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路径论文,模式论文,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6)02-0125-0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模式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常见的现象。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性,构成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标准形式或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条件的改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演进。我国县域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均质、统一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许多个性化特点,目前这些模式又在进一步演化当中,开始出现趋同现象。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动态演变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是一定时期内某县通过优先发展某个方面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路子,是县域生产力和县域自然、经济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式与资源组合方式的生动表现。
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般表达
构成模式的基本因素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县域靠不同因素主导而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函数关系来表示。假设县域经济发展(D)是区位(p)、自然资源(r)、人力资源(h)、资本(c)、技术(t)、市场(m)、企业(e)、产业(i)、体制(s)等影响因素的函数。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资源是计划配置的,县域经济几乎呈均质发展,少有特色和创新,这种情况下的D=f(p,r,h,c,t,m,e,i,s……)。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的创新空间大大增加,涌现出多种个性化十足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全国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下10种之多,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济源模式、晋城模式、海安模式、义乌模式、耿车模式等)。我们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成分也可能没有),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如下类型:区位导向型、自然资源导向型、人力资源导向型、资本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企业导向型、产业导向型、体制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九种。这些模式可以通过在相应变量前加一个大写字母代表主导因素来表示成相应的函数,即,区位导向型D=f(Pp,r,h,c,t,m,e,i,s……),这类县域多为中心城市的郊县,如北京和上海附近的县通常是区位导向型,上海的崇明县是区位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自然资源导向型D=f(p,Rr,h,c,t,m,e,i,s……),这类县域的特点是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龙头的晋城模式可谓典型代表,此外河北的灵寿县、广西的南丹县等也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人力资源导向型D=f(p,r,Hh,c,t,m,e,i,s……),自然资源较为短缺的温州所属县域较为突出;资本导向型D=f(p,r,h,Cc,t,m,e,i,s……),按照资本的来源又细分为内资导向型和外资导向型两种,号称华夏A股第一县的江阴市无疑是内资导向型县域经济的杰出代表,昆山堪称是外资导向型县域经济的典范;市场导向型D=f(p,r,h,c,t,Mm,e,i,s……),其典型代表有浙江的义乌、河北的辛集、山东的寿光和即墨等;企业导向型D=f(p,r,h,c,t,m,Ee,i,s……),苏南、温州和珠江的县域都含有企业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特征;产业导向型D=f(p,r,h,c,t,m,e,Ii,s……),又细分为工业导向型和农业导向型两种模式,工业导向型县域经济的典型代表包括河南的济源、吉林的洮南、山东的高唐,农业导向型县域经济的典型代表包括吉林的农安、江西的遂川、江苏的射阳等;体制导向型D=f(p,r,h,c,t,m,e,i,Ss……),当前备受世人关注的温州县域堪称体制导向型县域经济的典型代表;技术导向型D=f(p,r,h,c,Tt,m,e,i,s……),由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层次,距离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技术生产部门较远,因此,单纯的技术导向型模式目前在我国县域经济中还未见典型案例。
2.典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描述
以上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分类总结是从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入手的,由于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不一定是独立的一种,各种因素更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因此,这种划分会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这种交叉并不会影响整个分析的有效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同时被理论界提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都是多种因素主导型。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分别是三种模式的核心特征,因而可以分别列入企业导向型、体制导向型和资本导向型。但是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成功都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也可以归入区位导向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凭借的是大量的企业载体,也具有企业导向型的特征。相应地这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表达为:苏南模式D=f(Pp,r,h,Cc,t,m,Ee,i,Ss……),其突出特征是区位、内资、企业、体制导向;温州模式D=f(p,r,Hh,Cc,t,Mm,Ee,i,Ss……),其突出特征是人力资源、市场、内资、企业、体制导向,外出经商倾向明显;珠江模式D=f(Pp,r,h,Cc,t,m,Ee,i,Ss……),其突出特征是区位、外资、企业、体制导向。这三种模式具有一部分相同的主导因素,即企业、体制、资本因素①,除此之外,也各具不同的主导因素。如温州模式更突出地表现在人力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上,而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形成则离不开区位优势基础,前者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后者境外资本的进入都源于良好的区位。
