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宝变活宝 将资源变财源——关于利用南昆铁路开发百色地区财源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源论文,百色论文,活宝论文,几点论文,铁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昆铁路的兴建通车,为百色地区财源开发建设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历史告诉我们,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与经济形态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在自给自足的纯自然经济条件下,肩挑手提以及羊肠小道也能满足经济活动对交通的需求;当小商品生产发展起来以后,马帮驼队及与之相适应的马路,就成了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交通条件;而在世界出现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走向发达之后,铁路公路、火车汽车轮船运输,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世界进入新技术革命时代,出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加强的今天,高速公路铁路、大型超音速飞机、万吨巨轮,就变成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商品经济的发达,要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交通,又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而商品经济的发达繁荣,就必然为社会、为国家财政带来滚滚的财源。这就是商品经济、交通运输与财源建设的相互关系。
长期以来,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制约了桂西山区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影响了百色地区特别是那些边远山区的财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分不开的。南昆铁路的通车和邕色、百盘等多条高等级公路的兴建并陆续通车,以及将来田阳机场军民两用,将从根本上改写百色地区交通闭塞的历史,为百色地区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高度文明,创造基本的交通条件。但交通条件仅仅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有了公路铁路,还不一定能脱贫致富,有大量的事实说明这个问题。早在50年代,许多壮乡瑶寨已修通公路,但经济文化仍然长期贫穷落后。最典型的是隆林的德峨,这里50年代末通了汽车,40年过去了,德峨的苗族同胞至今还没有富裕繁荣。在与百色相邻的河池地区,50年代初修通的黔桂铁路穿过南丹的大瑶寨,但长期以来铁路并没有给大瑶寨的白裤瑶同胞带来经济的发达和生活的富足,这一带铁路沿线仍然贫困落后,直到近年大力开展扶贫,贫困才有了缓解。那么,有了公路铁路,还要怎么搞才能致富?历史又告诉我们:有了公路铁路,再加上发展商品经济才能致富。只有充分利用公路、铁路运输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商品经济,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市场需求的商品,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才会富裕起来。对百色地区来说,就是要抓住南昆铁路通车,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的机遇,大规模发展山区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把死宝变活宝,把资源变财源,山区经济才会有大的发展,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发达。
这里,仅从民族的角度,从富民富村富乡的角度,就百色地区具有优势的资源宝藏的开发,发展山区各民族商品经济,培植山区财源问题,简述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关于山区土特产品资源的开发经营。桐油、茴油、八角、茶油、白毛茶、八渡笋、香菇、木耳、田七等等土特产品,是桂西山区各民族传统的商品生产项目,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桂西之宝,竞争力强,有的畅销国内外,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因而变成了重要的财源。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加上单纯的原料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几经波折,价格波动很大,影响了各族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这些传统土特产品的生产。现在有了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传统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创造了优越的交通条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利用全新的交通条件,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手段,使传统土特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则,既便利山区千家万户生产经营,又适合于经常变化的市场需求;既能充分发挥千村万寨各自的优势,又能适应铁路运输和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规模经营、批量生产。其中最关健的一个问题是搞活流通。山区农村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走向发达以后,就必然出现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要求一部分劳动者从农业、家庭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成为专业商人,为商品生产服务,使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实现其价值,才能保障商品生产的正常运转,并促进其发展,这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商品从生产到销售,这是一个“惊险的跳跃”!事实正是如此。如右江河谷农民辛苦几年种出来的芒果,因缺乏流通渠道,在公路边摆卖一天又一天,最后只好以低价出手。田阳石山区的农民到右江河谷租地种冬菜,蕃茄成熟了,菜地红似火,却没有人来采购,自己又找不到销路,用卡车运到百色大机关的食堂,可现在到食堂开伙的人寥寥无几,买不了几斤蕃茄,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只好以一桶五角钱的贱价处理,剩下的就白送人了。而在这期间,南宁蕃茄价是每斤在一元上下浮动。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未能实现“惊险的跳跃”,许多生产出来的土特产品卖不出去,如芭芒被当柴烧,生姜烂了倒到沟里,财富变成了废品,生产者蒙受重大损失,商品经济因此萎缩不前。在交通不便的环境里,流通不畅是常见的事。如今通了铁路,还有高等级公路,有了现代化的交通条件,就要充分利用这一运输优势,把山区各民族土特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人挑马驮,街天或路边摆卖的传统落后方式,提高到现代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方式上来。