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手传振动危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于中洋

职业性手传振动危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于中洋

于中洋

(即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620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155-01

手传振动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自1911 年意大利Loriga.G发现使用气动工具的工人出现白指现象以来,国内外对手传振动危害的调查、振动病的诊断、测试评价、减振措施的研究及应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作者对自21997年来近10 年国内外有关手臂振动防治研究的论文进行检索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将手传振动危害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1 手传振动病研究的新特点

(1)将一般性的有关手传振动病的流行病学、现场劳动卫生学的研究向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方向拓展[1]。早期内容主要包括手臂作业工种振动危害情况、振动工具振动参量的测量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后的研究报告当中,有部分篇幅涉及流行病学或劳动卫生学研究且有包括研究联合作用对机体的影响,同一作业工具不同种矿山作业对工人手传振动危害的比较等新内容。(2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手传振动对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心率变异性、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是以往研究尚未涉及或甚少涉及的内容[2]。这些内容可使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手传振动的危害并未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3)评价方法的建立及改进。振动负荷试验方法的建立、冷水复温实验的改进均使手传振动危害的检查更具有敏感、实用、简洁的特点并未疾病早期识别与评价提供依据。

2 手传振动疾病的研究进展

2.1 手传振动对躯体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砂轮磨光作业工人进行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位的测定以评价手传振动作业对中枢神经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实验当中N9-13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颈神经根在臂丛近髓段至颈髓段损伤且该损伤在尚未发生震动性白指的作业工人中即可发生。研究人员对振动作业工人进行振动负荷试验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显示振动负荷试验前后代表听神经、脑桥下段、上段或中脑下段电活动的BAEP 的I 波、III波及V波潜伏期在接振组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代表听神经至脑桥下部、脑桥下部至中脑下部神经传导时间的I-III、III-V 峰间潜伏期在接振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手臂振动可造成从外州神经到中枢神经整个听觉通路的损伤[3]。手传振动对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研究也有许多报告。对实验人员进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实验工人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均慢于或低于对照组且以白指组变化最明显。说明手臂振动作业使外周神经兴奋性降低,可能与周围神经发生脱髓鞘改变有关。同时对参与实验工人进行腕管综合征诊断,发现50名工人中19 名符合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腕部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有关。同时指出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者发病以男性多见,累及双手等特点,使区别手传振动所致的腕管综合征与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腕管综合征的主要鉴别点。

2.2 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应用心率变异性的技术和方法,以5 分钟平均R-R间期标准差均值和心率功率频谱图中低频峰段与高频峰段比值作为观察指标,结合振动负荷试验对手传振动作业工人及健康人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手传振动可导致作业工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减低且随接振时间延长或接振剂量增加而变化。振动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周围血管功能失调存在一致性。接振工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同时手指皮温相应下降,动脉血压水平增高,后二者提示周围血管呈异常收缩状态。临床上也有相应表现,如作业工人高血压、神经衰弱综合征、心悸等症状发生率增高。

2.3 手传振动对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人员都手传振动所导致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实验动物或作业工人,血浆中缩血管物质均具有升高趋势,而书上血管物质等呈降低趋势并随接振时间延长及接振强度增大而发生明显变化。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变化可导致外周血管收缩、痉挛、血管内小血栓形成,这些均符合手传振动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提示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紊乱单独或与其他因素共同参与振动性血管损伤的发生及发展。

2.4 手传振动对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砂轮磨光作业工人分别进行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结果表明,接振工人情感状况表现在在忧郁-沮丧、疲劳-惰性、困惑-迷茫等项目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力-好动得分则低于对照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指出,数字跟踪、记忆、行为指数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动作反应时等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提示振动作业工人存在不良情绪状态及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表明,工人各项目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手传振动作业对工人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工龄低于10年工人更加明显。情感状态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忧郁-沮丧、疲劳-惰性、有力- 好动等平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变化在工龄低于10年以内工人表现明显,工龄超过10年工人情感状况相对稳定。手传振动作业所致的情感状态机心理状态的改变可能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有关,同时可能是震动性神经病的早期表现。

2.5 手传振动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在对惊吓钻煤工人进行听力检查后发现,在振动和噪声强度均为超标的情况下,工人出现听力损失且以加重高频听损为主,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国内外有关手传振动疾病研究主要涉及对血管、神经功能的影响,剂量-反映关系及其早期干预措施的探索;手传振动危害的早期识别、早期评价方法的研究;工效学因素在手传振动病防治中的意义以及手传振动病卫生学标准的研制等。可见国内外研究方向大体一致但在工效学因素研究方面国内研究尚不完善。因此,应加强手传振动作业工效学的研究以期为手传振动病的预防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达颜.手臂振动与噪声联合作用对听力影响的调查[J].职业医学,1996,23(02):19-20.

[2] 许真,王菱芝,丁宏启,等.不同种类矿山局部振动危害的比较[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7,10(03):122-123.

[3] 曾晓立,聂继池,张春之,等.手振动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0,18(10):172-173.

论文作者:于中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4年第12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职业性手传振动危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于中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