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国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02。 doi:10.11820/dlkxjz.2014.04.013 中图分类号:K901;D91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犯罪,一个古老而又现实、人类忧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秩序、仅次于灾害与战争的第三大危害(汪明亮,2007;王发曾,2010a)。理解犯罪现象的发生机理,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成为人类社会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犯罪现象的产生会涉及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犯罪者与受害者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复杂时空交互,从社会、经济、心理等单一方面进行研究必然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思路来全面、客观地对犯罪现象进行审视。以空间为视角的犯罪地理研究能够很好地承担这一角色。犯罪地理学通过研究犯罪事件及其诸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作用过程,从而明确犯罪现象的形成与重塑机制,可为犯罪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地理学具有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并且在现实犯罪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犯罪地理研究可以追溯至19世纪欧洲“制图学派”(R.J.约翰斯顿等,2005)。其基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张筱微,1996),其后受实证主义、行为主义、激进主义等社会思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犯罪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出现一些波折(Peet,1975;LeBeau et al,2011),但是注重犯罪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作用过程则一直是犯罪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GIS技术为支撑的犯罪地理研究在很多西方国家的警务部门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日常警务管理和犯罪防控实践之中(Ratcliffe,2004;Johnson et al,2008;严小兵等,2012)。近年来,随着中国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的建设与推进,公安部门逐步加强了犯罪防控的地理学研究,连续两届召开“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应用技术交流会”,组织国内外学者与警务实践者对基于“地理”的犯罪防控进行探讨,公安部门与地方科研高校的合作也日益加强,犯罪地理学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犯罪研究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犯罪学已经成为法学的三级学科(张小虎,2009),但犯罪地理研究却仍处于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严重滞后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姜超等,2013)。基于此,本文从促进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国内三大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获取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对中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期能够对过去的发展历程获得较为完整、客观的认识。首先对中国犯罪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进行具体评述,了解中国犯罪地理学的大体情况,其后从“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两方面纵向分析中国犯罪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而更系统地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最后,对中国犯罪地理学的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2 范围界定及文献来源 鉴于犯罪地理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为了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国内犯罪地理的研究进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科技期刊网和万方资源数据库3个电子资源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这3个数据库覆盖面广、更新及时,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其收录的期刊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某方面研究在国内的进展情况(毛媛媛等,2010)。 分别在主题、题名、关键词3个检索条件中依次采用“犯罪地理”、“环境犯罪学”、“情境预防”、“犯罪空间”、“警务GIS”、“犯罪制图”、“犯罪热点”7个词组检索相关期刊文献。汇总整理后,剔除若干与犯罪地理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获得期刊论文129篇。由各年份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图1)可知,国内学者自1986年开始对犯罪地理研究进行关注,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关注度不高,且有所波动;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犯罪地理研究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期。 3 中国犯罪地理研究主题 纵观所得文献,根据研究内容,可将其归并为国外研究引介、学科架构及理论研究、犯罪时空特征、犯罪诱因研究、犯罪防控对策研究等五大研究主题。这一划分方式既能反映中国犯罪地理学外生和内生的发展情况,又能反映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图2)。 3.1 国外研究引介 自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起步以来,国内学者一直很重视对国外理论与经验的引入介绍,特别是在犯罪防控的实践技术与策略方面,对国外新近动态的关注非常密切。 