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暗含了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依托于现有模式的发展基础,现有模式所形成的要素组合方式也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大模式开始嬗变。苏南模式经过“二次改制”进化为“新苏南模式”,而“新苏南模式”已经被细分为昆山模式、江阴模式、常熟模式、张家港模式等②。准确地说,江阴是资本经营,常熟是市场带动,昆山是外资主唱,张家港是规模经济,吴江、太仓是私营经济为主,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细节上。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用同一个函数来表达细化后的“新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D=f(Pp,r,h,Cc,t,Mm,Ee,Ii,s……),其突出特征是区位、资本(包括内资和外资,由偏重外资向内外资共同发展转变)、市场、企业和产业导向,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市场化取向增强、民营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温州模式也并非盖着被子睡大觉,它也还在积极演进之中。新温州模式有人称为“温州人模式”,可以表示为D=f(p,r,h,Cc,t,Mm,Ee,Ii,s……),其突出特征是资本(包括内资和外资,由偏重内资到内外资兼修)、市场、企业和产业导向,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开始重视借助外资提升当地经济结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新珠江模式D=f(Pp,r,h,Cc,t,Mm,Ee,Ii,s……),其突出特征是区位、外资(包括内资和外资)、市场、企业和产业导向,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民营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三大模式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一是主导因素及其发挥的作用发生了部分变更。其中技术因素仍未担当起主导因素的作用,体制因素导向作用趋于淡化,市场、企业和产业导向作用趋于强化。二是这些模式正向更多主导因素的方向演进。目前除技术因素不足、区位和资源较难改变外,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已形成多要素主导态势,并向全要素主导阶段过渡,基于不同发展起点所形成的三大模式间的区别趋于淡化。苏南模式以及珠江模式的演进,实际上是要让苏南和珠江的市场内生发展力量发挥作用,经济走向似乎应与“温州模式”趋同,也就是苏南的经济发展路径向着温州模式的轨道发展;而温州模式在演进过程中,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将资本的范围拓展到了外资,这也可以看作是积极向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靠拢的表现。显然各种模式的区别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主导因素的细分项上。
二、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涵义、类型及特点
“创新导向型”概念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根据国家不同阶段的竞争优势差异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导向阶段(factor-driven)、投资导向阶段(investment-driven)、创新导向阶段(innovation-driven)和富裕导向阶段(wealth-driven)”。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从词义上源于波特的“创新导向阶段”,并借鉴了波特关于使国家经济进步的五个重要条件来分析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实施路径。但是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与波特的“创新导向阶段”有显著区别。波特用“创新导向”描述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先后相继性,而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用“创新导向”标示该发展模式对创新的高度依赖。由于创新的起点不同,创新导向型区县经济也可以形成多种类型,但是相互间并不存在沿革、继承关系。波特理论中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是经济发展其他条件的产物,而且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而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中的创新能力是主动培养出来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但绝不是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自然产物,而且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还包括制度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创新能力等。因而创新导向型区县经济是凭借本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化,通过改变观念、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建立创新机制和形成创新行为来集聚创新要素和提升创新能力,以优先加快某一方面创新发展为先导带动县域全要素创新的发展,并从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和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中获得推动区县经济全面发展动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般逻辑表达关系,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函数表达式可以表示为:D=Af(p,r,Hh,Cc,Tt,Mm,Ee,Ii,s……)或D=f(p,r,Hh,Cc,Tt,Mm,Ee,Ii,s……)[a],其中,A为创新乘数(A>1),a为创新指数(a>1),下同。由于创新的起点不同,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也可以形成多种类型,但是相互间并不存在沿革、继承关系。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之相对应也就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创新导向型、资本创新导向型、技术创新导向型、市场创新导向型、企业创新导向型和产业创新导向型六种类型,这些模式可以通过在相应变量前再加一个大写字母代表主导因素来表示成相应的函数,其函数表达式分别可以表示为:人力资源创新导向型D=Af(p,r,HHh,Cc,Tt,Mm,Ee,Ii,s……),或D=f(p,r,HHh,Cc,TTt,Mm,Ee,Ii,s……)[a];资本创新导向型D=Af(p,r,Hh,CCc,Tt,Mm,Ee,Ii,s……),或D=f(p,r,Hh,CCc,Tt,Mm,Ee,Ii,s……)[a];技术创新导向型D=Af(p,r,Hh,Cc,TTt,Mm,Ee,Ii,s……),或D=f(p,r,Hh,Cc,TTt,Mm,Ee,Ii,s……)[a];市场创新导向型D=Af(p,r,Hh,Cc,Tt,MMm,Ee,Ii,s……),或D=f(p,r,Hh,Cc,Tt,MMm,Ee,Ii,s……)[a];企业创新导向型D=Af(p,r,Hh,Cc,Tt,Mm,EEe,Ii,s……),或D=f(p,r,Hh,Cc,Tt,Mm,EEe,Ii,s……)[a];产业创新导向型D=Af(p,r,Hh,Cc,Tt,Mm,Ee,IIi,s……),或D=f(p,r,Hh,Cc,Tt,Mm,Ee,IIi,s……)[a]。不同模式的函数表达式也表明,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是由某一因素创新来带动县域全要素创新,对县域经济产生乘数或指数增长效应。
