停滞不前。馆员能力缺口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但无论是从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速度,还是从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馆员的能力并非不能实现迅速成长。长期以来,图书馆“享受型”、“习惯性”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意识压制了馆员能力成长的机会与空间,如若这些问题累积使馆员的能力与图书馆转型发展之间的能力差距固化,能力缺口与传统模式互相强化,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势必如纸上谈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能会遭受重大挫折。图书馆转型是一场复杂的图书馆变革运动,它与馆员能力建设互为因果,在此过程中,要将馆员能力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2 转型期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员能力建设的理论内容 2.1 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过程 2.1.1 能力及能力建设内涵阐释 在心理学领域,通常从三个角度界定能力:潜能、动态知识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16]。上升到哲学和人类学角度,能力一般应包括八个维度的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由此可见,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落脚点是本领和能量,其着眼点是实践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表现,其价值导向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积极力量,其基本特征包括显现性(如素质的外化)、全面性(如能力结构的完整)、可测性(如能力水平)、方向性(如能力发挥的合理性)、功能性(如能力发挥的效果)、可确证性(如能力发挥的载体)、本位性(如能力发挥的价值)和属人性(如能力发挥的作用)。概括之,图书馆员能力是图书馆员的个体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和能量,它既是图书馆员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积极力量。图书馆员的能力建设包含两个维度,即能力培育和能力发挥,能力培育涉及的是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进而形成一种现实能力的能动过程,指向的是图书馆员自身的转换能力,此为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过程;能力发挥是指图书馆这一组织为馆员能力培育所提供的条件体系保障,指向的是图书馆的开发能力,此为能力建设的途径与方式。 2.1.2 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目标与过程 为适应图书馆的转型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员能力建设迫切需要实现以下目标:(1)全面认知、科学评估、深度挖掘、准确定位图书馆员的潜能,唤醒图书馆员处于沉睡状态的能力,将处于混沌状态的潜在能力转化为外化的积极的推动力量。这在宏观上需要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中观上需要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微观上需要馆员发挥探索精神、试错精神和自省精神。(2)提升面向复杂多变问题解决的适应能力,重视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能力,从而持续拓展馆员能力成长空间。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动态能力,其动态性决定了它们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历史观和比较的方法,从应然视角谋划学习机制、规划中长期发展策略。(3)提高掌握前沿技术、跨领域理论与方法移植和处理人文关怀与技术合理应用之间关系的工作技能。工作技能始终是图书馆员能力的生命线,与上述两种能力目标实现起来的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相比,工作技能显得十分具体和明确,但这种确定性并未简化其提高的过程。图书馆转型所需的工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并非单纯的技术掌握可以解决,也并非纯粹的人文关怀可以实现。科研创新的复杂性决定了科研人员对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动态性、非线性甚至是混沌性,转型期图书馆员工作的目标不仅是识别他们的现实需求并加以增殖性满足,而且还要发现他们的潜在需求,引领他们的未来需求,从而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这需要图书馆不断优化馆员队伍结构,改革不适应的人才建设机制与体制,注重人才管理的制度创新,坚持优化输入和动态更新等一系列措施[17],以此为馆员工作技能提升规划一个强制的管理机制,提供一个柔性的激励机制,谋划一个动态的学习机制。(4)以改造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实践为目标,落实并持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如果将图书馆员能力分步推进的话,上述三种能力目标是图书馆员能力建设的第一步,能力建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在上述能力铺垫下落实和提升改造和实践创新能力。这要求图书馆员能够洞察转型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善于从更高、更广的视角,从战略上去审视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然这是十分理想的目标,在现实中,这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需要具备持续的科研训练和良好的科研素质。为使此目标能够真正得到落实而不是口号宣传,当下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创新、改造能力的“微型化”,即微创新,它既不是大规模颠覆性、激进式的,也并非小规模持续性、渐进式的,而是一种基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关键服务形态和技术上提供更为灵活而又具实际应用价值的服务开发,大规模的这种微型化创新和改造有助于使其从量变到质变,最终通过多种微创新的整合对图书馆战略创新产生冲击,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8]。此外,图书馆员能力建设目标还应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的完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能力的培育、职业道德能力的提升等一系列的能力保障体系。在上述能力目标体系指引下,需遵循以下过程循序渐进展开图书馆员能力建设:由隐性到显性的过程,即发现并利用潜能;由低级到高级、由薄弱到强大的过程,即能力的提高;由无到有、由青涩到成熟、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即能力结构的培育与完善;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即能力意识的培养。 2.2 处理好馆员能力建设中的四种关系 能力建设强调的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为图书馆转型和核心价值实现提供的支撑,能力建设中要始终围绕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而展开,因此,在能力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个人主义和职业道德、精英主义和能力差异、工具理性和人文关怀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能力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可持续的进行,使能力能够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在笔者看来,这三种关系依次具体包括:(1)注重“两个警惕,两个提倡”。