要从政策上调动、鼓励一部分农民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建设山区各民族的土特产品销售大军,并建立批发市场,开展期货贸易,才能保证生产的商品卖出去,卖到好价钱,实现“惊险的跳跃”,推动山区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就百色地区来说,随着铁路通车,商品生产大规模发展,将需要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搞流通,做买卖,把丰富多彩的土特产品推销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才能保障全地区的商品生产发展繁荣,创造出滚滚而来的财源。流通搞活了,生产、加工技术搞上去了,不仅使百色地区现有的十大商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提高、完善、发展,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出现几十个、上百个新的商品生产基地,使死宝变活宝,令资源变财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昌盛。
关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笔者记忆犹新,在“文革”期间,曾出现数万被迫害的贵州农民涌入西林、田林,在千山万沟开荒种玉米杂粮,饲养猪鸡鹅兔,头年就能温饱,次年有猪、鸡、蛋出售,改变了西林肉类奇缺的局面,第三年就有许多人有资金跑生意了。笔者1995年在田林曼驼乜调查,37户人家有10户是“万元户”,这10户中有7 户的男主人是分别从德保、博白、平果、靖西来这里上门落户的。笔者从这两件事中得到三点启迪:一是田林、西林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二是开发丰富的土地资源既能容纳大批劳动力和人口,又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三是田林、西林亟需素质较高的外来开发者。据此,笔者在1997年5 月召开的“百色地区利用南昆铁路加快经济发展讨论会”上提出:组织20万大军进田林、西林。把桂西石山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田林、西林丰富的土地资源结合起来,把土地这一“财富之母”,同劳动这一“财富之父”进行生产力配置,来一个大面积、大跨度、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开创桂西山区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局面,建设百色地区新的财源基地。20万大军进田林、西林,实行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组合,既不能象“文革”期间贵州人进西林那样盲目自发流动,导致毁林开荒,火灾四起;也不能象田林曼骆乜那样靠当地壮族姑娘“欧贵”上门落户,那样会导致当地的小伙子们关门守寨,抵御外扰。而应选择那些适应市场经济原则,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的新方式,如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能人牵头,承包经营;由土地所有者、劳动生产者和资金投放者组成股份合作经济,聘请经理人员管理;由扶贫机构选派经营管理者,划拨扶贫资金,组织石山地区贫困劳动力,组建扶贫经济实体开发经营;出租土地给外来劳动力开发经营;由各级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和厂商企业组织石山地区劳动力承包经营等等。方式要新,办法要活,管理要好,效益要高,力求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经营和组织的新形式。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田林、西林两个县的课题,笔者只是择其要而论之。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物种的培植饲养、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水利灌溉设施的兴建,都与土地、光热、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相连。笔者在田东建设农业强县讨论会上曾提出,如果铺设一条大型引水管道,把龙须河的水引到田东一带的右江河谷两岸,解决这一带平原十多万亩土地缺水的问题,这一带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将有大幅度提高,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其他山区县都有类似的情况,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林业资源的开发问题。林业资源是百色地区的重大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山区之宝。现在的问题是林业不能适应市场对木材和林产品多样化需求,特别是木材出售各种税费太多,交通运输也多有不便,运输成本高,致使林业经济效益不高,种树营林不赚钱,影响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也影响林业资源的开发。要把林业资源变成滚滚财源,变成可以永续利用的财富,就需要把林业分为生态林、商品林两大类。生态林(包括水源林、防护林、风景林、绿化林等等)主要是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商品林(包括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果木林等等)主要是取得经济效益、实用效益。属于商品林的,必须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按市场的需求种树造林,才能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里,笔者想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60年代以前在百色生活过的人都记忆犹新,当时包括东兰、凤山、巴马三个县在内的百色地区,以产板栗出名的,是田东的义圩、朔良,其次才是隆林、西林、田林、乐业。30年后的今天,人多地少,林业资源相对稀缺的东兰县,却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板栗产地,东兰隘洞变成了全国性的板栗专业市场,每到收板栗季节,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商人争相到这里采购板栗。这一奇迹令笔者惊叹和深思。百色地区拥有上千万亩的栗木林,有几百万亩荒山荒坡,有生产板栗的良好基础,现在又有了铁路运输。所以,在1996年田东建设农业强县研讨会上,笔者提出是否可以把百色地区的林业资源开发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木本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板栗、核桃和橡子淀粉。进而与原属于百色地区的长寿之乡巴马、凤山、东兰联手,建设一个闻名于世的长寿食品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饲养基地。到了那时,百色地区和东巴凤每年林业及其林产品的收入,就会达到几个亿甚至是十几个亿的水平。
林业资源开发也只择其要而论之,其他项目如高档家俱用材的珍稀林的营造,油桐林、油茶林的集约经营,槟脆李、牛心李等优质林果的开发,等等,也不一一赘述了。