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现有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更加突出创新的主导地位。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理念和制度的全面创新,将彻底改变创新在生产函数中的附属地位,使创新成为独立的影响因子,以倍数或指数形式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函数中,给县域经济带来倍增效应。在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创新并没有取代其他经济发展要素,而是通过对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创新的带动,形成乘数效应完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第二,所有的经济发展主体都成为创新主体。县域经济的创新和发展主体范围从企业、政府等拓展到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指与县域之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政府及其公共组织机构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一切参与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体。各经济发展主体在不同层面上发挥着不同作用,其职能划分更加明确,借助区域创新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济发展主体之间日益协调的关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以创新成果的现实运用为基本职能;大学及科研机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制造者,以构筑创新的知识基础和生产创新成果为基本职能;政府是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和重要推动者,其基本职能包括构造和维持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以及妥善处理创新衍生的后果;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加速器,其基本职能包括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各类专业服务、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实现创新成果在需求者与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顺畅快速流动。第三,对要素禀赋要求不高,普遍适应性较强。现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要素禀赋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往往只有相应因素的优势比较突出时相应的发展模式才能适用,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县域要走区位导向型道路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县域要发展资源导向型县域经济更是天方夜谭。相反,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对无法改变的禀赋性因素要求不高,对区位、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依赖性相对较低,发展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所要求的各种因素大都可以开发、培养和引进。在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下,县域经济自身的禀赋条件只会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几乎不存在某个县域经济因客观条件制约不适合发展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的情况。因此,现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相应因素优势,而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对一般经济因素依赖较小而对创新高度依赖,具有普遍性。经济发展对创新的依赖超过一切资源和经济要素,使经济发展从模式上走出了禀赋条件和历史积淀因素的依赖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道路。
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原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吸收与扬弃。现有的区位导向型、自然资源导向型、人力资源导向型、资本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企业导向型、体制导向型、产业导向型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创新导向型模式的基础,某些创新要素导向型县域经济已经进入创新导向型模式的初级阶段,如人力资源、资本、市场、企业、产业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已经蕴含了相应要素的创新成分。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从现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营养并以此为基础,它们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在作用机制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现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熟与发展不仅可以从经验、物质要素、载体、软硬环境等方面为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而且依靠现有模式发展壮大起来的县域经济还可以成为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的早期实践者。现有的比较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的火花,只不过在这些发展模式中,创新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和成为自觉行为,并且创新的范围只涉及某个或某几个要素而远非全要素创新。苏南、温州、珠江模式中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在诸多要素上实现了创新,但在技术、产业创新方面还有不足,政府应着力推动。这些县域一旦在技术、产业创新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将会给县域经济带来倍增效应。新苏南模式、新温州模式和新珠江模式中的主导因素已经包含了除技术外的几乎所有创新型因素,在人力资源、资本、市场、企业和产业等因素上蕴含了显著的创新成分,已经达到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的中期水平,只不过这一结果不全是主动创新所得,多数是自发行为带来的。技术创新不足成为制约这些县域下一步发展的瓶颈,换句话说,一旦突破技术的制约而在技术创新上取得明显进展后,县域经济将会借助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成果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其他县域,无论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选择适当的因素主动创新。“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两种模式最终将走向融合,因为单一的政府企业家创新和单一的市场企业家创新都会遭遇边际效率递减的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两只手都要发挥好作用,两手都要硬。
三、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的倍增效应是通过全要素创新实现的。引导县域经济从现有模式向创新导向型模式演化,就是从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向高效率的增长模式演化的过程。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依托县域相对优势要素作为支点,通过相对优势因素创新带动全要素创新,实现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发展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必须致力于构建三个基本要件:支点、杠杆和动力。发展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一般要把相对优势因素作为创新支点,以产业集群作为创新杠杆,通过政府、市场、科研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合来撬动县域经济全面创新。
1.积累创新性优势因素,培育创新支点