两个警惕是指:首先,警惕个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与馆员能力建设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的是个人利益的索取,而后者注重对图书馆服务这种整体利益的创新和创造;前者对于图书馆问题的关注通常将个人作为考察的起点和归宿,而后者把实现图书馆员个人价值与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前者不认同凭借能力来配置发展资源,而后者恰恰与此相反。其次,警惕将职业道德和能力割裂开来,能力建设应是受职业道德引导和规制的,越是注重能力建设越应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两个提倡是指:首先,提倡每个馆员充分并正确发挥其个人能力,为图书馆转型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要求图书馆围绕每个馆员的个人能力来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其次,提倡围绕馆员个人能力的发挥来理解和建构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为基本前提,把馆员凭借个人能力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贡献力量视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2)必须认识到,能力建设并非是对精英主义的盲目追崇,而是倡导能力贡献优先,是能力价值与公平价值的统一。能力建设强调的是能力提升的机会与权利平等,注重有利于能力发展所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要求所有馆员遵守相同的制度规则,着眼于每个馆员能够凭业绩得到相应的价值回报。因而能力建设应是面向因非能力因素造成的发展不公平而提供的制度规则、考核标准、价值回报、权利与机会的公平成长空间,其实质是鼓励馆员个人通过拼搏进取和努力奋斗争取个人能力发展的资源配置,实现个人能力的快速提高。(3)强调能力建设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能力建设由于强调了能力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竞争上岗的机制,因此,体现了其工具理性的一面,往往这一面得到过多的认同与强调。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能力建设由于具有显著的人文关怀,因此又展现了其价值理性的一面,这是因为能力建设鼓励馆员通过个人能力来决定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空间,这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而并非像权利、地位、财产那样事先存在的,这就为馆员个人能力因素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激励性的人文关怀。同时,能力建设既鼓励强者脱颖而出,也是对因非能力因素造成的弱者的尊重,因此,它是对馆员生存境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人文关怀。 3 转型期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员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以管理软环境的创新来落实能力建设的途径与方式 图书馆所提供的管理软环境的创新是馆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图书馆可以通过“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制度创新”、“以建立能力型组织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创新”和“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创新”,来为馆员能力建设输入能量。(1)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制度创新。以馆员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展开制度创新,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馆员的努力进取、能力发挥和素质提高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既鼓励馆员敢于冒险、不怕出错、大胆创新,又要求馆员遵循规则。使馆员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只要通过自身努力,便能获取公平的价值回报。具体而言,制度安排应主要包括“审时度势,循序渐进”的前瞻性人才规划方案;“善于重用,敢于淘汰”的竞争性人才选拔制度;“优化输入,持续更新”的动态性岗位聘任制度;“按绩分配,贡献优先”的差异性分配制度;“协作学习,内外共举”的联合性培养制度和“鼓励进步,质量兼备”的激励性考核制度。(2)以建立能力型组织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创新。能力型组织强调了组织发展中应具有灵活应变性、持续创新性和发展前瞻性,这要求图书馆的发展形态要摒弃以往对资源内容与规模关注一边倒的倾向,转向核心能力的提升,这其中应视馆员能力建设为能力型组织建设的重要动力,认识到馆员能力提升与图书馆核心能力的供给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将馆员能力提升作为图书馆发展的焦点,图书馆发展中应始终围绕馆员能力最大限度的释放这一基本线索。(3)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创新。一直以来,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社会各界均十分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但笼统的“以人为本”似乎显得过于泛泛,尤其是图书馆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以中观或微观的形态出现,这时候更需追问一句:到底“以人的什么为本”才会更有助于推进图书馆的转型发展。笔者的观点是,应以“人的智慧与知识、工作技能、改造与创新能力”为本,简言之,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即能本管理。能本管理机制能够最大化发挥人的潜在和现实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为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这要求图书馆的发展要以馆员能力为核心来统摄其他发展观,实际操作中,首先需要对馆员的能力进行分级管理。为此,需通过评价方法与成员的遴选、科学合理并有一定引导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完善的评价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图书馆岗位级别及其要求的设定等方面的设计来对馆员的能力进行科学测评;其次,需要以能力级别为依据合理配置馆员的工作职责,为此需对能级与职级、岗位、资级以及不同能级人员的互相协同进行优化配置,为馆员提供一个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现实又具发展性的能力结构场,从而不断提高馆员能力发挥的效率。 