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留白”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留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七~九年级)教材在编写中,安排了很多“空白”,笔者称之为“留白”。这些“留白”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道德践行的重要契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留白”的研究,使教材真正成为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
那么,思品课教材中的“留白”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应该怎样教学?这是本文试图研究的两个问题。
一、从呈现形态上划分的“留白”类型与教学
思品课教材中“留白”的呈现形态,有的是直接呈现的,如《珍惜新起点》(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1课,以下所引教材版本相同)第4页“我遇到的新鲜事”页面有五项为空白。有的是间接呈现的,又称隐藏式“留白”,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第28页,教材的主体材料呈现的是一首尚未写完的诗,当诗写到“虽然生活在现在,人可以放眼美好的未来”一句后便用省略号隐藏了后文,目的是让学生在为诗续写的过程中,思考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从而使学生在想象的心理活动中受到教育。所以,从“留白”的呈现形态上看,有直接呈现类和间接呈现类两种。
1.直接呈现类有三种表现形式:白板式、表格式、填空式
白板式直接呈现类“留白”。在教材中通常是用页面的一部分空白来直接呈现的,所以这类“留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也最不被忽视。
表格式直接呈现类“留白”。在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表格填写来呈现的,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8~9页,设计有一个表格,让学生在表格里把在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通常由谁来完成填写出来。表格纵向列举了家庭收入、建(买)房、购买家电、洗衣做饭等事情,横向列举了家庭的一般成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实事求是地完成表格填写。目的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家庭的主要成员特别是父母、爷爷奶奶等时时刻刻都在为家庭、为自己奉献无私无悔的爱,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情感。
填空式直接呈现类“留白”。在教材中也有明显的标志,有的用横线表示,有的用括号表示。这类“留白”常常是要求学生在横线上、括号里填写适当的文字,或者是涂上适当的符号等。
教学这类“留白”,一定要弄清编者“留白”的意图,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实践证明,方法适当与否是完成这类“留白”教学的关键。
2.间接呈现类也有三种表现形式:直接在主体材料中隐藏、通过人物对话隐藏、通过图片资料隐藏
直接在主体材料中隐藏的“留白”。这类“留白”往往是在教材的主体材料中呈现的,给人的感觉是教材的主体材料没有呈现完整,实际上却有意味深长、令人深思的效果。如已述的《珍爱生命》一课,教材的主体材料呈现的是一首尚未写完的诗,要求学生顺着思路续写下去,便是这类“留白”的典型案例。教材这样安排比直接呈现事件结果效果好得多。
通过卡通人物对话隐藏的“留白”。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共鸣,是教与学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卡通人物对话隐藏的“留白”,在教材中也是很普遍的,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第二课《我能行》一文,教科书第19页呈现了四个卡通人物,其中三名卡通人物把自己能行的事表达了出来,一名空着留给学生思考填写。教材中的这类“留白”为对话提供了平台,拉近了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通过资料卡片隐藏的“留白”。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向学生讲授中华道德文化之经典,是思品课教材的职责所在。所以,教材在很多地方将有关知识通过“小资料”“小卡片”或图片等形式呈现,如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一文,教材在第32页用一段文字和一幅图片展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然后留有三处隐性空白,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收集、补充资料,多角度地印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接着,教材在第33页又用两张卡片分别呈现了我国在高科技人才和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与国际上的初步比较的资料,目的是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我国在发展中的问题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这类“留白”,课堂上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由于这类“留白”具有一定的隐藏性,所以往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教学这类“留白”,要紧的是不能对这些隐藏性“留白”视而不见。教师要看准、抓住,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些“留白”的学习任务。
二、从教育功能上划分的“留白”类型与教学
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留白”,从其教育的功能上看,有评判类、探究类、拓展类等几种类型。
1.评判类“留白”
就是指那些对道德价值和是非美丑等具有评价和判断功能的“留白”。如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第9页,教材图文并茂分别呈现了五个道德事例,要求学生制作一幅表格,按照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分类,把上述事例可能导致的后果填写出来,并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评析。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评析他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教育。再如同册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第138页,教科书用了大半页面的“留白”,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和评价自己在面对升学和就业选择时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表面看来,学生好像是在完成教材中的作业,实际上学生是在从兴趣、能力、性格、学业水平、社会的要求等方面全面地评价自己,在完成“我的自画像”中自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
评判类“留白”在教材中的呈现形态有三种:自评式、他评式、综合评价式。教学这类“留白”时,既要弄清其功能意义,又要弄清呈现形态,这样,教学才具有针对性。思品课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本课程要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学生自己、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
2.探究类“留白”
主要指那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创能力的“留白”。“乐于探究”“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特别是对那些知识性、理解性、合作性较强的内容,编者有意识安排了一些探究类“留白”,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第20页,教科书以图片的形式分别呈现了埃及金字塔、恐龙、外星人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先探究埃及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有没有外星人和外星人会在哪个星球上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再提出至少一个现在还不明白的问题。教材这样安排不仅仅在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探究类“留白”,关键是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带到课堂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在群策群力中,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并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心灵沟通、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拓展类“留白”
拓展类“留白”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从逻辑思维的方向看有三种:一是顺向式拓展;二是逆向式拓展;三是发散式拓展。从拓展的时空上看,也有三种:一是从当下即时拓展到以后、明天,或更长的时间;二是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三是由学校拓展到家庭、社区。类似这样的拓展类“留白”教材中多处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第30~31页,教材两处安排了拓展类留白,一处是给出了父母、朋友、同学,要求学生按照“父母很辛苦,我为他们做好晚饭”的语句范式,拓展到身边其他所有人员;一处是要求学生按照“如果没有农民种田,我们的生活会______”语句范式接着编写下去。学生在进行这些拓展性练习时,自然受到了感谢亲人、热爱人民的教育。又如同册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6课《做情绪的主人》第61页,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代表喜、怒、哀、惧四类情绪,做情绪词语接龙的游戏。教材分别给出了三个词语,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拓展类似的词语,要越多越好。这类“留白”打破了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通过一处处恰当的空白给学生留有余地,让他们愉悦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认识。它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内容从教材拓展到了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拓展类“留白”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行动、去观察、去体验,真正实现思品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是要靠人的身体力行来实现的,唯有身体力行,才能达到知行统一。为此,我们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学生的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体验真切的人生情感。
以上对“留白”类型的划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有的着眼于“留白”的呈现形态;有的着眼于“留白”的操作方式;有的着眼于“留白”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教学和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