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郭城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创新式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我国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也一直高度重视,通过鼓励社会创新的方式来培养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现代高职院校来说,其发展目的在于为国家输送后备人才,与其它院校、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保障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将创新成果转换为实际生产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研究工作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理论是将协同理论和创新理论充分结合,我国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就已经明确提到了社会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保障社会创新的成果最大化。从这一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问题,也需要从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的角度进行规划,从而更好地为院校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合理建议。
一 协同创新机制的主要特点与方向
(一) 特点
协同创新机制的主要特点在于整体性与动态性,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呈现出的是相互统一并共同发展的关系,各个主体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方式,而是在相对完善的机制作用下,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的创新效果。而其动态性则体现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协同关系的各方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且随时都有良好的元素作为支持,带来创新效果的转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创新主体包括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等,能够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和资源支持,发挥各方优势,创造更大的优势性效应。
年轻刑警听着听着,嘴巴不知不觉地张大了,一条涎水悄悄打红嫩嘴唇角往下流。负责笔录的中年刑警咳了一声。年轻刑警一个激灵,立刻正襟危坐,跟着威严地咳了一声,说,你,继续交代。
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在鲕粒核心周围形成的同心层形状较规整,由透明度较低的泥晶层和透明度较高的泥晶-微晶层(亮晶层)交互形成,单层厚度为0.01~0.03mm,单层厚度较稳定。高能鲕层的直径约5mm,同心层数有50层以上。亮晶层方解石整体呈放射状排列。镜下呈十字消光。
(二) 方向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的是基于科学领域进行的协同发展创新,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也能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进行解决,包括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企业开展的工学结合、与技术科研机构开展的实训安排等,都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1]。
(三) 文化创新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要求与发展主体来判断其起到的现实作用[2]。
(四) 行业创新
创新本身就是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也是一种新途径下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在协同创新体系过程中,除了能够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还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全方位提升,并且以创新成果、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当前的创新发展体系环节中,高职院校凭借着其特殊的教育地位成为了主要创新主体,在我国的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高校的技术需求和创新工作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发挥出更大的科技创新效应。所以,高职院校能够通过这一方式来融入不同类型的科研要素,在提升科研技术实力的同时,符合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二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 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要求
行业创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技术创新的目标方向实现后,在变化中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针对市场中的行业需要,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创新为市场提供产品、服务,满足市场中的多元化需求,实现行业发展、产业推进。
(二) 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
校所协同所关注的内容显然就是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科研院所能否发挥创新引导作用与设备条件、人员配置与技术研发经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当前的职业院校而言成为了又一项主要影响的条件。目前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存在着明显问题,尤其是有效保障无法发挥作用这一方面成为了因素维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推进协同创新的力度还不够突出[4]。
(三) 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月5日,美国财政部发布通告称,从当天起将涉及伊朗金融、航运、航空、能源等领域的超过700个个人、实体、飞机和船只恢复或新增加入受制裁者名单,其中包括50家伊朗银行及其境内外分支机构、伊朗国有航空公司及其旗下的67架飞机和伊朗原子能机构。被制裁者在美国或由美国个人或实体掌控的一切资产将被冻结。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当天在记者会上说,美国将暂时允许8个国家及地区在美重启对伊朗制裁后继续购买伊朗石油。这些国家及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土耳其和中国台湾地区,豁免期限为180天。
三 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具有可延续传承的特征,我国的优秀教育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性,因此在传承文化的环节中,协同创新也能借助不同创新主体的支持,对文化领域的问题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以多层次的创新成果来保障文化发展的影响力。
(一) 校企协同的影响因素
校企协同显然是当前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代表的发展工作中,实践教学条件显然是协同创新的主要保障措施,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主要载体,学生也能发挥良好的创新能动性,保障各项工作与教育成果的作用。换言之,当校企合作机制足够完善的前提下,将能够进一步保障协同创新的开展。但是在目前的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对于创新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校企合作机制上,现有机制与创新发展之间的脱节问题成为了重点关注内容,也是当前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3]。
(二) 校校协同的影响因素
院校和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发挥不同院校的技术优势与创新体系,实现技术互补。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之间的合作空间越完善,互补程度就越明显,协同创新的空间也会更大,取得的成果能够发挥稳定的作用。从技术优势这一条件来看,现有的技术互补程度显然无法满足工作要求,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保障创新的作用。
(三) 校所协同的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前文已经有所提及,明确了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产业发展将直接地推动企业进步,企业进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现了技术革新。高职院校以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通过企业层面获取更加稳定的技术支持、科研支持,使得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断改进,从而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与此同时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布局之间同样存在密切联系。但政府部门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投入有限,需要创新主体的支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协同创新的作用直接表现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方向之上。
协同创新的环节中,高职院校需要将学生输送至相应的技术研发平台之中,并参与到技术研发任务之中,从而以科研工作作为积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空间载体,其个人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而言也能起到重要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也会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技术研发平台与实际参与到教学科研工作当中,并更好地提升院校教育的硬实力,这些成果都可以被视为协同创新的发展成果,对于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总体来看,协同效应之下,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效果都体现在不同主体的相互作用,也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研究
(一) 院校与其它组织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
协同创新的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平层次过低方面,虽然当前的高职院校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其不完善仍然体现在制度保障层面。对此,我们可以将协同创新机制转变为产学研协调发展模式,通过协同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来共同利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避免研发成果的所有权界定问题,创新人员的供给方也应该对市场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在合理界定市场形势之后再通过企业、机构的技术研发平台来满足市场需求,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关键作用。高职院校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通过教育与技术研发共同配合的方式帮助企业、机构完成科研改进,使产品、人才培育工作都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 规范化的协同创新计划
规范化的协同创新计划中,不同发展主体都有着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各个主体各司其职,才能让协同创新起到应有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规划来看,相应的法律规定当中也没有明确这一方面的责任与权利问题,对此,无论学校是与学校、企业还是科研机构合作,都应该在保证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共同制定合作创新计划。例如在学生培养方面,除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共同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院校主要负责基本职业理论和科学文化的教学,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教学,打造更加完善的交流沟通机制。另外,考虑到协同创新环节中产生的实际价值,合作项目中不同项目主体环节,企业或机构应该比院校优先具有使用权,但需给院校提供一定的补偿[5]。
五 结语
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的扩大,新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出现。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研发的领域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对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发展方向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且探讨了未来协同创新的主要方式。但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在于现阶段的模式实施还缺乏完善性,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协同创新机制来维护多方权益。
严昔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谘诸明达……至罽宾,无疾而化,时年七十八……严弟子智羽、智远,故从西来,报此征瑞,俱还外国③〔梁〕释慧皎:《高僧传》卷3《智严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98-100页。。
参考文献
[1] 刘家枢.建设专业集群——区域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战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34-38.
[2] 张国丽,崔颖,耿婧.协同创新模式下河北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2-14.
[3] 富国亮,只海平,张能云.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7):62-65.
[4] 申晓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7):28-30.
[5] 陈淑娟.自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8,5(47):286-287.
本文引用格式: 郭城轶.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6):95-9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应用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201802)
作者简介: 郭城轶(1988-)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对外汉语和高职教育研究。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047
标签:高职院校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机制研究论文;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