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竞争力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竞争力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不断介入,尤其是加入WTO后,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成 为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拟从产业层次对FDI效应作一 研究以寻求其中的逻辑和政策思路。

一、我国FDI流入现状

从1979年到1999年,我国共吸收了6134.66亿美元协议外商直接投资,已实际使用外资为30 59.22亿美元(占49.87%)。在1992年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增长较慢;但在1992年中 国正式确立走市场经济道路后,外商直接投资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 资吸收国。

1.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

在80年代前5年FDI的主要形式是契约式合资企业(即合作经营企业)、补偿贸易、来料加工 装配、联合勘探等。这种投资风险较小、涉及金额也较小,显示了双方对FDI的谨慎态度, 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的资源优势。

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及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产权式合资企业(包括合资 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不断增多。从1987年以来,产权式合资企业在FDI份额中超过了50 %,而进入90年代以来独资企业更是迅猛发展。以1999年为例,实际使用FDI的合资经营企业 占39.26%,合作经营企业占20.42%,外商独资企业占38.55%,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占0.73 %,其它占1.04%。这些变化反映了外商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中国前景看好,其投资目标也由简 单 的利用中国资源优势转向抢占中国市场等更长远的战略目标。

2.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按实际投入金额排序,截止1999年,对华直接投资前几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40.31%) 、日本(7.37%)、台湾(6.45%)、美国(10.46%)、新加坡(6.55%)、韩国(3.16%)、英国(2.59% ) 、澳门(0.77%)、维尔京群岛(6.57%)、德国(3.41%)。从上述排序可以看出,经济结构的互 补性、地理的接近、广泛的社会文化联系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港、台、内地之间贸易的 迅速发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来自港澳台的FDI尽管在总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就平均 规 模而言,远不及欧美国家。

3.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我国吸收FDI的产业分布,以第二产业居多。截止1999年底,实际利用金额中,农林牧渔业 累计占1.76%;第二产业占72.75%,其中制造业为56.06%;第三产业占25.49%。这些产业布 局是我国的体制、生产比较优势和政策导向综合作用的结果。

香港的制造业投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玩具、服装、纺织和塑料工业,其产品 大部分经香港出口。台湾的投资也相类似,但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更突出。比较而言, 其他国家地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投资大体是资本密集型、市场寻求型产业。这一切反映了 各自来华的投资目的是不同的。

4.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地区分布

我国FDI的流入集中于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9年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新批准外商投资 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总量比重分别为81.33%、87.04%和85.99%。 其中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28.91%。内地省份由于基础设施差,当地的海外华人少等 原因,仍然得不到外商直接投资的青睐,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相信这种状况会得到改 变。

二、FDI理论背景

目前中国这种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征可用FDI理论加以解释。邓宁的(Dunning)综合生 产理论(或称OLI理论)已得到较广泛的承认,因此在此采用他的理论框架来对中国外商直接 投资现象加以分析。邓宁认为,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可以涵盖FDI现象,因此他将三种不同 的FDI理论,即产业组织理论、内部化理论和贸易——区位理论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总的 框架来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如何以及在何处进行国际化生产,尤其是从事外商直接投资活 动。

综合生产理论提出,如果以下三个条件能得到满足,一个跨国公司就会对外直接投资:

1.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相对于东道国企业而言,公司具有某些所有权优势(O)。这些优势是 排他性的,且可进行跨国界转移。

2.东道国提供某种区位优势。这样公司将自己的产权优势与当地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可以获 得更多的利益(L)。

3.公司可以获得使市场内部化的好处。即对公司而言,通过其本身活动的扩大可以获得更 多的好处(I)。

根据OLI利益,邓宁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分为4类,即寻求生产资源型、寻求市场型、寻求 提高效率型和寻求战略资产型。同样,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形式取决于OLI利益结构 。目前,我国来自港澳台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寻求廉价的生产资源,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投 资项目的所有权优势明显,主要是寻求市场型。这样,各跨国公司的OLI利益的不同,进而 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我国目前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形式、产业布局、投向区域分布等现状 。这个理论的另一方面是“为什么一个企业在这个国家而不在另一个国家生产?”那就是这 个国家拥有某些别的国家所不具有的区域优势。自1992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直接投 资吸收国,占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3多。这是因为我国拥有(或创造了)强 大的区域优势:庞大的现有或潜在市场规模和高速的市场增长;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低廉的劳动率与生产成本;空前的开放程度;积极的吸引外来投资的政府政策;对日韩的地 理接近和对广大华侨的文化亲和性。

总的来说,外商直接投资是企业所有权、市场内部化和东道国区域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这些优势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区域优势会 向有利于高附加值产业投资转变,同时在学习和竞争过程中国内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会强化, 在中国加入WTO后,跨国企业市场内部化优势也会有所改变。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

1.FDI与资本积累。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有效弥补 了“资本—储蓄”缺口。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自80年代以来总额 呈上升的趋势(部分年份稍有回落),截止1999年,我国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占我国社 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17%。考虑到国内的配套投资,这种资本形成效应就更明显了。

