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1世纪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_终身教育论文

关于21世纪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_终身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系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终身教育。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学习将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不间断的活动,成为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就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开展社会教育实验工作,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明确要求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因而,在世纪之交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试点实验工作,变革传统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着手构建我国一体化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是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面向21世纪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1世纪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将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态势,终身教育、终生学习成为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也是我国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所作出的应答。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终身学习,以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有人估计,一个人学龄期从小学到大学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得知识总量的5%到10%,其余90%到95 %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另外,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表征是知识的“创造周期”、“物化周期”、“更新周期”的加速缩短,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的教育问题。从发展水平、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来看,终身教育必然是知识经济的伴生物。终身教育既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又是人学会生存和发展,主动适应并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推动器,终身教育把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融合在一起,把发展潜在的能力与获得新的技能结合在一起,也把学习、劳动与发现新知识结合在一起。社会所有成员都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之路,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进而保证和促进信息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注:陈乃林、孙孔懿:《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4 期,第26页。)

2.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劳动的智能化要求人们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职业的不断更新和劳动的不断变革。知识产业的发展和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又一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主导产业将转变为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在内的知识产业,绝大多数的人要从事知识劳动。据统计,到20世纪末,制造业的产值逐渐下降,信息产业的产值可能上升到首位,电子工业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许多传统职业渐渐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有关资料表明,在工业发达国家,1950—1965年,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美国的人才平均每人一生流动12次。经济合作与发展国家平均5 年改换一次工种。这种变化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和新的技能。同时,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又主要取决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又必须靠不间断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因此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终身教育,就没有发达的知识经济;也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才真正成为企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终身教育不仅通过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而且通过成人教育使劳动者的智能结构不断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劳动者的劳动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很短时间内,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教育领域内,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教育既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终身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68页。)。 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连续不断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才能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不断、充分发掘出来并使之逐渐扩展、填弃与完善,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与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过程,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协作,需要在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环境提供不同的教育才能实现。

4.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性措施。自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学校在担负培养和塑造年青一代的责任方面,确实起到了任何其它社会活动都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危机和挑战。一次性的教育观念把人生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已不再能适应今日和明日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信息的无限增长,人们不可能从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学到终身需要的知识,世界的变化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事实性及描述性内容和结论的传授,与奠定一个人终身学习能力,并使之全面和谐发展有些格格不入,如此等等,要从根本上医治这些传统教育的顽症,并渡过现实教育的危机,就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是实现教育革命的根本性措施(注:谢国东、赖立著《构建学习社会》,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20页。)。

二、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应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综合性、整体相关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因此,构建其体系,必须关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能忽视学校教育的内部改革。防止由于过多地谈论和重视社会教育、校外教育、非正规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摈弃把终身教育等同于继续教育的观念,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仍然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许多因素构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更应重视学校教育的内部改革。

2.应该关注学习化社区的建设。社区是教育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教育的成功往往取决于社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第一步。世界许多国家实践终身教育的思想,都是从社区着手的。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也应重视社区教育的建设,通过创建人人皆学的社区形成人人皆学的社会。

3.要体现民族特征和教育传统,体现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是每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最高表现。终身教育也要体现我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这是最大的国情。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水平还相当落后,但是,我国的绝对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因此,构建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存在大量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为此,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发达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等现实国情。

4.应当实现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它既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又是一种崭新的制度体系。其中心问题乃是实现教育的一体化。终身教育在纵向上,体现上下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调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它要求打破各类教育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整合社会所有形式的教育资源,使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正规、非正规教育相互补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同时,各级各类教育要根据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职责,各有侧重,兼顾各自承担的任务整合统筹,形成上下一贯、左右沟通、纵横整合、内外一体、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注:陈乃林、孙孔懿:《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第30页。)。

三、关于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策略

1.加强终身教育法规建设,以法治教,以法促教,以法保教。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以其特有的魅力超越国界,传遍全球,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不少国家,象日本、法国、瑞士、秘鲁等国就已经用立法的形式把终身教育规定为本国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从而促进了本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虽然在已颁布的《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而且也有一些与之有关的规定,但是力度不够,总的来看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尚未配套,缺乏得力措施,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即便是有些带有终身教育性质的规定,在许多企业、事业单位也行不通。为此,应进一步充实有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形成一套具有良好操作性的终身教育法规体系,以保证我国的终身教育健康发展。