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源基础,缺乏相关资源支撑的创新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创新需要的社会物质资源,并非纯然是一种具有自然物质性的要素的集合,而是一种包含了生产要素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市场需求和信息资源在内的广义性社会物质资源系统。模式所覆盖的经济系统也不是一个单因素的独立体,而是一个多因素的整合体,经济模式的形成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并不是绝对均衡地发挥着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决定模式类型和推动模式演进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因此,创新的落脚点在于本县的创新性相对优势因素上。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市场、企业、产业等因素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它们最有条件充当创新支点,优势因素创新所释放的能量通过一定形式转化为对全要素创新的推动力。创新性优势因素可以从县域内部挖掘,也可以从县域外部集聚;可以内生,如温州的民间优势要素,也可以外引,如昆山外资因素的引入。
偏重于从内部挖掘创新性优势因素的县域,创新性优势要素主要来自县域内部。创新活动以县域资源条件为决策约束,并且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也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县域既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本、技术、人力等创新性因素,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集约化地利用既有的创新资源。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非开放式资源获取方式。这种方式立足现实,以我为主,主要利用自有能力创新,创新活动的自主性较高。创新引致的良好效应的独享程度和作用周期都比较高,整个经济体的自组织能力也比较强,经济发展抵抗外部联动风险的能力比较强。由于不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在内部资源供给既定的条件下会提高创新的成本,降低创新活动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易受到既有资源和经验的影响和限制,容易出现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等现象,从而放大创新活动的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加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纯粹的内源获取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其进一步调整方向是,协调好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在立足于自身优势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内外兼修。
偏重于从外部集聚创新性优势因素的县域,创新主要依赖外部资源。创新活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是创新性因素的聚集效果,这些创新性资源在功能性分配补偿机制的激励下流向县域经济,创新成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显示出较明显的外溢效应。这种方式要求,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为县域创新活动提供较高的预期回报,对外部创新性资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县域市场机制和创新环境比较成熟,外部创新性资源流入的成本较低,并且能够迅速形成良好的利益展示机制以便进一步吸引和留住外部创新性资源。外源集聚式是一种兼收并蓄的全开放式的模式,创新性资源供给比较充足,创新的成本相对较低,得益于多方支持创新的成功率也比较高。而且创新性资源来源的多元化本身就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自然的风险分担机制,县域经济发展可以从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活动中获得多种动力源泉。但这种集聚方式过于依赖外部资源,创新活动的自主性较差,创新活动易受外部资源供给状况的影响,县域经济的波动性较大。外源集聚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外部资源的支持。
从现实情况来看,纯正的内部挖掘与外部集聚获取资源的方式均遭到摒弃。温州以内源起家,如今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选择了由内向外的经济发展战略;苏州也由倚重外部资源向内外资源共同开发和利用转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既非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也非完善的市场经济,创新性资源的流动和流向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因此,在发展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的起步阶段,可偏重于内向或外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内部挖掘和外部集聚性相结合是获取创新性资源的有效方式。作为宏观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往往表现为“县域领导者的发展战略经济”,这种态势是各县抢抓机遇,发挥能人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率先发展和后来居上的最佳时机。
2.扶持产业集群,形成创新杠杆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创新不是随机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一个县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形成优势,而是倾向于向优势产业集中。这就要求在谋划发展创新导向型经济时,必须加强优势产业的集聚,在有限的目标范围内集聚各种资源,增强要素创新的强度和频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一是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个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选择优势要素或产品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创新。通常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对当地比较优势的依赖很大,在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这类经济主体只能是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或经济资源优势争取发展。它们或者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起步,诸如农业特产或地下资源特产,逐渐把这种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或者是依靠当地特殊的经济优势,诸如丰富的人力资源、便捷的交通运输、传统的加工工业等,形成聚集经济优势。一旦自然资源优势、经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时候,这些地区的经济就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和能力,当地资源的特点与限制也就弱化了。
