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差距论文,东西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体制转轨中东西制度演变的差异现象,是理解这个问题的一个视角。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东西部的“制度势差”及其对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一、东西部的“制度势差”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种“渐进式”的转变。这种“渐进式”在区域空间上,是从东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梯度推进,使东西部的制度演变进程存在差异,形成“制度势差”,所谓“制度势差”是指制度的层次差别。这里的制度层次差别,仅指制度演变进展程度的差别,东部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势差”较高,与市场机制较为贴近;而西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缓慢,“制度势差”较低,留有较多计划经济体制烙印。
东西部这种“制度势差”,樊纲教授等学者在《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2000年报告》一文中,已从市场化进程指标体系分析中,以综合量化的指标对东西部市场化程度与进展速度进行测度,表明东部不仅市场化程度指标大大高于西部,而且市场化进展速度也快于西部。为此,本文不再以综合量化指标对东西部“制度势差”进行分析,而仅从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规范出发,对东西部“制度势差”进行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制度建立过程中,东部得地利之便和领改革之先,现已经初步形成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制度体系,而西部尚未形成这种制度体系,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别。(1)所有制结构的差别。东西部由于制度演变进程的不同步,传统体制历史沉淀和累积效应的不同,所有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层次差别。东部所有制已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而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转换能力弱、速度慢,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快,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2)企业制度的差别。东部率先推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与营运体系。中小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转让、出售等多种改制形式。而西部企业产权、管理制度改革滞后,由于“三线”建设留下大批国有、军工企业的历史包袱,使得中、小企业改制步履艰难。(3)市场制度的差别。东部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与较完善的市场流通、管理、组织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制度。而西部市场体系制度建立缓慢,特别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制度与对外开放制度建立迟缓。(4)分配制度的差别。东部率先打破传统劳动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建立企业员工持股、技术与管理知识入股、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与最低工资制等,初步形成了多元分配制度,与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部由于受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制约与考虑职工就业与社会稳定因素,对传统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大。(5)政府宏观调控制度的差别。东部在政府转换职能中,改革审批制度,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制定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的合理分权规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而西部政府机构规模庞大,行政审批事项、内容过多,对企业、市场干预多,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尚未形成,整体上仍是政府经济。(6)法律制度的差别。主要体现为地方法制、法规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差距。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先后被全国人大赋予立法权,以及较高对外开放度吸收发达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与地方行政法规。而西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滞后,行政与地方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综上所述,东西部在市场体制基本制度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地区层次差别,即“制度势差”。
二、”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
制度是约束、引导、激励个人和组织参与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制度的好坏、层次的高低,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以下仅就制度对生产要素积累、投入与各要素功能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分析“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
“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影响。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而制度对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投入会产生激励或抑制的作用。东部市场经济基本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对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投入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而西部基本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影响西部生产要素的积累、投入。首先,东部率先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形成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格局,激发了非国有经济对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积极性。而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迟缓,国有经济比重大,影响非国有经济对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积极性,使得东西部资金投入结构与数量出现较大差异。据统计,1999年个体、私营经济的注册资金,东西部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5.21%与12.75%。其次,东部金融体制改革走在前列,不仅金融体系比较完善,而且上市公司也占优势,使得东西部的投融资状况有很大差异,以1996-2000年股市的筹资为例:东部12省筹资2669.68亿元,西部10省筹资533.18亿元。东部为西部的5.1倍。再次,对外开放度的差别对利用外资的影响。据统计1999年利用外资,东西部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86%与2%左右。
“制度势差”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率的影响。东西部拥有各自的资源与其优势,但资源高效配置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东西部“制度势差”,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率产生差异。其一,企业制度差异的影响。东部企业产权、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而且提高了企业对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性,企业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使资源配置逐步向社会需要、技术先进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西部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制度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国有企业缺乏内在活力,影响企业效率与资源利用率,经济的增长绩效严重偏低。同时非公经济发展缓慢,国有企业占绝对“大头”,影响市场有效竞争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其二,市场制度差异的影响。东部市场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市场法则较为健全,市场成了资源配置主要调节者。从而不仅推进企业优胜劣汰、产业结构高度化,同时保护和激励了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提高资源配置和运作效率。而西部市场体系制度不健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调节,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三,宏观调控制度差异的影响。东部在建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过程中,政府较好地实现了职能转变,增强企业自主性与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西部政府基本上还扮演“大管家”角色,造成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对市场变化反映的迟钝,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制度势差”,对资源配置的差异,直接拉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西部“制度势差”较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三、以入世为契机,加快西部制度创新
我国入世之后,必须按照世贸组织运行规则办事。这对“制度势差”较低的西部,既面临与世贸组织规则对接的挑战,又带来了加快制度创新的机遇。面对挑战与机遇,西部应以入世为契机,加快制度创新,提高“制度势差”,解决西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推动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
入世为西部加快制度创新带来良机的表现:其一,入世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对接,市场经济规则的全面推开,我国将加快体制改革进程,促进制度非均衡走向制度均衡,尽快形成全国市场经济发展统一的“游戏规则”。这为西部加快制度创新,提高“制度势差”,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其二,入世之后,我国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运行规则,尽快调整那些与世贸组织规则要求不适应的制度和政策。世贸组织规则对其成员方内部经贸体制和规则,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这对西部的制度创新形成外在压力,促使西部制度创新的“慢节拍”变成“快节拍”。其三,入世之后,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与WTO成员的合作、交流,使国内经济、市场与国际经济、市场的融合度大大提高。这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利于引入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入世的这种融合效应,为西部借鉴、引进国际社会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加快西部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入世为西部制度创新创造了良机,西部应着眼于与世贸组织规则对接,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从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西部实际情况,选择制度创新重点。一要遵循非歧视原则,加大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高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二要遵循减少贸易壁垒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贸易原则,调整、完善市场制度。重点培育、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与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西部经济较落后,采取适当保护是必要的,但不能以保护抵制竞争,过分的保护只能使西部更落后。对本国、本地区利益的维护,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赋予的权力和政策,尽快制定法律保障体系。三要遵循鼓励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建立健全间接宏观调控体系,解决西部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政府主要致力制定西部大开发的规划与政策,并运用好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实行有效的间接调控,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软”、“硬”环境。并注意引进先进制度,既要向东部引进先进制度,促进东部制度向西部拓展和深化,也要从国际引进现代市场经济规则,把引进先进制度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加快西部制度创新,促进西部经济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