关于畜牧业资源的开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山区畜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马猪羊等大牲畜存栏量大幅度增长,鸡鸭鹅兔等家禽饲养量数倍增加,从而增加了山区农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山区各民族的食物结构,肉蛋消费量提高了。畜牧业在山区各民族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事业中占了重要的地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给山区畜牧业产品的销售带来一定影响。南昆铁路通车后,将给桂西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铁路运输将把畜牧业生产基地同畜产品消费市场连接起来,减少畜产品运输的消耗和困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将推动山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畜牧业成为百色地区的更大财源。
笔者在许多山区村寨看到,近年山区畜牧业资源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养山羊。山羊过去多是石山地区饲养,如隆林的德峨,山羊个大肉多,阉羊肉有两三寸厚,美味可口。现在,土山地区也普遍养了山羊。田林潞城的曼驼乜37户人家,就养了好几百只山羊,树林下,稻田边,到处都见到羊。山羊吃百草,羊肉营养丰富,市场行情一涨再涨,加上饲养周期短,不与人争粮,因而刺激了山区养羊业的迅速发展,成了扶贫的抢手项目。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只看到养羊见效快,效益好,却很少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没有按照当地荒坡草山的载畜量来安排羊的饲养量,使羊的饲养量与草山草坡面积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大家都知道,中国穷的地方,广西最穷的地方,都是生态环境最恶劣,丧失了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方。如果过牧造成生态的恶化,虽取得暂时的温饱却丧失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利用桂西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和其他畜牧业资源,在桂西建造草食动物生产基地,为区内和粤、琼、港、澳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牛羊,使桂西的畜牧业成为永不枯竭的一大财源,这应是各方面都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科学、合理利用畜牧业资源,利用通火车后的便利交通,把畜牧业发展成为百色地区一大财源,这仅仅是畜牧业一个方面的问题。开发桂西畜牧业资源要做的具体工作很多,如优良种畜的推广,科学饲养方法的普及,防疫工作的开展,经营管理的改善,山地人工草场的建设,畜牧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等,都是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桂西畜牧业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千村万寨,首先要使畜牧业成为千家万户的财源,才有可能成为全地区的一大财源。
关于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百色地区在内的整个桂西,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矿产方面。锡矿、铝土、石油、黄金、铅锌、锰矿、锑矿、煤矿、铜矿,等等,都已全面开采和冶练。大型的有大厂锡矿、平果铝、大新锰矿、田东石油等,中型的有罗城、新州的煤,高龙、金牙的黄金等,小型的有各县、乡、镇遍地开花的小矿山、小冶炼厂。大矿大开,小矿遍地开,有水快流,急功近利,已成为矿产资源开发的普遍现象。一个矿山,就是一个财源。
水能方面。红水河是中国水能的三大“富矿”之一。桂西境内的天生桥一、二级电站、岩滩、大化、白龙滩、恶滩等大电站相继投入兴建,并陆续建成发电。龙滩、百色两大电站在筹划之中。各地区、各县的中小型电站则如群星撒地,遍布于万水千山之中。一个电站,就是一个财源。
桂西矿产、水能资源开发成就辉煌,似乎没有可说的了。然而,当我们深入考察矿产、水能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关系时,就会发现大中型矿产、水能资源的开发,不仅没有给当地农民带来实惠,反而造成了耕地淹没、环境污染,给当地各族群众带来重重困难,库区群众因丧失土地而贫穷困苦,矿区群众因环境污染生产生活困难很多。因此,库群矛盾、矿群矛盾此伏彼起,变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国营那马林场与那坡县共同创办股份合作林场的做法,为解决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共同富裕问题,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从1985年到1990年,这个仅有几十名职工、2 万亩林地的国营林场,利用林木已进入主伐期,年收入达200 万元以上的经济实力,筹集资金(自筹和贷款)378.5万元,同林场所在地那坡县9个乡镇52个村的农民、村委会、乡政府和县林业局合股造林。林场以资金入股,农民以土地和劳力折价入股,村委会和乡政府负责组织管理,县林业局承包技术,共同营造86671亩杉木用材林。按合作造林协议规定, 成林采伐收入按各方入股的比例分成。此举使国营那马林场发展壮大了,并带动了那坡县千家万户各族群众造林致富,创造出了利用股份合作制开发民族地区林业资源的新模式。
资源开发中的普遍弊端和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催促着我们去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笔者认为,库区、矿区、林区各族群众的贫困,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完善,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弊端造成的。必须通过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把市场经济法则引入资源开发实践,遵循等价交换和级差地租原理,用马克思提出的计算地价公式,即地价=地租额÷利息率,计算出符合土地价值的地价,依价赔偿或由农民用地价入股,参与开发资源,按股分红派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由农民以土地折价入股,参与水库电站建设,建立融国家(国有企业)、集体(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土地使用者)的利益于一炉的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电站利润按股分红派息,资源共享,共同富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库区农民的贫困问题,使他们在资源开发中富裕起来。这种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可以称之为联合股份制,以区别于一般的股份合作制。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在哪里开发资源,那里就会首先富裕起来。
桂西矿产、水能资源开发还有一个就地加工增值,就地用电增值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有效地培植当地的财源。比如,滇黔桂边已发现并部分勘探出储量丰富的超微细粒型黄金资源,是我国黄金产地的新“金三角”。但黄金生产没有税收,当地又没有巨额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开发。因此,黄金资源的开发效益当地不可能得到多少份额。然而,如果争取到部分黄金就地加工,黄金加工费是很高的,一只金耳环的加工费就好几十元,而且加工成商品就有了税收,地方在黄金资源开发中所得到的份额就大大增多了。百色城是在“金三角”中最大的城市,如果在百色建立黄金首饰加工基地,把百色建设成为著名的黄金城,并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百色的富裕发达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