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综合体更新实践论文_李敬翊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00070

摘要:城市更新不是城市的重建,而是在体现公众利益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通过整体式的城市更新展现城市的发展活力,在政府主导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上海市闸北广场合并重建坚持以人为本,对已建成区域空间的尊重,建筑的更新改造须体现和遵循土地高效利用、功能高度集成、环境美好、人文融合的设计原则,通过项目的实施,让人们有更多获得感的“城市双修”。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综合体;布局;平面;立面

1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综合体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些年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很多城市面临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及瓶颈。诸如交通拥堵的加剧,各地限行限号不断推出,上班族通勤时间越来越长,成本愈来愈高。同时很多大中城市的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土地的可供应量逐年递减,甚至一些区域多年未有新地块出让,造成了土地价格的新高,“地王”的称号不断易主。再有,大城市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加剧了对居住、工作、娱乐的空间需求,使得城市负荷压力增大。现下上海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老旧城区已无法满足现代居住生产的需求,难以与现代城市规划相契合。2015年4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指出当前上海中心城区的功能与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文中笔者通过两个案例从城市更新的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城市更新下的城市综合体发展趋势。

1.1从宏观角度看城市更新

澳大利亚墨尔本Docklands墨尔本的“蓝色公园”为例。

交通先行,启动相关居住配套,引进居住人群,为新开发区域聚集人气。打造成包括住宅,商业,零售和休闲活动中心的世界一流的综合性项目。

水滨城、市中心电影厂、中央码头、雅拉边际、新码头、数码港、墨尔本体育场、巴曼斯山、维多利亚港九个主要的开发组团项目。

功能分区明确,土地受让方较少,有助于掌握开发节奏、控制开发品质,还有利于缓解财务压力。墨尔本Docklands充分利用了不同地块的资源优势发展与其相适应的物业品种;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开放活力的公共空间和富有科技感的建筑群落,为当地居民、工作者、投资商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配套齐备、享誉全球的人居和工作环境。

1.2从微观角度看城市更新

从微观角度看城市更新,也就是从城市综合体的角度。城市综合体可同时满足多类空间的需求;业态间互相支持的协同效应。但城市综合体发展面临着挑战,比如综合体核心业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传统业态进入饱和周期,未来需求有限;供应过大导致空置率上升,开发风险加大。商业综合体发展的趋势,物业类型多元化,不限于传统行业、新颖业态引入。

日本大阪Grand Front是一个多业态综合体,其将传统办公、联合办公、科技展览、博物馆、展示性商业、体验型商业、产业研究+商业等有机融合。

大阪GRAND FRONT商业部分,强调展示体验式商业,将产、学、研、展、商有机结合,通过引入不同品牌的主题形象店、跨界、产研展商结合体验店、创客、创业咖啡厅等,使商业不仅是消费空间,更是前沿思想、技术、产品的体验发布会。

共享办公整合化,众创和共享办公、灵活多变办公空、创意舒适配、商务社区平台。

商业业态娱乐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电商的极大地冲击,大量的购物中心除了大幅增加餐饮、服务、亲子教育、影院等体验式商业业态来应对;商业综合体还进一步增加有特色的娱乐休闲业态,来吸引家庭的客群。

内部空间艺术化,一些新兴的综合体开始尝试在内部空间融入文化艺术的特色,来吸引消费者。未来城市商业综合体究竟是什么样子,期待与你一起探索~

2上海市闸北广场合并重建城市更新项目分析

2.1项目概况

闸北区(现静安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北部,南临吴淞江苏州河与黄浦区、东连虹口区,西靠普陀区,北接宝山区。铁路上海站置于境内,是上海市通往全国的极重要的陆上大门。2015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静安区与闸北区撤二建一,合并为“新静安区”。为发展注入了新空间和新活力。本项目地处区域中心苏河湾板块内,属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方案对已建成区域空间非常尊重,建筑的更新改造须体现和遵循土地高效利用、功能高度集成、环境美好、人文融合的设计原则。本项目单体为一栋建筑,由一栋建筑高度为179.60米、36层的超高层主楼和建筑高度为23.60米的3层裙房组成。本工程为一类超高层建筑。

图2项目平面图

2.2设计理念

1)高容积率下的设计对策

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建筑布局根据用地的不规则形状来布置主楼及裙房的位置。按规划要求退界,空间分布局合理。主楼的建筑高度和裙楼的建筑高度合理布局,在满足容积率的要求,力争提高项目的环境品质。

2)城市空间格局的融入

在城市次要道路上设置主要出入口,保持城市空间的渗透性。用地共开设2个出入口和一个单向出口,增加交通的便捷性,有利于本项目的空间形态融入大的城市空间格局。

整体布局

2.3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在基地的西北角设置主楼(超高层主楼)和主楼的北面设置办公楼的入口广场。多层裙房在南侧的天目路由西向东展开;布置沿街商业。结合沿街商业的东、西两侧出入口广场设置了绿地和景观铺地形成广场,并作为公共开放空间。