2.FDI与技术进步。FDI是“一揽子创造性投资”,即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研究与开发 、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也会随之移向受资方。跨国公司是主要的技术创新者,并 在实现新技术的潜力上最有成效,因此由跨国公司进行的外商直接投资就成为发展中国家获 得新技术的主要方式。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不仅由跨国公司在本地的子公司实现,而且扩散给 了本地企业。

3.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组织优化。由于我国实行有选择的外资引进政策,鼓励新兴产 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 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进而有助 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还提高了我国大多数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在外资进入前,几乎每个 产业都存在生产结构分散、生产集中度低的现象,在规模经济很显著的行业中,几乎没有企 业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能改善有关企业的市场行为,提高产业绩效 。

4.FDI与贸易结构的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享受全球分工体系的好处;促进出口和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提升进口商品结构。据统计 部门数据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增量的贡献极为突出,近10年内最低贡献率为15% 以上,一般在40%左右,最高贡献曾达63.8%。在整个“八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迅 速增长,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3.1%、38.6%和40.4%,远高于同期 全国的19.1%、19.9%和19.5%的增长速度。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中国内地将成为世界 加工基地。

5.FDI与体制转轨。从微观层次看,20多年来,随着数以万计的外商投资企业建立,一方面 为我国国内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企业经营标准、经营机制和内部 管理方法,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明显的示范效应,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系。从 宏观层次看,大量的外资企业的存在,促使政府利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 管理,用依法管理经济取代行政手段。总之,大量的FDI对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起了极大的催化作用。到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已基本跟上国际步伐,并且在个别产业已具相 当竞争力,如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等。

负面影响:

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都毫不掩饰地称来华投资的目的在于看好中国的庞大市场,因此,为 达到控制产业、垄断市场的目的,大多都有备而来。首先是股权控制,如前所述,80年代前 半期,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格局是合作经营占优势、合资经营次之、外商独自经营 刚刚起步。1986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合资企业比重超过合作企业,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 形式。1988年后外商独资企业加速发展,在1999年度已与合资经营企业平起平坐,达到38.5 5%。90年代以来,在建立新企业时外商独自经营的倾向越来越强烈,在某些年度甚至超过合 资经营,同时还出现外商投资直接收购与兼并中国企业的趋势。即使在建立合资经营企业时 ,跨国公司也大多提出了控股要求,或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不断将利润用于再投入,在中 方无力再投入的情况下由非控股人变为控股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深入发展,还有许多外 商 不仅追求单个企业控股,而且追求全行业控股,欲从生产到流通全面控制这一行业。其次是 品牌控制,品牌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所有权优势之一,品牌控制实际上是市场份额的控制。 在与外方合作的过程中,国有品牌往往被收购、削弱或取消,最后由外方品牌取而代之。 这种情况在汽车和日化用品产业最为典型。第三是技术控制,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向中国合 资企业的技术转让策略上,在这方面最明显的是来自日本的投资,日本企业的策略是保持与 中国至少5年~10年的领先优势,以免树立自己的竞争对手。

上述外商直接投资对整个产业的垄断、控制企图,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这对中 国的长远利益,发展中国民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十分不利的。但外资是否对我国产业安全 构成威胁,主要看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包括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幼稚产业和高就业产业 中外资经济所占的份额和垄断程度。

四、几点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和国际营销技巧、观念等我国急需的要素,对我国 的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应继续坚持“积极、合 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方针,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区域优势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但是,由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是出于和服从其全球战略,它与我国的根 本的长远利益有很多的不一致。因此,我国也应正视外商对我国产业的渗透和控制,并有针 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1.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以强化区域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制建设,按国际惯例办事,依 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

2.逐步减少并消除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实行统一的国民待 遇。虽然,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弱化计划经济体制对外商投资企业不利影响的作用, 对我国经济形成的良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这造成外资企 业与内资企业的不公平竞争,长此以往,必然使内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越来越明显。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 ,外商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已基本具备了给予外商直接投资者以国民待遇的地位的条件。

3.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导向。1995年,我国制定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以后又多次进行修订,将外商投资项目分成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这一政策对于 避免过度投资、竞争和培育民族企业很有成效,以后要继续认真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的沿海发展战略很成功,这些区域的人均收入、生产率、工业化程度已具相 当水平,实现了初步的腾飞。但同时,迅速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限 制了追求低成本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内地省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 土地补充了中国整个区位优势。因此,我国可以采取措施在沿海地区吸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外 商直接投资,鼓励劳动密集型投资流向内地,加快大西北开发。这样,可使整个国家都可充 分的从外资中受益,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4.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随着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日益增多,在有些行业和地区出现 了外商形成垄断势力的现象和趋势,大大削弱了市场竞争性,而这种新动向尚未有相应的法 律和政策加以规范和约束。今后要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来维护竞争性的 市场结构。同时对外开放的领域要保持外商投资来源的多样化,形成外商之间的竞争关系。

5.努力培植自己的跨国公司,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全球性竞争。

标签:;  ;  ;  ;  ;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竞争力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