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书》及其文献地位与影响
杜丰羽,杨 帆
(贵州财经大学 信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间书》以其独创性特点,阐述了夏商周至明清学者们关于用间的陈说,以及军事历史领域的用间事例,对用间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总结。重点论述了间谍种类和任务,以及用间的基本条件、使用方法、操作技巧和运用原则。该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研究军事间谍的专著,在中外军事史和谍报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下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活动,都具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间书;五间;用间;地位;影响
一、《间书》作者生平
朱逢甲,字莲生,清代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生卒年不详。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咸丰十一年(1861)的相关史料记载:“平生耕读不辍,闲暇时吟诗自娱,研读经籍时常有惊世骇俗之论。他涉猎广博,多才多艺,诸子百家无所不读,时人称之为‘多材艺邃经学’之‘奇才’。”[1]据著名学者、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1872—1964)考证,朱逢甲为人忠厚,博学多才,深受同时代人赏识。他是晚晴篆刻流派的代表人物,并擅长白描人物画创作。其篆刻作品,刀工精湛,雄劲不失精妙,古朴不失新雅;白描人物画,气韵生动,神韵十足并擅长铁笔创作;在经学上,被赞誉为“群经能折圣贤衷”,为旁人称道之奇才。但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他的著作史上流传至今的有《间书》《平黔策》《沿海形势论》等[2]。咸丰四年(1854),朱逢甲还在贵州兴义府参与了《兴义府志》的编纂工作。
第四条 【商标注册申请】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
适逢中年的朱逢甲来到贵州,并在贵州督学使者鲍华潭手下做幕僚。此时,他勤民听政,历经忧患,位卑杞忧带兵打仗的经历,使他萌生了编写《间书》的念头。咸丰四年,《兴义府志》完成不久,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剥削压迫的黔湘苗族人民,爆发了大规模反封建统治的苗民起义。在清朝防勇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时,文人朱逢甲却领兵奔赴战场。朱逢甲和苗兵交战时,非常善于用计,曾巧用计谋活捉了苗兵军师刘九纶[2]。
朱逢甲为人忠厚,处事低调,虽然在战斗中功勋卓著,贡献颇多,但并没有得到清廷的关注和赏识。据史料记载:朱逢甲乃无官人员,他的功绩被当时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的官员冒领。晋人左思《咏史》诗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万念俱灰、意气消沉的朱逢甲踏上了回乡之路。没想到,太平天国起义大军已盘踞南京一带,回乡之途严重受阻而无法前往,不得不留居贵州潜心读书,以便审时度势[2]。咸丰五年(1855)冬,朱逢甲开始撰写《间书》。他在自序中写到:“南寇尚据江宁,道梗羁黔,杞忧徒抱,为撰《间书》一卷。”[3]2
二、《间书》成书背景
(一)时代背景
《间书》撰写于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咸丰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此时,清廷在西方列强逼迫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为了支付高昂的赔款和填充因被迫输入鸦片而酿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征税额度甚至高达三倍。外国工业品在国内的大量倾销,严重打击和阻碍了国内手工业发展,企业倒闭,物价暴涨,民不聊生。地主阶级伺机兼并农民土地,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封建压榨,逼迫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间书》是一本关于用间的专门著作,书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夏商周至明清学者们关于用间的论述,以及用间事例,在每一段后面,都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进行了诠释。《间书》分为间论和间例上下两大部分,围绕两个主题以时间为序、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次第叙[5]202,上起夏商周时期下至明清时期,讲述中国历代有关间谍活动的大部分言论史实。从夏商周时期的少康、伊尹、子贡、郑武公、斗伯比、烛之武、华元、赵奢、田单、张孟谈,到秦汉时期的张良、韩信、陈平、班超、刘邦,接着魏晋南北朝的陆抗、檀道济、韦孝宽、刘曜、乞伏干归、侯渊、杨侃、黄盖、李雄、达奚武,到隋唐五代的李靖、韦皋、李想、高仁厚、贺若弼、王鹞、刘鄩、北僧,再到宋元时期的岳飞、种世衡、赵匡胤、李允则、张齐贤、韩世忠,直至明清时期的皇太极、王守仁、李充嗣、赵臣、孔镛、朱元璋、沈希仪,构成一条贯穿数千年的完整线。
(二)写书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我国杨梅产地大多在偏远山区,缺乏冷链运输,目前为了达到低温运输的效果,主要采用泡沫箱加冰块的方式。王益光等[5]发现,杨梅果实和泡沫箱中冰块的比例不同,发生霉烂的程度相差较大。应铁进等[6]发现,用泡沫箱加冰块运输杨梅的时限可达48 h以上,运输距离超过1 680 km,运输后好果率可达98.32%以上。
