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与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成果论文,学术论文,评价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国家科委在1994年10月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规定,基础研究成果不属鉴定范围,提倡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1996年年初,王业宁、卢嘉锡等37位中科院院士联名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基础研究成果的价值短期内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只能通过学术争鸣,经过同行科学家集体决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本文拟从以期刊为媒介,探讨运用学术争鸣办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意欲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1 学术争鸣是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基础研究以认识世界的物质结构、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为己任,在各门学科的前沿上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要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的工作提交给同行科学家审查;科学研究的行为准则,要求科学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正确对待别人的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科研行为负责;科学研究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四者存在于阅读和利用彼此工作的同行之中,它要求作者通过引文如实交待其它科学家所作的工作,向读者指出有关知识的其它出处,文献的引用除了分配应得的荣誉之外,也为后来者在其工作出现问题时,提供有迹可循的有关文献。[2]这样,通过学术争鸣也就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成果评价程序,对以前发表研究成果作出评价。
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主要媒体,一些权威刊物大多设有“综述”、“探讨与争鸣”、“书评”等栏目,鼓励开展学术争论,引导科学家各抒己见,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价。象久负盛名的《自然》杂志,除了设置《综述》、《书评》等栏目外,还设有《新闻与观察》、《问题探讨》、《通讯》等栏目,[3]给科学家提供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的场所,其中《新闻与观察》栏目发表的文章,很多是对已发表的论文或同期的论文提出异议,《通讯》栏目绝大多数文章是批评或支持该刊《消息》及《新闻与观察》栏内文章的;至于《问题讨论》该栏的文章,多数是对《自然》上发表的文章持不同观点,有时除了刊载一些批驳性文章之外,还同期刊出原作者对批判者的答复。这些学术争鸣不仅推动了科学进步,也为科技人员广泛参与成果评价打下了基础。
通过期刊学术争鸣评价基础研究成果,这种评价模式可概括为“公开发表,自由评议”。[4]具体地说,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可自由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它科学家可从各个角度自由发表意见,通过学术争鸣与学术讨论,对研究成果进行严格检验,并作出具体的价值判断,或者否定、修正,或者肯定、引用,同时确认最先发表研究论文的著者拥有对研究成果的完成权和发现权,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科学共同体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学术争鸣进行成果评价的同行评议制。
采用学术争鸣的形式来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价格,这是成果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避免了各种行政干扰,消除了专家评审中专家名额、研究方向乃至评审中各种人情风的影响,而且,采用学术争鸣的方式,根据刊载成果的期刊质量水平、同行科学家的科学评论、论文的引证次数以及获奖情况等形式来评价成果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也比较客观,它较好地体现了成果的研究水平和社会效益,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国际上通行的评价办法之一。
2 成果评价的表现形式
2.1 成果评价的媒体基础——期刊质量判断。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可从期刊的知名度、可信度、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期刊的知名度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声誉,通常根据举办机构或编辑审稿人员的声誉、发表经典论文的数量、论文的获奖情况等因素来判断;期刊可信度主要体现在发表的文章要立论正确、方法科学、材料真实可信,经得起同行的检验;影响力则要通过期刊被引证次数的多少和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衡量。
期刊的知名度、可信度、影响力三位一体,其声誉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期刊的学术质量,取决于期刊编辑部门对论文的审查是否严格,是否采用同行评议制。事实上,正是由于编辑部门学术把关的严格程度不同,在期刊的发展过程中,才形成了水平各不相同的一系列刊物,根据期刊质量判断其论文的学术水平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期刊的学术质量判断论文的价值,一般是通过期刊被引证的频率和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来作出判断。期刊被引证频率是指一段时期内某种刊物被别的刊物引证的数量,它反映了该刊被科学界重视的程度;而期刊影响因子则是指某种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与这两年间该刊刊登的论文总数之比,它反应了期刊的影响力的大小。著名生物物理学家与生物化学家邹承鲁院士曾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比较了《自然》与(中国科学》的影响因子,他在一个报告会上指出,在《自然》(22)上发表一篇论文,平均被国际科学界引用22次,而在《中国科学》(0.228)上发表10篇论文才有3篇被引用,[5]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期刊论文的质量水平及其对科学界的影响。