二是引入创新资源发展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部,创新主体已经由单一经济体转变为包括企业、政府、社会机构等的联合经济体,赋予企业、政府及其公共组织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一切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以县域经济创新主体使命,通过制度、政策以及产业联系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实现以某个经济体为主的创新向所有经济体的联合创新转变,在联合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导地位。由于产业集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周边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的质量将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优化升级而得到提高。通过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全要素创新。
在具有集体学习环境的产业集群体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在交互作用中积极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即区域内的各个行为主体通过网络的连接,进行协同创新,进而使各种网络联系成为创新的源泉。各创新行为主体不断地利用集体学习的力量进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县域的创新氛围和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在模式覆盖的空间中,不是纯经济空间,而是包括文化、政治、历史、制度在内的以经济为中心向其边缘带扩展的多维空间;由此决定了对不同模式的区别很难从单一因素中去认识。发展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不仅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必须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增强创新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良好的县域创新环境应该是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织紧密协作的互动过程。创新活力来自于创新诸要素及其相互协调的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就像鱼只有在水中才能生活,鸟只有在空中才能自由翱翔一样,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展现出创新活力。
3.寻求创新主导动力,启动创新行为
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开展需要多角度持续的动力支持。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模式下,创新活动很难在单一动力支持下完成,往往是多种动力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不同动力源泉产生的动力对于创新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辅助从属地位。创新的动力源泉既可能源于政府,又可能源于企业、个人和科研机构等民间。不同的县域,其创新的主导动力来源可能不同。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强势地位、具有较强驾驭经济发展能力的县域,其创新的主导动力来自政府,由政府启动创新;而民间经济蓬勃发展的县域,其创新的主导动力更多地来自民间,启动县域创新者多由企业担当。
政府主导创新的县域,创新的主导动力来自政府。政府首先意识到创新之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围绕增加县域创新资源供给、完善县域创新机制、提高经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提升县域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目标进行有关制度供给,政府的推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政府主导创新的顺利进行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县域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强势地位,其他经济发展主体对政府高度信任并能够正确领会政府各种政策的意图;第二,政府具有高超的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能够高屋建瓴地制定科学的创新战略,而且能够快捷有效地解决县域创新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主导创新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对县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在政府相关制度供给高效率的前提下起步发展速度较快,由政府专业化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经济发展相对平稳,较少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但由于过于依赖政府力量,不仅容易出现政府经济对于民间经济的挤出效应,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一旦出现政府失灵将会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可能出现循环恶化的危险。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在经济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县域经济领域政府色彩更加浓厚,政府主导创新具有良好的现实适应性。政府主导创新不仅适用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即便对一些相对发达的县域经济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民间主导创新的县域,创新的主导动力来自民间需求。创新动力具有明显的市场指向性和市场驱动性,所引致的创新活动不仅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具有充足的发展动力,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创新的内容主要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研机构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影响力比较深远,不仅会大大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可能给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同时得益于先行者优势,经济发展的动力会相对持久。但是我国科研机构大多聚集于大城市的现实状况,也使科研机构主导创新在县域范围内面临着较严重的适应性危机。因此,只有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探索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功能性使用机制,拓展科研机构的延伸领域,才能让县域经济高效地享受科研机构的服务、分享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
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既可以由政府也可以由民间启动,但当个别要素创新向全要素创新全面铺开时,依靠政府或民间机构的单一创新动力,都无法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创新。因此,发展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的长期目标是以民间机构创新为主,政府推动创新为辅,双方各自在不同领域进行创新分工与合作。
注释:
①由于依据资本按其来源又可以将资本细分为内资和外资,相应地企业也就有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别,而这些都与体制相关联。当然在不同的模式中,各主导因素的影响强度是不同的。
②事实上,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等县域经济都含有内资经济和外资经济成分,只不过是内外资的结构比例不同。
标签:县域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目标导向理论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苏南模式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