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培养学生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质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把批判性思维和一般思维过程比较,会发现一般性思维常常是轻信、接受习惯的或流行的观念,但不质疑,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海绵吸收式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经过全面探查证据、严密推理论证等“我思”过程,才确定相信什么或付诸何种行为。批判性思维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解释、分析、推理、论证、评价、自我校准等认知能力,以及一致性、相关性、清晰性等思维策略。二是情意性的“心理性向”,即自主思考、求真、坦诚、公正、勇敢、冒险、好奇心、开放等内蕴于性格、情感、态度中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善于批判”的能力和“勇于批判”的精神的结合。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1.用批判性思维重释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很多教师会负责地说:“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让他们通过考试,实现人生的成功。”教师们十分重视课程的内容标准,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于是通过背、抄、模、练、考等方式,拿着标准答案一字一句地纠正。而学生则困于无所不包、细密的知识体系中挣扎着理解。特别是高三整整一年的青春年华流逝于重复性的记忆和训练中,学习的意义被扭曲了。这样的教学不是发展人,而是在使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变得越受教育,越没有创造性。生命是能动的存在,人是自主、自为的主体,单纯的模仿活动,只能让人的理性沉睡。久而久之,学生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习惯于接受教育给他的一切。 “记忆不等于教育,成功不等于成长。”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忆知识的量,不应将人脑贬低为计算机硬盘的存储功能。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记忆是展开更高级思维的基础,但是决不能停留于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教条化的灌输,而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一个用自己大脑思考、自我教育的“大我”。 在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兴起和发展,代表着教育范式的重要转换,即由注重研究学科内容转向挖掘人的思维潜能,由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客观主义特征的人才“生产范式”,走向注重主体思维的“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的、分析性、可供批判的系统加以对待,以主体思维的能动性来演绎课程的无限意义。因此,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定位,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思维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或者视为包括提问、对话、多元分析的一系列教学方法,而是作为上位的教育目标或者基本的教育理念。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人格倾向和深度智慧,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现了“科学”的本质,表达着教育的真谛。 2.用批判性思维形成对真理的认同 对于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学生们很少提出信不信的问题,分歧很快会在确定性的真理面前终止。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的真理性不像自然科学的证明具有绝对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特征,政策、理论、观念、主张、行为选择等常常因人而异、因具体情境而异。特别是随着民主社会的发展,真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育依靠政治权力建立起一套权威的官方内容,由“元叙事”话语为学生提供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而在今天思想活跃、观念碰撞的多元文化时代,真理的获得在根本上不能凭借社会组织的外在力量,不能用强势话语排斥其他话语。学生对教育内容首先会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审慎分析之后,才会形成内心的认同,产生一种心之归属的渴望,成就一种“由己”的行为,这时教育内容才具有真正的合法性。因此,批判性思维是思想政治课生产真理和探求真理的基本方式。反思和质疑能够让学生不被教条化的学说所蒙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用批判性思维增强信息时代的生存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每天被大量泛滥的信息包围。多重信息相互激荡,每一种信息都试图影响学生的认识,如果没有批判反思的能力和怀疑审慎的态度,就会迷失其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多元信息,正确判断各种信息的价值,拨陈破杂,辩证思考,成为一个信息时代有能力辨别“到底谁说的是真理,在何种情况下是真理”的人。 4.用批判性思维塑造现代公民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养。亚里士多德曾说:“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适合成为公民。”臣民缺乏独立的意志,具有奴性特征,他们虽然有利于安定,但不利于国家的强大。合格公民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他们不会头脑空空地任由他人驱使、也不会像“愤青”一样不问缘由、一概反对。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常常是听到正面话语时是顺民,听到反面话语时是刁民,受到伤害时被煽动成暴民。批判性思维则能够使学生保持精神独立,不被单边的见解蒙蔽,不迷信,不盲从,不偏激,理性地参与公共事务。与此同时,批判性思维内蕴的公正、勇敢等人格特质还会生发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公共精神,能够促进学生成为真正的合格公民。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1.做一个勇敢的“牛虻” 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的问题不是传授批判思维技能,而是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有做一只“牛虻”的勇气。每个批判者必须有勇于牺牲和挑战自我的品格,这是批判性思维深层的人格内蕴。在传统的“占有式”教学中,教师是安全的,受政治权力保护的教育内容的真理性是预先给定的,作为真理的代言人,教师的权威浑然天成。在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中,伴随对真理合法性的质疑,被同时颠覆的还有教师话语的合法性和教师地位的至上性。“这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是正确的,你能证明吗?”“我看到的社会现实不是这样的。”课堂上此起彼伏的诘问和“造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损害还是完善?在新模式下教师该如何安放自我的身份和职责? 更大的开放、更多的民主似乎意味着更大的危险和随时的尴尬。我们启迪学生去“独立思考”,“思考”了的学生,却使我们缺少了忠实的听众。传统课堂上那种崇拜的渴望从教师身上汲取知识的眼神比以往少了,更多的是见多识广的青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猛烈的交战,平静的教室不再臣服于任何权威而喧闹起来,这一切可能令我们忧虑不安。这是一个艰难的转身,教师要有足够成熟和强大的心态叩问自己——是否具有权威破除后的勇气、开放和诚实?是否具有冒险精神,能够心胸开阔地接纳争议,修正自己的错误? 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教师的传统身份被颠覆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供给者,使命也不是灌满学生的一桶水,而是做思维的激发者和促进者,在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让思想的火光熊熊燃烧,做“精神助产士”,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学生不是可供教师随意书写的白板,而是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文化创造者。这种关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创造性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政治课堂要成为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教育场域,让不同意见的相互交流有一个安全的、充分的空间,宽松的教学文化是激发出巨大思考力量的沃土。 2.抛出“情境”的锚 “情境”被美国教育学家约翰·布朗福斯特称之为教学的“锚”,并提出了著名的“抛锚式教学”,即把故事、事件或一系列生活问题的情境作为整个课程的支撑物。对批判性思维而言,情境作为“锚”的作用更加明显,因为我们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做出思想和行为的决策,情境是激发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心向的基质,也包含着批判性思维的任务和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情境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虽然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但是案例、情境的作用要么被作为证明所授知识正确性的根据,要么是易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手段,抑或活跃课堂气氛的插曲,此时情境是点缀性的(如图1)。在情境作为“锚”的教学模式中,在问题情境下,知识因情境而被调动、筛选、重组在一起;思维围绕具体情境展开分析、判断、评价等一连串过程;求知的欲望、探究的热情等学习动力和态度因情境而被激活,还包括更高层次的基于对问题的透彻思考引发的积极改变现状的社会责任感等(如图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_批判性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_批判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