通过期刊学术水平判断论文的质量,需要对期刊进行分级处理,根据不同的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权值。有些科研机构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将期刊分为六级,并规定一级刊物上的论文计6分,二至六级刊物上的论文分别计5分至1分,这种方法值得成果评价时参考。
2.2 同行科学评论与论文的获奖判断。在学术争鸣诸形式中,最能衡量成果价值的莫过于由科学界同行撰写的科学评论。这些学术评论或者对学术成果作出评价,或者对科学发展过程及科学事件展开评论,或者评述科学家的学术探索及其思想发展过程,对于成果评价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其中,各种科学研究进展评述、专题综述、学科前沿分析、年度进展报告等文章,概述了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过程,回顾了前人做了哪些研究工作,提及有关的理论派别和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及其著作,指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内容详细具体,具有极高的学术威信。一篇文章是否重要,它对科学研究有多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可用同行的这些学术评论来判别。一篇文章能不能被这些权威的综述或评述所论及,是正面论述还是反面论述,是重点介绍还是一般提及,从一个学科或专题的发展进程来说,可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和科学意义大小的重要依据。至于那些专门的成果评论,如书评,则直接对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发展前景作出评价,肯定它的学术价值,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对于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意义来说,它的作用也是人所共知的。
论文获得何种有意义的科学奖,既是衡量期刊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成果的科学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1986年9月,联邦德国《物理学杂志》(Zeitschrift fur Physik B)发表了一篇题为《在Ba-La-Cu-O系统中可能的高Tc超导电性》的文章,引起了超导物理学界的注意,到1986年底,仅几个月的时间,该文被引超过200次,次年,引用率超过600次,1987年底,瑞典皇家学会授予这篇论文两作者(瑞士科学家J.G.Bednorz和德国科学家K.A.Muller)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物理学杂志》从此也声望大振。从这件事情来说,某篇论文若是获得某种高级别的奖励,则表明它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并处于一定范围的领先地位,尤其象诺贝尔这类国际高水平的大奖,它对成果价值的确认也是举世公认的。
不过,各个学科的授奖情况千差万别,有国际性的也有国内性的,有综合性的也有行业性的。如何根据获奖情况判断论文的质量,需要区分论文的获奖类型,建立奖励的等级体系,并根据不同的级别给予不同的权值。
2.3 成果的定量评价——论文引证分析。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其科学意义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对科学研究有多大的启发与推动作用,而这种启发与推动作用又要通过科学家的引证来量度。[6]在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如果被大量引用,则表明这篇文章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被引得多的科学著作往往也是活跃在科学界很有影响的科学家(当然也有例外),相反,一篇论文发表之后,若是石沉大海不能引起科学界的注意,则很难说明它有多大的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根据期刊的学术权威性及其论文被引证的情况,判断基础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就具有一些科学基础,引证分析也因被科学界广泛采用而成为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期刊质量与期刊文献被科学界引用的数量,固然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然而,仅凭期刊的质量也难以判定它所发表的论文谁优谁劣,而且,一些名声平平的刊物有时也发表一些有份量的文章。因此在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时候,必须通过引证分析,根据论文被引次数、声誉系数、影响周期等指标来作出具体的价值判断。
论文被引次数是指一篇论文在一定时间内被科学界同行有效引证的数量。一般而言,内容先进、确有见地的文章迟早会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的,而且,论文的被引频率越高它对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论文被引证次数的多少确定相应的权值,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评价。
论文声誉系数是指一篇论文被科学界多少个不同机构的作者所引用,它反映了论文影响的地区和范围,是衡量作者声誉和成果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显然,论文被国际范围的广泛引用要比只被小范围内的引用更有意义。
论文影响周期是指一篇论文从最初被引用到最终失去利用价值(以未次引用为限)的那一段时间。由于论文的价值具有潜在特性,只有进入利用过程才能发挥其效用,而且,随着每一次被利用,它的价值也就一点一点地转移到新的文献中去,直到新科学理论问世才宣告文献失效(不再被人引用)。因此,论文影响周期越长,说明它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论文的价值也就越高。
运用引证分析评价基础研究成果,需要界定引文收录范围,确保引文质量和引文计量的可操作性,并与国际标准相衔接;需要分析引证类型设置引证分析指标体系,并采用引文网络分析技术,通过引文耦合与被引分析来判断论文的价值及其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由此作出对成果价值的具体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