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商业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作用论文,论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载体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日益显现出很好的衔接生产与消费,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商业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晴雨表及综合国力的象征。显然,当前商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末端行业跃为导向性行业当属必然。
1.商业对促进市场体系发育完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要素资源在不同行业、部门及区域的流转与配置,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实现。一方面,交换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与前提。如果不能完成交换,生产企业就会因商品价值得不到实现,既不能达到满足消费的目的,也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不能通过交换来补偿要素资源,再生产也无从进行。同时,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不断扩大,市场也会获得全面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如果其中某一分类市场发展滞后,就会影响其他市场的发育和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效率。这里,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与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他的市场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因此,商业自身的发展首先直接关系到市场体系的完善进程。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运行必然发生成本代价。交换须以一定资源支出为代价,因而产生交易成本。具体如,因交易所致时间与精力的耗费;还会因谈判成本、信息成本、拟定合同、履约、监督管理、可能发生的诉讼、制度结构变化等因素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加上市场不确定性(价格、质量、品种等)、交易对手数量等因素以及人的因素(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等,使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由此增大了市场交易的难度,增大了市场风险系数。显然,商品交换,运用市场机制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也是不低的。
由于商业在网点、渠道、设施、经营规模、技术、经验等方面具有任何其他产业部门包括生产企业自销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商业组织商品交易的运作相对而言可以极大减少成本费用支出。
2.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商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紧密关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就越是明显;反之,如果商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较低,不仅影响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于影响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市场经济国家为证,据联合国1996年统计年报数字,1973~1993年,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德国(1970~1993年)、法国(1980~1991年)6 国的商业增加值每增加1%,则会分别拉动各国GDP增长0.1525%、0.1378%、0.1381%、0.1281、0.1063%和0.1472%。上述6国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和服务业,居第四位,其中英国和韩国位于服务业之前,居第三位。可见,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重要依赖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转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亦日渐显现。1978~1996年,我国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地位已超过第一次产业居第二位。其中商业占第三产业产出近三成的份额。 商业产出平均年增长率为9.87%,与持续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同步。 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所有产业部门中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
从商业的主导力量——零售业看,1991~199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约为10%,基本与国民经济发展同速。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6%,高于GDP增长率1.8个百分点。显然, 商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不可低估的潜在的重要推动力量。
3.商业为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从事一线劳动的要求条件上,一般来说并不苛求高学历、专门知识、技术专长、年龄及性别等方面的特别要求。因此,商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性相对较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商业吸纳劳动力的增幅快步攀升,由1978年的2.8%升至1996年的6.6%,增长近一倍半,增速高于其他所有产业部门。1978~1996年商业对国民经济的就业(非农产业)增长贡献率达18.6%,仅次于制造业而居第二名(见表1)。 尤其是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大力度,剩余劳动力倍增,商业充分发挥了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作用,为维持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完成,商业将有可能超越制造业而成为我国最大劳动力就业份额(非农产业)的产业。
表11978~1996年中国非农产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排序
就业部门 贡献率 排序
制造业24.51
商业 18.62
建筑业14.13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7.04
机关党政社会团体
3.55
社会服务业 3.16
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业 2.37
采掘业 1.48
金融保险业 1.29
电力煤气水电生产供应业 0.9
10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数据计算得出。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对90年代初不同发达程度国家关于劳动力就业份额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743美元时,国民经济的就业结构中,第三次产业劳动力份额达33.5%,商业达13.6%,并占第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40.6%(见表2)。我国1996年人均GDP为670美元弱, 但商业劳动力份额仅6.6%,也仅占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25.2%(见表3)。由此可见,我国商业仍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相当潜力。随着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预计今后10年内我国每年仍有500万新增剩余劳动力。显然, 商业将有能力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
表290年代初不同发达程度国家主要产业劳动力份额
(%)
按人均GDP分组 低收入中低收中高收高收入
国家 入国家入国家 国家
人均GDP(美元) 438.3 743.03686.025553.4
第一次产业 54.0
50.7 29.74.7
第二次产业 22.0
15.8 25.6
37.7
制造业 15.5
10.6 16.2
18.4
第三次产业 24.1
33.5 44.7
57.6
商业6.013.6 16.0
21.6
商业占第三次产业24.9
40.6 35.8
37.5
注:联合国1996年版《统计年报1994》。
表31978~1996年中国三次产业及商业劳动力份额 (%)
1978 1983 1988 1991 1995 1996
人均GDP 379
523
858
969 1493 1619
第一次产业
70.5 67.1 59.4 59.7 52.2 50.5
第二次产业
17.4 18.8 22.4 21.4 23.0 23.5
第三次产业
12.1 14.2 18.3 18.9 24.8 26.0
商业占国民经济2.8
3.7
5.0
4.6
6.3
6.6
商业占第三次产业 23.4 26.3 27.6 24.5 25.5 25.2
注:根据1994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本表人均GDP按1978年可比价计算。
但是我国商业整体地位偏低,发展滞后。
其一,虽然商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商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偏低,产业化进程缓慢。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大约1000 美元的水平时,第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第二次产业而成为推动该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份额也将达到15%左右。而我国第三次产业及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商业贡献水平的一半;商业产值份额占第三次产业结构不足三成,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平均仅占8.6%。 显然这也是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的具体体现。
其二,商业启动内需与市场缺乏力度。随着人均GDP 的稳步增长及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需求已取代生产而跃居主体地位,我国长时期的供给约束型经济也已转向市场约束型与需求约束型经济。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既是当前我国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战略对策,也是长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在需求结构中,居民消费需求占80%左右,显然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成为重中之重。商业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力图将即期消费与预期消费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因而商业是启动内需、启动市场的主体力量。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基于城镇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近年来商业运作重点强调开拓广大深厚的农村市场。1978~1997年,农民纯收入由133元增至2090元,其中货币收入的比重由42%提高到67 %;恩格尔系数由67.7%降至55.1%;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 亿减少到5000万人。1995~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长率平均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1994~1996 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平均高于城镇居民3.1个百分点。1998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较城镇居民高1个百分点左右;农民消费水平实际增长率较城镇居民高2个百分点左右。按国家统计局的“农村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衡量,1997年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已实现小康要求的81.5%,标志着农村居民即将达到小康目标。然而,在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仅占较少份额。1997年农村居民实现购买也不足社会零售总额的40%,实际增幅低于城镇近2个百分点。
除农村电网不足、农民“卖难”未解决导致购买力不足之外,显然,商业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尚有欠缺。原因诸多,但是,农村的商业设施严重不足与落后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商业设施种类不均衡,布局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滞后,也是商业从整体上启动内需、启动市场受到制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经济发展已迈入商业社会的时代。商业发达与否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基本标志。我国商业也将随着社会各方面“轻商”观念的根本扭转以及商业产业地位的真正提高,而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市场经济成熟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