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人民医院 湖南衡阳 421800
【摘 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肺表面活性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肺表面活性制剂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示显效53例,有效38例,无效5例,其有效率94.8%,而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肺表面活性制剂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制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
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新生儿中病发很容易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尤其是对于胎龄不足30周的早产儿群体中。在上世纪中叶开始,其主要采用持续的正压通气进行治疗,上世纪中叶开始临床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虽然其临床应用得到有效应用[1],但是其临床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在我院的应用年数也不高。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肺表面活性制剂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结合其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胸片等资料诊断为处于Ⅱ期及其以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结合相应的参数进行机械通气,持续通气一小时后其肺泡的动脉氧分压值不足0.22[2]。96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4例,其胎龄在20~36周,平均为32.5周,其出生体重在1285~2488g,平均为1832g,其出生时的Apgar评分在2~9分,平均为7.5分。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肺表面活性制剂进行治疗,药物为意大利凯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名称为固尔苏,其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0mg,并且在患儿进行给药前要将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干净,并且将药物完全溶解于溶剂中并做好预热工作,然后再结合无菌的注射器进行药液的吸取[3],然后对患儿进行不同体位的气管插管中将药物注入,并且没滴药物滴完后都要用球囊进行加压呼吸两分钟,其滴加频率为每分钟50次,尽可能让药液完全均匀分布在肺内,然后为尽可能降低损失,对患者不可进行拍背吸痰[4]。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合其肺部胸片以及血气指标和相关指标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的肺部纹理完全清晰,并且血气指标归于正常,呼吸安稳,同时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有效为其胸片显示有异常阴影,并且血气指标有部分好转,呼吸基本平稳[5];无效则为患儿没有达到以上判定标准,其治疗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所占比率之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1.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2.结果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示显效53例,有效38例,无效5例,其有效率94.8%,而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由于肺部不成熟,同时肺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导致其肺液的转运和清理出现障碍,很容易导致出现肺泡的萎缩,并且顺应性有所降低。其临床治疗主要结合外源性的肺表面活性制剂进行治疗,并且需要结合肺泡的磷脂蛋白复合物进行综合治疗,改善肺泡的表面张力,并且保护肺泡上皮细胞不受到影响,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严重程度[6]。在患儿的临床治疗中结合X胸片进行肺功能改善情况的综合评估,并且改善肺泡的表面张力,让萎缩塌陷的肺泡能够重新处于充盈的充气状况,并且尽可能减少肺内分流,改善肺通气血流的比率状况,让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得到改善。有研究显示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治疗中综合改善肺部的氧合功能非常重要,在改善肺通气的同时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并且缓解组织的缺氧状态,避免组织出现无氧酵解而产生的乳酸性酸中毒从而出现相应的血液中PH值上升。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肺泡上皮细胞产生的多功能物质,其主要为脂类和蛋白质,其表面活性物质主要包含B和C类,能够与磷脂相作用而起降低肺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磷脂酰甘油多是在妊娠后期生产,用于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另外肺表面活性制剂包含天然和活性物质和合成的表面活性物质两种,两种活性物质的效果对比研究中有显示天然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更有效促进患儿病症恢复,同时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长,并且降低患儿的死亡率[7]。
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示显效53例,有效38例,无效5例,其有效率94.8%,而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
参考文献:
[1]廖翎帆,龚华,易明,龙华,陈文,周利刚,钟晓云,罗茜.不同起始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多中心临床疗效比较[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04):411-415.
[2]沈新华.早期不同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2):47-50.[3]石云,杨娜,刘敬,许靖,郑天,韩涛,封志纯.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06):9-12.
[4]董一慧,袁显文,李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01):97-102.
[5]江建华,肖玲,米思露,吐尔干巴依.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5,05(16):14-17.
[6]刘志娟,陈咏鸽,张慧丽.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202-203.
[3]杨一民.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3):1134-1136.
论文作者:缪翔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4
标签:活性论文; 窘迫论文; 综合征论文; 新生儿论文; 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表面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