3.2 以提升微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动态能力建设 3.2.1 企业动态能力内涵在图书馆中的移植应用 1997年,Teece[19]以战略资源观为基础,针对企业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并提出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持续调整策略、整合与重构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各种内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和部分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面临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各种不断变化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依赖原有的、既存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针对毫无经验可借鉴的转型,图书馆以往精心打造的核心能力可能瞬间失灵;也不能通过侥幸或即兴的方式去探求替代性的方法,因为转型出现的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并持续变化的,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临时解决方式对图书馆转型的作用甚微。科学正确的做法应是,建立一种在主动预测外部环境和科研需求变化规律基础上的,自觉调整以往应对图书馆问题解决方法的机制,并将这种机制以规范化的程序、完善的制度等形式,内化为图书馆应对转型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长效的、持续的以动态性为特征的能力开发与培育机制。借鉴以往动态能力内涵的界定[20-21],笔者认为,图书馆员的动态能力是指图书馆员预测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以持续满足服务需求的能力。学习和知识管理能力是动态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馆员个体层、馆员间协同合作的群体层和图书馆组织层的存量学习,以及前馈与反馈层的流量学习,是馆员动态能力建设的基本手段。图书馆员动态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摆脱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对传统路径和固有结构的惯性依赖,摧毁黏滞在传统范式的服务思路与方法的优势,能够对图书馆的各种潜在和现实能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使有效推动转型的新生力量脱颖而出。 3.2.2 面向整合微创新和迭代微创新能力提升的馆员动态能力建设路径 图书馆转型作为馆员能力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变量,从时空维度上影响了馆员能力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规划。动态能力作为图书馆转型中的一种特有能力,对图书馆转型时期的馆员能力发展战略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图书馆转型在图书馆事业前进中的正向调节作用强化了动态能力对馆员能力发展战略的支撑力度。因此,动态能力、图书馆转型态势与馆员能力发展战略调整之间具有交互式影响作用。图1显示了在图书馆转型背景下,面向微创新能力提升的馆员动态能力建设路径分析框架。 转型中,馆员动态能力建设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1)预测和回应外部环境与用户需求变化的学习能力。一方面要求馆员要十分注重用户体验,并根据反馈结果积极响应用户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求馆员能够进行对跨界技术与方法的搜索并消化吸收,对转型中的问题变异性质与特征进行预测与识别。(2)对分散于内外部和各种载体的多样化信息的搜集、组织、挖掘和向外链接的知识管理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迭代微创新和整合微创新的能力。所谓迭代微创新是指在反复按一定程序和步骤的服务实践活动中,并不是流程的简单循环和功能的物理叠加,而是采用开放和协同操作的模式,在现有基础上,善于利用潜在的适用技术,精确并细致的洞悉用户需求,从而在每一次重复中,实现哪怕是微小功能或流程的迭代升级,以此推动可持续创新的实现[22]。所谓整合微创新是指为满足用户复杂的信息需求,知识服务所依赖的信息来源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局限于图书馆内部的,知识服务所采取的手段和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的,以这种内外部多种信息资源、手段与功能在多种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整合为基础,实现兼顾各种类型用户体验的持续改善,哪怕这种改善是微小的[23]。这种整合与迭代微创新能力由于善于开放性、协同性开展服务实践,因此,能够敏锐的吸收、整合和重构信息环境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先进技术和服务模式,并在服务活动中反复迭代,持续整合,从而可以使貌似偶然的、十分不起眼的服务功能逐渐演变为具有多样化手段和丰富功能的服务模式。(3)专注细微能力。要求馆员在知识服务中,紧盯服务中某些具体细节,专注而聚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关键环节的某一重要的一点并力求做到极致,不苛求面面俱到,追求从小处着眼,借鉴水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实现服务的微创新。(4)探索试错能力。要求馆员要敢于假设、不惧失败,为实现服务的改进,在不断试错中总结经验、快速调整,从而达到累积循环、积少成多。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是馆员动态能力的核心内容,而专注细微与探索试错能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一种重要的实干能力。 4 结语 本文力图丰富、升华馆员能力建设的内涵,将馆员能力建设置于图书馆转型背景下,以对环境响应和用户理解为线索,来培育和开发图书馆员的能力。所提出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路径期望是一种动态发展性的、开放协作式的、创新实干型的能力建设策略。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努力消化吸收图书馆学专家学者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充分借鉴作者多年来的图书馆服务实践工作经验,但面对图书馆转型这一较大课题、馆员能力建设这一复杂内容,一己之力、区区万字的论证对于挖掘能力建设的深度与广度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可围绕以下诸内容展开:(1)转型期,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除其母体机构内的科研人员外,还包括大量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和政府等母体机构外的广泛服务对象。面向科研服务的馆员能力建设目标、过程、理论内容和实践路径仅是馆员能力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后续研究中,可分类针对其他类型的服务功能展开馆员能力建设研究。(2)馆员能力建设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了解馆员能力与图书馆转型要求、用户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依此为线索,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馆员能力建设策略,并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评价馆员能力建设的效果。(3)图书馆作为馆员能力建设的主体,是馆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可从图书馆组织机构架构与运作的灵活性角度,分析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与馆员能力的开发,从而为馆员能力建设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4)图书馆转型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其中一定有其遵循的普遍规律,因此,以调研为手段,以历史观和比较法为工具,提炼图书馆转型的基本规律,分析图书馆转型前后的馆员能力演化过程,并依此构建馆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素。转轨时期高校和科研院所馆员的能力建设_图书馆员论文
转轨时期高校和科研院所馆员的能力建设_图书馆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