三、《间书》的内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居集地,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搜刮和压榨及其残暴,人祸和连年的自然灾害,百姓叫苦不迭,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其中的张秀眉起义最具代表性。从咸丰初年(1851)起,洪涝、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连绵不断,千里苗疆民无居所,地无收成。清政府竟视而不见,依旧强迫百姓上交大量军粮钱款。苗族群众忍无可忍,便向当地知府请求免除繁重的税赋,却遭到拒绝。束手无策的苗族人民只得团结起来,沥血以誓并发动起义,围攻台拱厅城,杀死州吏吴复。张秀眉起义是一场发生在贵州地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苗民起义,从咸丰五年(1855)起,持续了十八年之久,给清廷带来了沉重一击,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
下半部的间例,实际上是历代用间实例的汇编,是对历代有关行间活动的文献史料进行梳理,并从所有行间活动实例中选取典型案例,造就了中国历代用间活动的长篇资料,涉及经、史、子、集、稗官野史等,直接引用的文献有五十多种。在五间中的反间是其余四间的根本,反间集中反应了用间活动的诡秘性和欺诈性的谋略运作特征,使用了虚实相济、因利乘便等一系列策动手段。间例中,有我国几千年间的五间经典案例共计 53例,反间达22例,生间17例,死间7例,乡间4例、内间3例。书中选取反间的案例数量最多,可见反间在用间中的重要地位。
(一)间论
间论是该书的核心部分,朱逢甲对该部分做了重点阐述,在归纳总结历代用间基础上,经过系统整理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用间理论[5]204,间论大体包括五个部分,“用间之法,《孙子》所言之五间,最为精微详尽”[3]17。“用间有五: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6]。“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者”[3]17,即利用同乡关系启用间谍;“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3]18,即引诱敌方关键人物为间谍;“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者也”[3]18,即利用敌方间谍使其中计,或因内部发生矛盾而分化;“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者也”[3]18,即将假情报传给我方潜入敌营的间谍,再传给敌方间谍的特殊间谍,谓之谍中谍,诱骗敌方;“生间者,反报者也”[3]19,即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该书还对圣间、重间、论间、成间、谋间等进行了论述,认为间谍活动是一项正当的政治军事活动,就连古代圣贤者也在其中,商朝的伊尹、春秋的子贡就是典型,书中强调,无论用间的方式和手段如何,只要举止的目的合乎道义,对打击敌人,拯救国家危机有帮助,不对方式和手段的光明磊落与否锱铢必较,这与现代的用间观点大同小异。书中关于行间的对象和方式,吸收了《卫公兵法辑本》的理论:“夫战之取胜者,此岂求之於天地乎?在因人以成之。历观古人之用间,其妙非一,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7]。把行间、离间的对象重点放在敌方间谍或决策层,乃行之有效之上策。
(二)间例
11月15—16日,农业农村部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了全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出席并讲话。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很快,各地起义如日中天。北方白莲教起义军的响应与配合,使得早已腐朽入骨的八旗官兵屡战屡败。朱逢甲的《间书》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撰写的。他希望通过著书指导清军有效打击和镇压起义军,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间书·自序》云:“黔苗变起,土寇应之,寇多如毛,号称数万。城屡陷,官殉,馆则板矣,兵则框矣,练则不教之民矣,奈若何,当斯时而欲建一策,使饷不糜、兵不败、练不伤,安坐而摘逆首以戡平。有是策乎?曰:有,莫如用间”[3]6。明确指出了清军交战失败的三个重要原因:军饷耗费过度,官兵贪生怕死,乡勇不训而战。朱逢甲希望通过间谍手段和方法,找到可以有效打击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办法。在他看来,只要具备用“间”条件,使用得当的手段和方法,打入起义军上层,进而“擒贼先擒王”,就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4]。不难看出,朱逢甲编撰《间书》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
五间的 53个案例中,详尽展示了五间之中各例成功情状,论述了五间的具体操作过程和使用技巧。反间中,北宋军事家种世衡曾充分利用李元昊潜伏在宋军的间谍——浪埋等人,对离间对象亲信周密地策划用间策略,矛头直接指向离间对象本身,使李元昊元气大伤后放了王嵩,让他携书回报种世衡并愿意与宋朝议和。生间中,子贡去各国进行劝说,挑拨了齐、吴、越、晋这四个国家的关系,存留了鲁国的实力,使齐国内部混乱,吴国遭到灭国,而晋国的国力获得了加强,越国则取得了独霸一方的地位,使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死间中,唐朝初年,兵马强盛的东突厥南下攻唐,而李靖对突厥的策略是在唐太宗接受了求和,吩咐唐俭为使臣去宽慰后发出出其不意的袭击,李靖把唐俭作为死间来诈欺东突厥,使突厥内部相互猜疑,并产生严重混乱,进而取得重大胜利。乡间中,明朝孔镛利用同乡陈瑞、王会,为乡间除掉贵州清平卫二害,不必兴师动众,利用好同乡关系不动声色就使贼首就擒了。内间中,南北朝隋将贺若弼,把现成的大船藏起来而买了许多破船,用假象给陈国人造成侦察上的错误,从而顺利渡过长江大举伐陈。
