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是论文,大开发论文,领导人论文,关键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西部大开发,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是世界开发史上一个空前的壮举。完成这一宏伟大业,不仅需要千千万万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需要一大批胸怀壮志、有所作为的领导人才。领导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指挥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各项规划的设计,各种方案的选择,各类政策的制定,各方面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都离不开领导人才的运筹帷幄。所以,西部大开发,首先呼唤对领导人才的开发。
加大开发领导人才的力度,重视对领导人才的开发,这是由领导人才资源的属性决定的。领导人才资源具有自己的重要属性:一是多样性,二是再生性,三是可损性,四是可塑性,五是替代性。这些属性决定了对领导人才必须将开发与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在使用中开发,在开发中使用,才能确保人才资源的“再生”能力。这是我们保护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理论依据。对人才重使用轻开发,这是一种掠夺性、重复性、榨油式的使用,只能造成人才资源的损失和枯竭。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多职类、多领域的领导人才。西部现有领导干部队伍无论从素质还是发挥最佳效能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开发西部的需要。为了给西部开发准备充足的领导人才,必须加大领导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挖掘现有领导人员的潜能,加强第三梯队的建设,尽快实现其向领导人才的转化。
开发领导人才资源,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就领导主体来说,目前应就以下方面加大开发。
1、开发观念—加快领导观念的转变
领导观念是领导者行动的指南、思维和路标、成功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观念对了头,一步一层楼;观念不对头,越搞越别扭。观念老化,思想陈旧,再好的东西也无法接受,更谈不到创新。许多从东部考察归来的同志都有一个共识,认为西部和东部最大的差距是:观念落后。比如:围绕国有企业的改革,江浙人认为,只要符合“三个有利”,只要能发展,就试着干、学着干。温州、杭州等地按照集团公司多元化、二级公司实体化,中小企业民营化、合资企业优质化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不同的改革和调整,一步到位,实现了经营者持大股。温州金狮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就是由董事会从武汉聘用的,这在西部地区就不敢想,也难以办到。所以,西部大开发,首要的是开发落后的观念:一是害怕竞争、怕冒风险的观念;二是地区本位主义和小商品、小市场的观念;三是关门搞经济的观念。领导者首先要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新观念,树立以开放促开发、“你发财、我发展”的新观念,树立“三个代表”的新观念,树立不断学习的创新观念。只要领导的观念新了,群众的观念就有了转变的契机和榜样,西部大发展就有了良好的软环境氛围和前提。
2、开发形象—加深官德的“净化”
官德,是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是调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官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可概括为一个核心四个范畴,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努力做到公平、忠诚、廉明、慎勤。人民是为官的“天”,察民疾解民悬是为官的天职,重民意顺民心是为官的宗义,释民疑化民怨是为官的技艺。每个领导干部要在思想道德上牢固树立“官为民当,位为民正,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欲为民节的“官念”,并把其化为具体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在西部大开发中有力抵住“私心、贪心、色心、野心”的膨胀,做一个人民的公仆。
3、开发智力—加速领导能力的提高
在人才价值构成中,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器,真正做功的力是才,德则是控制力的方向的“指示器”。领导者要干成事,必须既有德又有才。领导人才的才主要体现为他的智慧能力,特别是集中表现为他所从事的领导职业所要求具备的领导能力,也就是他的“专业”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领导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四个不容忽视的趋势:一是政治的多极化,二是经济的全球化,三是科技的信息化,四是政府的小型化。领导者要应对这些变化,必须有很强的决策判断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了适应国内外变化的形势,领导工作和领导能力尤应在以下四方面有较大的转变和提高。
第一,领导职能要由“集中指令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也为人们提供了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形式。每个市场主体既是生产者、售卖者又是消费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人们在列宁说的“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相互服务中,彼此都得到了各自所需的物质利益要求。领导者只有熟练地运用商品经济规律,引导市场主体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才能使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职能得到更好地实现。
第二,领导决策由“拍脑袋型”(即经验化)向民主化、科学化转变,提高任用人才的能力。在小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领导人才的个体见识,往往起着决定事物命运的关键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正在向产业化、企业化、集中化、城市化发展,经济组织越来越复杂,任何“天才”领导都不可能通晓现代各种知识。为了弥补领导者个体见识的不足,关键是要选拔任用好人才,依靠智囊团决策,利用人才发财。美国的著名实业家、“钢铁之父”卡内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可以把我的所有工厂、市场和资金夺走,但只要保留我的机构和人才,几年之后我还是钢铁大王”。由于他长于使用人才,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首短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超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他的服务管理机构之中”。各级领导要想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就应该像卡内基那样具有识才、引才、用才、育才、夺才、爱才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任人唯亲等弊端,使人才真正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愿”。尤其要借鉴西方经验,鼓励科技人才既当发明家,又当企业家,促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从书斋中走出来,尽快在西部开发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领导方法由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向依靠法制引导转变,提高以法治国的能力。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领导思想和领导方式都发生根本变革。法治领导问题被紧迫地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领导界的崭新课题和热门话题。法治领导,顾名思义,就是“依法领导,领导依法”,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进行合法领导。它要求领导者切实负起责任。