图1 犯罪地理研究期刊论文数量变化图 Fig.1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scholarly journals on crime geography 图2 五大研究主题关系图 Fig.2 Structure of the five research topics on crime geography 在犯罪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面,王跃峰(1987)对国外环境犯罪学的研究内容和具体案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开启了国内学界对“预防环境规划”的探讨。王发曾(1988)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外犯罪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犯罪的生态因素与行为特征、城市犯罪区、犯罪目标区位与“可防御空间”等内容。祝晓光(1988)详细介绍了芝加哥学派对犯罪空间模式研究的三大贡献。这些都对中国的犯罪地理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由此起步。其后,国外城市犯罪者的出行问题(杜德斌,1998b)、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徐磊青,2003;毛媛媛等,2008)、国外犯罪地理研究的新进展(孙峰华等,2004)、环境犯罪学的起源和发展(梅建明,2006b)等研究被先后介绍到国内学界。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中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在国外实践成果介绍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英美国家的警务实践中汲取经验,侧重于犯罪制图、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情境预防等。郝宏奎(1997a,1997b,1998a,1998b,1998c)对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包括英国犯罪预防成功的标志、政策沿革和实践状况、情境预防的主要措施、犯罪预防的组织领导和从中得到的启示等5个方面,英国犯罪预防的经验由此开始引起警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视。其后,美英的情报制导战略(梅建明,2006a)、英国规划系统的犯罪防控经验(蔡凯瑧,2008)等也都先后被引入。随着GIS技术的发展,警用地理信息技术(贺日兴,2005a,2005b)、犯罪地理画像(任永富,2006)、犯罪制图(陈亮,2008)等也在中国公安部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当前基于PGIS的犯罪制图正日益成为国内警务管理工作中一种有效的情报分析工具,在分析犯罪热点、案件侦破、指挥决策、人车流管理、有效布置警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 学科架构及理论研究 自1986年以来,国内学者一直积极致力于中国犯罪地理学的内生发展,在学科体系构建、基础理论研究、模型算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祝晓光(1986)于1986年在国内首倡犯罪地理学,指出了中国开展犯罪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应具的研究内容。其后,贝史伟等(1988)探讨了工厂企业环境犯罪的研究对象、建立可能性与研究意义等。祝晓光(1989)、张兆瑞(1993)等探索性地提出国内犯罪地理学研究的系统框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先后对中国犯罪地理的研究历程和研究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张磊等,2009;毛媛媛等,2010),这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犯罪地理学科体系的完善。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孙峰华等(2006a)系统地探讨了犯罪现象的行为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社会地理规律和人工环境规律。王志强(2002),孙峰华等(2006d)借用物理中“场”的概念,先后提出犯罪的预防场和犯罪场地理论,分析了犯罪场的形成原理、空间结构、系统功能和分类。 在模型算法研究方面,杜德斌等(1995)以犯罪期望效用和成功概率为空间变量,用数学动态规划方法建立城市犯罪区位选择的微观模型,用来考察单个罪犯在两个地区及多个地区的犯罪行为及其在各地区间的转换情况。其他学者对犯罪空间分布及其与地理因素的关联、犯罪活动的时间规律及其空间预测进行了一系列的建模分析,所用方法主要有密度聚类算法(颜峻等,2009)、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颜峻等,2010)、层次聚类分析(陈鹏等,2009)、变异新算法(薛钟等,2010;章社生等,2010)等,以定量方式提高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的精确性。 3.3 犯罪时空特征 犯罪特征研究是认识犯罪现象、寻找犯罪诱因、制定防控对策的基础,是犯罪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犯罪现象的时空特征与尺度密切相关,目前在国家及国家间的宏观尺度、城市与城市间的中观尺度、城市内部空间的微观尺度等3个方面均有所涉及。 宏观尺度的犯罪特征研究能够为其他尺度犯罪特征的理解提供背景信息,非常必要,但目前国内研究偏少。对世界犯罪状况区域差异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人类发展指数(HDI)和犯罪率之间的关系会因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孙峰华等,2006b)。当前中国正进入建国后出现的第6个犯罪高峰期(孙峰华,2006c),国内犯罪地理研究面临着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 中观尺度的城市犯罪特征研究是目前国内的研究热点,方法多元、成果较为丰富。祝晓光(1991)、王发曾(1992)等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指出城市类型、内部功能分区等会对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特征造成显著影响。程连生等(1997)利用区位熵方法刻画了北京市犯罪分布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犯罪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而杜德斌(1998a)利用GIS技术发现在城市内部,犯罪的空间分布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距城市中心越近,犯罪发生密度越高,距城市中心越远,犯罪发生密度越低。近期研究显示,上海市的犯罪现象也呈现出相似的圈层分布结构(毛媛媛等,2006)。 微观尺度的犯罪特征研究对于理解犯罪事件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内新兴的研究焦点。一直以来,城中村被笼统地描述为犯罪高发区,但是直到近期才有学者对城中村内犯罪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街道里巷是农民工犯罪发生最多的场所,对法人单位空间的侵入多于对民居空间的侵入,平房遭受侵入的现象多于楼房等(张宝义,2005)。