2.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普及。目前我国的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乃至社会各界对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有相当差距,尚处在起步阶段。全国至今尚没有一个以终身教育为研究宗旨的研究机构和团体,对于如何将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学习社会变为现实等,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对于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无疑是一种失策。国此,我们首先必须加强对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组织专职研究人员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与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终身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方案研究。选择试点省、市,开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行动性研究和实践,其次,要加强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普及。在我国,“终身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民众普遍接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对此不以为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保守性、封闭性还模糊着人们的认识。虽然把“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教育法》和《行动纲领》中,但是要使终身教育的理念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还需要作进一步宣传和普及,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意义和重要性,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当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都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形成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3.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只能是空谈。有关研究表明,实践终身教育必须首先具备发达的经济,人民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应达到2000—3000美元以上(注: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高教》1999 年第4期,第10页。)。加快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对终身教育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物质保障,而且可以刺激经济部门对终身教育的迫切需求。从理论上讲,经济越发展,对终身教育的依赖度越大;从实践上看,,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终身教育体系的需求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为紧迫,更为现实。这种需要更多地来自经济高度发展内在的必然的实际需求,这样获得的对终身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更能转化为加快教育投资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对终身教育法律建设的强烈呼唤,进而大大地促进经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还很不发达;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人均教育经费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办学条件简陋;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不少企业的继续教育机构处于停滞状态、有的甚至已经解散;不少社会教育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被改作他用。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要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终身教育的重视外,最根本的是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才有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4.重视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包括老年教育)。成人教育是最接近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成人教育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没有发达成熟的成人教育作为坚实基础,就不可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能普遍实施终身教育。为此,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确立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重视成人教育在更新劳动者知识技能、促进劳动者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中的作用,使国民经济发展从整体上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实施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步骤。根据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发展形势,今后的成人教育要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补偿性教育向多样性转移,为成人提供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积极开展转岗人员培训;重点开展以更新、扩充高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扩大成人本科教育,开放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贫困地区乡(镇)成人教育,应以中等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工岗位培训、文化生活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积极开展老年教育,鼓励社区办好各类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5.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努力营造学习化社区。社区是社会整体组合的一个基本单位,是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生活情感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大集体。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其对象为区内的所有居民,具有广泛性。因此,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由一所封闭的学校来实施教育的体系,它所要构筑的是一个社会大教育体系,注意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社区内各个系统、部门、机构、社团的教育职能,使终身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活动教育化。为此,首先要建立社区教育机构。从我国实情出发,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可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社区为主,学校参与;二是以学校为主,社区参与。其次要发挥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向社区开放,资源共享,正确处理自主办学与多功能服务、在校生管理与为社区成员服务的关系。社区也要积极参与为学校提供多方面支持。尤其注意发挥高校作为智力源、信息源作用。最后社区教育要实施政府统筹,强化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管理职能。如了解本区域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现状和要求,制订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使社区教育与区域经济、社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等相适应;统筹区域范围内的教育资源,使之协调社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给社区教育适当的经费补贴;为参与和服务社区教育的学校提供一定的条件等。

6.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各种形式的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它提供了“全时空”的教学服务和适合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它有助于实现教育产业的规模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构筑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最佳选择和重要手段。当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可行之举是(注:胡凤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成人教育》1999年第7期,第11—12页。):(1)依托和改造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利用原有远程教育手段的同时,加强现代技术装备,完善支助学习系统;(2)发挥普通高校教育资源优势, 统筹网站建设,各级广播电视因其健全的系统可作为远程办学网点;(3 )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邮电通讯等现代教育资源的作用;(4 )既重视课件建设也要重视印刷媒体教育教材建设;(5 )改革现行的函授教育,增加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信息,以保教育质量。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开办了形式多样的现代远程教育,通过种种现代技术手段将教育送上门,达到处处是教室、人人有书读的理想的学习社会。

7.建立回归教育制度。回归教育概念由瑞典教育部长帕尔梅于1969年在巴黎举行的一次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一篇《回归教育——为终身学习的战略》的研究报告,认为回归教育的特征是“以回归的方式即教育和劳动交叉进行的方式,把教育分散在个人的一生”。回归教育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过去教育世界和劳动世界的壁垒,主张按照“学习——劳动——学习——劳动……”的模式,反复回归,交替循环;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既为有文化知识的人,也为有劳动经验的人敞开教育之门,为接受学校教育已走上就业道路的成员提供多样的教育机会(注:陈乃林、经贵宝:《终身教育略论》,《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第15页。)。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向有工作经验者倾斜,如瑞典规定高等教育对年满25岁有四年工作经验者给以一定比例的配额。回归教育有助于提高工作者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收稿日期]1999—12

标签:;  ;  ;  ;  ;  ;  ;  ;  

关于21世纪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