绵羊、山羊、牛非胃肠道给药可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肌注林可霉素-大观霉素还可用于治疗绵羊的恶性腐蹄病,Venning(1990)等报道按1 ml/10 kg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每ml含有50 mg林可霉素和100 mg大观霉素)肌注给药治疗绵羊的恶性腐蹄病,其治愈率为92.5%,效果优于肌注青霉素-链霉素。
四、《间书》的地位与影响
(一)《间书》的地位
《间书》是中国第一本,也是世界第一本进行间谍研究历史文献,其独创性特点,使其在我国古代军事和谍报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间书》编写的初衷是为清王朝的统治者服务的,企图直接用于颠覆农民起义,挽救陷于四面楚歌之中的清朝政府,而开出的一剂于事无补的药方。《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卫公兵法辑本》等军事著作中,尽管也谈到用间,却大多并没有对其做更加系统的详述。而朱逢甲的《间书》在前人用间的基础上,对间谍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多方面论说和详解,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学术中所缺失的关键一环,并且在学术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此书对用间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阐明得比较详尽和完整,对间谍类别和用间的基本原则论述的更为严谨和缜密,与此同时,又深入说明了间谍的运用规则,详尽说明了间谍的任务和方法。在当今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间书》的影响
翻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关于《间书》的一些关键论断,被多数情报研究工作者所认可,朱逢甲用间的研究成果,也被相关问题的论述广泛接受。而在该书中所收集的大部分古代侦查情报和间谍活动的史实资料,更是被专门研究相关历史的学者所参考。作者由于受年代和阶层的局限性,其撰写的目的仅仅是希望指导和帮助清政府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为统治阶级服务。该书内容详尽收集、分类、编纂和借鉴了大批古代使用间谍战略的史料事例,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军情史提供了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借鉴作用。在夏君王少康派出臣子女艾灭浇,以及女艾的儿子季杼诱杀浇的弟弟豷的故事中,看似军事活动的成功案例,也能用于社会其他领域当中。研究和运用《间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擅长行使用间谍报,对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公司运营策略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关注和掌握对手政策和策略的变化,方便采取相对应的应对措施,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如今,在全球各个国家之间日益频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和合作当中,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间谍活动尤为猖獗,谍报战更为激烈。从国家到企业,从组织到团体,以及人与人之间,无不渗透着用间谋略和处事策略。《间书》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上,更是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其理论思想同样对现今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邓红.朱逢甲《间书》的编辑思想[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6): 107-111.
[2] 乔进礼.朱逢甲与《间书》[EB/OL].(2014-10-6)[2019-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58e2200102v20p.html.
[3] 朱逢甲.间书[M].黄肃秋,译.北京: 群众出版社,1979.
[4] 储道立.《间书》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1992(2):119-126.
[5] 周德钧.《间书》军事文献价值摭谈[J].文献,1999(1):202-207.
[6] 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23.
[7] 汪宗沂.卫公兵法辑本[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37.
[8] 邓红.略论朱逢甲《间书》的编辑思想[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3): 58-61.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7X (2019)04-0083-03
DOI: 10.15916/j.issn1674-327x.2019.04.023
收稿日期: 2019-03-25
作者简介: 杜丰羽(1994-),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生。
通信作者: 杨帆(1969-),男,贵州石阡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