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城中村内存在典型的犯罪热点(刘战国等,2010)。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犯罪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尺度犯罪案发量的空间分布、犯罪与地理环境的关联分析等方面,对于宏观犯罪时空特征、犯罪与具体微观环境互动过程的特征研究还很欠缺,这将是未来国内犯罪地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3.4 犯罪诱因研究 犯罪诱因是犯罪地理研究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其研究成果对制定合理的犯罪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在宏观层面解释城市犯罪成因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果也颇具体系。 针对城市犯罪成因的理论和假说,王发曾围绕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空间环境、城市社会经济问题等方面对城市犯罪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王发曾,1997),并就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环境的分异格局、布局形态、相互作用等基本属性对城市犯罪种类、犯罪率、犯罪要素等具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王发曾,2001)。除此之外,城市的区位性质、用地扩展、功能分区等相关地理要素也会对城市犯罪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王益澄等,2009)。其他学者分别就城市化进程(李振福,2003)和社会文化问题(王发曾,2004a)、社会经济要素(梁治寇,1993)、“城市病”(张谦元,1999)对犯罪活动的影响进行了专项研究。 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对于系统认识犯罪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具有作用,然而这些大多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单向研究,对犯罪事件个体与相关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互动机制尚不清晰,在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3.5 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犯罪空间防控着眼于事物的空间存在、空间作用和空间模式,对犯罪现象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根据理论基础的差异,大致可分为基于综合分析、CPTED理论、情境预防原理、PGIS等四方面的研究内容。 3.5.1 基于综合分析的犯罪空间防控对策研究 基于综合分析的犯罪空间防控,是在犯罪关联因素综合观的指导下,针对犯罪事件及犯罪过程所处的空间环境采取系统的综合性防控对策。该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王发曾(2003b)对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理论辨析,提出从空间环境的形态布局、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和空间地域的防控管理3个方面对城市犯罪进行综合空间防控。他先后探讨了城市内部公共空间盲区、非公共空间盲区、边际空间盲区、移动空间盲区和虚拟空间盲区等5种类型空间盲区的空间特点和综合治理对策(王发曾,2002,2003a,2004b,2007)。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王发曾,2010b),这一系统论述基本确立了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针对中国城市犯罪所面临的静态和动态背景,先后提出了以“人”和以“空间”为出发点的防控策略(马少春等,2009),针对特定的城市空间如社区、城中村等提出“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综合防控机制,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刘文成等,2008;曾利平,2009)。 尽管如此,目前综合性防控对策研究主要以宏观定性的理论分析为主,虽然对犯罪防控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多种防控策略的综合影响和它们的实施效果等尚没有得到具体案例的实证检验,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 3.5.2 基于CPTED理论的犯罪空间防控对策研究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理论认为,通过环境设计,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犯罪事件的发生。该理论在国外的犯罪防控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CPTED理论受到了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 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分析住宅与犯罪问题的关系,认为住宅的布局、外形、结构、防范设施等硬环境对盗窃犯罪影响很大(朱德林,1994)。然而,直到2001年,“防卫空间”的概念才被正式引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之中,认为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将犯罪预防作为一项重要的功能和指标(李明琪,2001)。此后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对犯罪预防的研究逐渐得到发展。 目前基于CPTED理论的犯罪空间防控对策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已经基本形成宏观层面的指导原则,但尚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引,同时也缺乏具体实证案例的支持。有学者从城市空间设计的角度,提出无论是在城市空间整体规划层面,还是建筑结构层面,都要尽可能建立私用空间—半私用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层进式城市空间防范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区域感、层次感和安全感,进而有利于预防犯罪(李艳霞等,2004)。王发曾(2006)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进行分析,倡导空间防控在城市犯罪综合防控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之后,进一步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犯罪防控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认为能够在功能分区规划、建筑组合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和交通规划设计等4个方面消除犯罪盲区(王发曾,2009)。 