规划布局最大限度地考虑建筑型体在基地中布局的合理性和周边建筑的关系。在满足必要的退界和对周边日照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景观视野及绿化空间。建筑的各功能拥有自己的室外空间和绿化景观,各空间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了景观共享的总体格局。

2.4交通系统

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规划设计在基地的北侧华康路设置机动车双向出入口,在基地的东侧大统路设置机动车双向出入口。基地的南面及东面沿街设置了人行出入口。

两个出入口相连接,形成基地的主要车行道,并围绕整个建筑设置车行环路。在主楼的北侧和东侧设置了消防登高场地。

在基地内部,设计充分考虑了交通的通达性与便利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车分流的设想,在基地的北面设计了地下车库入口和出口,使进入基地的内部车辆在入口处就可以进行分流,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减小了车行交通的影响。此外,由于场地较小,设计将地面的机动车停车位设置为机械停车,设置了一辆大客车停车位及二个出租车停车位。力求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环境。

非机动车的停车将有效的利用地下室的夹层空间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库,部分非机动车停放在地面。解决了自行车停车难的问题,同时很好的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

基地的步行系统主要依托沿街的景观绿带,结合沿街商业裙房的室外空间形成商业人流的开放空间。办公主要由北面的办公楼的入口广场进入。明确人流步行的交通体系。

2.5消防系统

通过基地的各出入口的道路,结合城市道路形成主要的消防环路;设置消防车道和消防登高场地,满足总体的消防设计要求。

2.6景观绿化体系

基地内形成三级绿化体系:开放空间的景观绿化、办公入口的景观绿化及建筑周边绿化和屋顶绿化。

本着景观视野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设计。建筑整体布局靠西侧,有效提高了东侧的绿地的使用面积,并结合入口雕塑广场、建筑指示标志等,形成丰富、趣味、多变的绿化景观空间。绿地空间打造细致、宜人的空间尺度和环境。在满足使用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处理,形成系列语言,设计时注意各专项间的功能,造型等方面的协调,景观与生态理念结合,效果自然、柔和,亲切。同时在原有平整的场地上增加竖向变化,使得空间更加丰富。

2.7平面设计

功能合理性——满足办公及商业功能的相关规范及使用的合理性要求。

功能灵活性——满足现在使用者的需求,考虑未来建筑改造的可能。

平面设计以人性化使用为出发点,合理布局,动静分区明确,既保证建筑的经济性,又重视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办公塔楼考虑设置一定规模的入口大堂,挑高三层空间,增加建筑的空间高度,增强大堂的可是鉴别感。提高卫生间的实用性。合理布置办公空间,符合五A级办公的需求。

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商业空间的人流动线,商业业态的合理分布。最大限度的满足商业的使用和经营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

无论办公空间和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结构紧密配合,尽可能辅助空间集中,功能空间考虑未来灵活分隔的可能。结构墙体和设备管道适当考虑预留,符合超高层技术上的要求。管道走线也尽可能精简,减少对各功能空间的影响。

建筑用途:1层 ~3层用途为商业;5 ~ 6层、8层用途为公益性办公;4、6层 ~36层用途为办公;其中7层、17层及27层为设备兼避难层。

2.8立面设计

本项目为超高层建筑,采用现代的简约设计风格。在立面处理上结合规整的长方形平面的特点,注重比例与尺度的协调与统一,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形体与比例特征。形成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的结合。外墙采用玻璃幕墙,体现现代建筑风格,彰显本项目的标志性。

通过细部装饰体现高品质的立面特征,用简约的符号赋予建筑完美的标志性。建筑形体的规整,玻璃幕墙细部处理的变化,形成了变幻建筑体本身的光影变化,体现现代时尚风范。

办公入口和商业裙房入口的立面设计,采用玻璃雨篷,显示出低调的品质与奢华,赋予项目的高端、高雅的气质。办公主入口运用大雨篷、大门斗和旋转门。突出办公入口的高大和高品质。商业主入口采用大门斗及长雨篷,立面则充分运用建筑的细节来体现高品质感的商业氛围,烘托出高端物业场所的精神。

3结束语

随着近百年的发展,上海中心城区地块愈发稀缺,传统意义上的综合体开发将逐渐减少;此消彼长,新型复合概念的综合体开发被一众开发商所青睐。通过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分析总结以下启示:

1)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综合体的打造,首先是政府主导下,推进产业升级。先期确立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多个新兴产业,明确发展战略,划分出策略性组团,并提供先进的基础配套,吸引核心企业进驻。

2)城市综合体需要实现其功能复合的多重价值利用滨水区域、开放空间、建筑风景,打造商务、商业、休闲、居住、文化、教育多个混合用途组团、实现区域的多功能一体化发展。

3)文化的延续,对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延续城市机理,创造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价值,改造建筑过程中,突出地区传统及地区景观特色,保持地区传统文化记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修订版

[2]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沪府办〔2011〕51号令

[3]《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4]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5

论文作者:李敬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综合体更新实践论文_李敬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