一是政治责任,也叫宪法责任,它是指领导者由于行使权力不当而引起的政治后果,依照宪法应承担的责任;二是法律责任,也叫个人责任,它是指领导者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在西部大开发中,领导者要善于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的和人民愿意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逐步实现领导决策民主化、法制化,领导方式法律化、程序化,权力监督公开化、制度化。领导行为和管理活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能以人代法、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各级政府和领导机关的权力严格受法律限定,努力做到“为民执政、科学理据、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西部开发只有依法开发,以法而为,综合运用宣传发动、政策启动、典型带动、服务推动、法规制动等各种方法,才能使开发西部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第四,领导作风由“唯上”、“唯虚”向求实创新转变,提高脚踏实地干政绩的能力。政绩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可是,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唯上是命,急功近利,乱铺摊子,在工作中弄虚作假,浮夸吹牛,假政绩越来越多。有的依靠假政绩步步升迁,人民群众称它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一些部门的误导有关:一是狭镒的“职绩直接挂勾”,误导少数干部不顾经济规律和客观条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二是不切实际的达标,误导和引发了政绩浮夸;三是目前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系统和完善,给一些搞政绩浮夸的人提供了投机钻营的机会。假政绩实质上是一种腐败和犯罪。古代,谎报军情是要杀头的。而如今的某些领导之所以敢谎报政绩,就是因为他的这种行为没有“杀头”的危险,有的还可靠此升官,所谓“报喜得喜”。因此,在西部开发中,政绩上也要注意打假,要狠狠刹一刹那些言行不一、欺骗人民、讨好上级、虚而不实、虚报乱编的坏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率先垂范,改掉好大喜功的毛病,多宣扬务实求是的典型。尤其是在干部选用上,要走出“政绩等于德才标准,经济指标突出等于政绩突出,政绩大小等于能力强弱”的误区,建立严格的干部政绩考核程序和办法,包括查其数、听其言、察其果,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建立政绩档案卡等,并要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实行以法统计,决不能让那些“不出事迹出文章,不出产值出数字”的人得好处。
4、开发制度——加紧各项领导制度完善
清人唐甄在谈及治理国家时指出:“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也,非民也,官也。”毛泽东也曾对人说:“我建议你们再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足见,治国先治吏已成为古今论政者的至理良言。而要治吏,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领导制度,并用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教育等各种手段来保障这套制度能够得到严格遵守。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固然与本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更加重要的是制度方面有问题。西部开发中,要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对制度作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比如,反腐败制度,过去制定的不少,但相互制约多、漏洞多、随意性多的情况突出,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有利可得。要反腐倡廉就必须建立一整套使干部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需腐败、不愿腐败的制度。在廉政机制上,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制裁腐败行为,彻底清缴非法所得,不让违法犯纪者在经济上占到任何便宜。对已经挥霍掉的,要以其私人财产进行赔偿,私人财产不够赔偿的可按债务处理,从其今后工资中加以扣除。对腐败分子惩治要用重典,慎用缓刑。有的贪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几十万、几百万的损失,如果量刑过轻,甚至以缓刑了之,既不能使腐败分子罪有应得,又不能平民愤,更可能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一些现职人员看到此类犯罪惩处较轻,从而仿效、冒险,侥幸心理进一步强化,不惜以身试法。因此,在慎用缓刑上必须有严格规定,以使胆敢以身试法者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这样,可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腐败成本越大,对腐败威慑作用也就越大。西方国家对公务员中的腐败分子取消任职资格、养老金、退休保险金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用以延长支付腐败成本的时效。新加坡政府规定每个公务员必须把工资18%加上单位按工资另给的22%补助,共40%作为公积金储存起来,职务越高,工龄越长,公积金就越优厚。一旦发生贪污受贿行为,即予以全部没收,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务员贪污腐败的代价和成本,防止其心生妄念,险入泥潭。
总之,从严治吏,不在于严酷,而在于从学习、工作到生活、作风,从工作时间以内到八小时以外等各方面,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严密制度。以严密的制度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以严密的制度对领导者进行监控,以严密的制度形成“不敢贪”的巨大压力,从而使领导者因受到教育而不愿滥用权力,因制度健全而不能滥用权力,因监督有力而不易滥用权力,因纪律严明而不敢滥用权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开发领导人才资源,为西部大开发造就大批的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