3.5.3 基于情境预防原理的犯罪空间防控对策研究 情景预防原理主张把“消除产生犯罪机会的情境”作为预防犯罪的重点,在国内的警务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然而已有研究多为理论性对策分析,实证应用较少,这可能主要与警务管理的保密性等原因有关。 郝宏奎(1997b,1998a)在对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介绍时,提到英国在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失败后,犯罪预防的重点开始转向情境预防,并对情境预防的8个主要举措进行了详细介绍,由此推动国内对情境预防犯罪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犯罪情境预防包括犯罪对象预防和犯罪环境预防,而犯罪环境预防包括环境监视和环境设计管理(张洪波,2001);根据情境预防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环境犯罪学理论,可以从提高犯罪难度、增加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回报、减少犯罪刺激、排除犯罪借口5个方面实施情境预防的基本政策(庄劲等,2005)。 3.5.4 基于PGIS的犯罪空间防控对策研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Polic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中国的公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为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新技术支持。由于与公安实践的紧密结合,它已经成为犯罪地理研究中发展最快的研究热点。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PGIS的系统架构、具体设计、实践应用等3个方面。 在系统架构方面,贺日兴等(2006)围绕PGIS建设,系统讨论了基础与警用地理信息的采集和更新、大量业务信息的地图定位、如何与公安实战相结合、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PGIS的相关标准建设等五方面问题。PGIS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能够搜集和分析犯罪数据、发现犯罪模式、预测犯罪趋势、并且形成新的犯罪知识,在空间查询、案件专题分析、侦破辅助分析、热点分析、警务干预分析、犯罪预测6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王超等,2010)。 在具体设计方面,修文群(2006)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结合网络搜索、IP追踪技术,通过建立“网络犯罪空间数据库”,对网络犯罪空间管理系统进行具体设计。也有学者重点探讨了分布式智能公安GIS设计中所涉及的分布式WebGIS、智能GIS和空间信息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张梅等,2007)。 在实践应用方面,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犯罪制图研究,将治安管理、预防犯罪、研究犯罪、控制犯罪和打击犯罪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或数字等)用符号反映在电子地图上,应用于犯罪分析、预防等执法研究与应用领域,能够借此推断犯罪分子的居住地、再次作案的可能地点以及犯罪分子的出行距离范围等(梁经书,1990;贺日兴,2006;耿连海,2005)。该技术已经在河南宝丰“3·18”系列杀人的侦破中得到应用(李广仓,2008)。 综合来看,基于PGIS的犯罪空间防控对策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虽然其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初级的、不完善的,文献的专业性、技术性太强,在学术规范和理论总结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实证研究方面也需补充完善。 4 中国犯罪地理研究动态 4.1 研究主题的发展动态 对五类研究主题,分1986-1990、1991-2000、2001-2010年3个时期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研究主题的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引介、国内学科架构及理论研究、犯罪防控对策研究等3个方面。这一时期是国内各学科的恢复重建期,犯罪地理研究刚刚起步;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题分布发生变化,主要集中在犯罪时空特征、犯罪诱因研究和国外研究引介等方面,学科发展比较合理,特别是在实践研究方面较前一阶段有了较大发展;21世纪以来,受国内警务实践的推动,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论文数量出现明显增长,犯罪防控对策研究、国外研究引介、学科架构及理论研究三大研究主题方面的文献数量增幅明显,发展迅速;而犯罪时空特征研究、犯罪诱因研究的关注度则相对不足。 综合来看,国内犯罪地理研究比较重视防控对策研究(54篇,41.9%)、国外研究引介(26篇,20.2%)、学科理论建设(20篇,15.5%)3个方面,这说明国内研究学者在发展自身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始终注意国际犯罪研究的新进展,不断借鉴并拓展研究内容,但是国内学界尚未形成完善的犯罪地理研究体系,特别是在犯罪景观的空间形成机制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4.2 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为了解犯罪地理在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根据研究文献第一作者所在的主要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将研究领域归并为四类:地理学领域、城市规划领域、法学与警务管理领域、应用数学领域。分别考察1986-1990、1991-2000、2001-2010年3个时期4个领域的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表2)。 (1)从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来看,地理学领域、法学与警务管理领域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国内犯罪地理研究,并对此予以持续性关注,是当前犯罪地理最主要的研究力量(分别占32.6%和53.5%)。城市规划和应用数学领域的学者在2000年后开始介入,成为犯罪地理研究的新兴力量(分别占8.5%和5.4%)。这表明21世纪以来,国内犯罪防控的现实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领域的关注。 (2)从研究力量的消长情况来看,早期地理领域、法学与警务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大体相当,但是进入21世纪后,法学与警务管理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地理领域,成为当前对犯罪地理研究关注度最高的学科领域。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与国内公安实践任务的迫切需求有关,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地理学者对犯罪现象的关注已经落后于现实需要。 4.3 研究领域—主题分布 在过去25年间,中国犯罪地理研究在4个不同领域中的主题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由文献数量的“领域—主题”分类统计情况(表3)可知: (1)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空间防控对策研究,其他主题相对均衡,这与国内犯罪地理面临的实践需求和地理学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是相关的。 (2)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架构及理论研究、国外研究引介两部分,这说明国内该领域的犯罪地理研究尚处于倡导起步阶段。 (3)法学与警务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防控对策研究、国外研究引介两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欠缺,这主要是因为该领域学者直接面临着严峻的犯罪防控现实问题,亟需吸取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4)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则全部是关于模型算法的理论性研究,这主要是由它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利用国内常用的三大电子资源数据库,围绕“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两方面,对犯罪地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跨学科述评,以期对于未来的学科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学术视野的拓展,犯罪地理研究在国内逐渐起步,已经吸引了来自地理学、法学与警务管理、城市规划和应用数学等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但其学科体系尚没有取得学界共识。进入21世纪后,法学与警务管理领域的学者对犯罪防控对策的研究获得快速发展,而地理学者对犯罪现象的关注则相对落后于现实需要。 在面向现实犯罪防控问题的同时,国内学者始终注重对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引介,不断拓展研究内容,积极探究犯罪现象的特征、成因与防控对策。在宏观国家尺度、中观城市及城市间尺度、微观城市内部空间尺度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国内学者已经全面展开对犯罪时空特征的研究,并在宏观层面的犯罪成因研究方面成果颇丰。犯罪防控对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犯罪地理的研究热点,初步形成了基于综合分析、CPTED理论、情境预防原理、PGIS等多维视角的研究框架。 尽管如此,中国犯罪地理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的大量研究集中在犯罪防控的对策分析方面,对犯罪现象产生机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未来在学科建设、理论贡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深化。 (1)积极倡导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地理学 当前国内犯罪地理研究分散在地理学、法学与警务管理、城市规划和应用数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且各领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对犯罪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的认识尚没有形成共识。尽管国外很早就有犯罪地理研究,但当前犯罪学者主导着犯罪地理研究的方向,形成了环境犯罪学分支。因此,如何避免犯罪学与地理学的分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地理学是未来学界需要谨慎思虑的重要课题。 (2)广泛开展基于中国国情的案例实证研究,加强对犯罪地理学的理论总结提升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具有差异化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所面临的犯罪形势也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检验国外犯罪地理理论在国内应用的合理性,而且还要立足于国内犯罪的客观实际,积极开展丰富的案例研究,加强对犯罪地理学的理论总结提升。 (3)全面深化与拓展国内犯罪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当前,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的特征研究和诱因研究多采用生态学方法,这种以不同地区关联性统计为基础的人类生态学方法在推广说明个体时容易产生错误,因为它不能就偶然联系形成定论,这也就决定了此类研究在科学上的不完整性(保罗·诺克斯等,2005)。未来学界应该充分重视社区环境与城市犯罪关系的互动研究、犯罪事件相关主体的行为空间研究,从而深入理解犯罪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重视城市犯罪的同时,也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犯罪与区域犯罪研究;在创新深化常规犯罪研究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开拓网络犯罪等虚拟犯罪的研究内容。 (4)逐步加强对犯罪地理研究中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开始将犯罪学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展虚拟犯罪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Liu et al,2008)。通过构建虚拟犯罪模拟实验室,能够充分地测试犯罪理论、发现犯罪新知识、评估犯罪防控策略的实施效果,是目前犯罪地理研究的前沿领域。 (5)同步推进犯罪地理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提升犯罪地理学的服务能力 “以任务带学科”是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典型特征,虽然有其弊端,但也是带动学科快速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当前犯罪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提供原则性指导,所提出的建议较难在微观层面落实。考虑到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未来犯罪地理学界应该努力推动与公安系统、规划系统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加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千方百计提升犯罪地理学的服务能力。我国刑事地理学研究述评_地理论文
我国刑事地理学研究述评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