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论文

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论文

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

骆良虎 周 虎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伴随着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日益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的价值规范。文章从“世界城邦”思想、马恩“两个联合”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和谐万邦”思想三个角度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文章还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学说和完善现行国际秩序的“知行合一”视角阐释了其价值意蕴。最后,文章从中国、地区与世界三个空间范围角度提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渊源;价值意蕴;路径选择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与实践倡议是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演化到了新的阶段这一历史事实的新的共同体范式。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从全球治理的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则是指当前世界处于新旧秩序交替的过渡期,政治上多元主义与世界主义并行,经济上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仍在博弈,安全上合作安全体系与美国联盟体系两种安全策略选择同在,这些都表明世界秩序的规范与重塑目前仍面临着失序乃至无序的窘境,并且国际环境和全球治理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大增,更为主要的是中国所面临的外部挑战日趋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议,既是中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可行路径选择,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有效解决争端和消除纷争混乱的不良局面提供了一个可供遵循的科学框架与价值基准。

4.1 术中放疗的优点 术中放疗通常指在术中直视条件下,利用移动式电子直线加速器对肿瘤病灶或瘤床进行一次性大剂量照射。与常规外照射相比,术中放疗主要有以下优点:①可精确设定照射野,直接破坏无法切除的和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②生物学效应高,是同剂量分次体外照射生物效应的2~3倍;③正常组织能够被最大限度的排出或者遮挡在照射野之外,另外利用高能电子束表面剂量高,达到最大剂量点深度后急剧衰减的特性,使靶区剂量均匀,病灶后正常组织和器官则照射量小;④与手术同时进行,短时间双疗效[3-6]。

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一)“世界城邦”思想

城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基本政治单元,其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类幸福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善,以及为人增添福祉。古希腊城邦既是个人实现良善生活的保障,同时也是人类安全生活的一种威胁。城邦之间的交互战争,成为贯穿历史的永恒主题;而如何实现城邦的善治与安全以及维护城邦之间的友好与和平,又是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着的难题困惑。“在西方,最早从世界角度关注个体和人类命运的当属古代斯多葛主义者……希腊化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当今的全球化有几分类似之处。如果城邦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设想一个包容一切的人类共同体似乎是可欲的,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城邦观念就是这一设想的产物。”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城邦”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上的世界公民主义态度。斯多葛学派提出,“个人可以通过与体现神性本然的理性一致来实现一个世界公民社会,他们称之为世界城邦(Cosmopolis)。只有那些借助正确的理性与本然一致,从而具备德性的人才能成为世界城邦的公民。”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进步,“世界城邦”的理念构想在后期逐步在法律与政治中得以实践,如西塞罗的法律思想,就为“世界城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法治正义的原则。由此,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对古代西方“世界城邦”思想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观念体系,即是说“世界城邦”思想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二)“两个联合”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思索与充分把握,提出了“两个联合”的思想,即“自由人的联合”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从哲学的角度看,“两个联合”的思想辩证统一,“自由人的联合”是理想目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的路径,二者相辅相成,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内涵。“阶级联合”是现实的联合,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联合,是世界历史自觉发展的必然现实性要求。“自由人的联合”是理想的联合,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的联合,是世界历史自觉发展的必然性理想归宿。总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议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思想论述的继承与发展,并为进一步推动实现世界联合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价值规范。也只有构建出这样一种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命运共同体范式,才能真正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人自身的不断解放,最终实现人类的合作共赢。

报告期内,受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有机硅产品市场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同时因2017年下半年有机硅装置技改扩能顺利完成,公司有机硅单体产能由16万吨/年增加至20万吨/年,有机硅产销量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对公司业绩的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协和万邦”思想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新闻事件及信息的可视性传播,提升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参与感。就目前来看,新闻摄影具有以下特征。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协和万邦”的思想传统。《尚书·虞夏书·尧典》中曾有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因此“协和万邦”的思想至少包括了以下两个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价值维度,一是“和谐”,二是“天下观念”。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体现在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和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这实际上是主张以交往感化对方,不轻易诉诸武力,展现的是一种和平相处的国家共处之道。而对于古代中国而言,“天下”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这一概念的形塑过程也是古代中国治理国家、处理与周边国家民族关系的过程。“天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邦与邦”的关系,进一步而言是建立在“协和万邦”的传统政治伦理基础之上的和谐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所展现的和平共处、共济时艰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包含的“协和万邦”的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集中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诸多论断关于世界治理的中国表述。

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学说

在单边主义盛行、保守主义回潮的现实国际社会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不仅揭示了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还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的挑战贡献了中国方案。从理论层面来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议提供了思考人类未来命运的崭新视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这一理念倡议将全体人类视作一个共同的整体以期应对全球风险与挑战,从而为解决全球性危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从实践层面来说,这一理念倡议提供了迈向新时代和打造共同体的新路径。它从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入手,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目的,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构建过程。在理论上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实践上它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属性。

(二)为完善现行国际秩序提供了可行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国,中国在实现这一伟大构想的实践中理应发挥主要作用。对此,中国要秉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提供强有力的国力支撑。在强本固基的同时,还要调整中国的对外交往策略,要从之前“韬光养晦”向现在的“有所作为”转变,集中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诸如在制度层面,要改革对外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在结构层面,要以周边外交为重心,除此之外还要与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的战略互信;在功能层面,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以及亚太自贸区等良好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周边领土争端。总之,在立足自身有所作为的同时,还要客观准确认识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发展现状,既要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增添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有着清醒认识,以期行稳致远,实现既定目标。

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立足自身,有所作为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近代国际关系的的开端肇始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此后,国际秩序逐渐朝向以西方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形成西方中心主义。西方国家在国际秩序建构过程中,通过暴力侵略和文化输出等手段,对非西方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的价值标准,进而在国家秩序中形成有利于西方的局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被某些国家奉为圭臬,非西方国家长期处于国际秩序中的不利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确立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世界发展理念,开始引导世界各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尊重各国合理利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多样性,从而为完善现行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比较现实的可行路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这就有利于为非西方国家的发展进步营造一种更为公正合理的发展环境,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合作共赢。

(二)地区:谋求共识,深化合作

当前世界,地区之间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种族冲突不断,地区各国缺乏共识与信任,不稳定因素较多。,由此带来的全球的反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与冲突仍然较大。基于此,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式来进一步推进地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从而共同抵御当前全球性的不确定风险与挑战。首先,地区各国要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合作,扩大利益交汇点,在地区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追求与价值取向的地区共同体;其次,世界各地区要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摈弃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立思维和冷战思维,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为准则,拓宽各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再者,在地区焦点问题上,要管控分歧,通过定期举办首脑对话会议等方式交流意见,推动解决双边乃至多边问题,从而以地区共同体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最后,地区国家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地区公共事务治理,使区域各国都能够在地区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本民族的智慧。

(三)世界:文化包容,开放共享

塞谬尔·亨廷顿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开始了新的对抗与协调模式,“文明的冲突”框架模式满足了人们重新理解世界政治视角的需要。“在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性的。但是,某些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产生冲突的倾向。”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包容、尊重差异,夯实世界范围内共通的社会心理文化基础,构建国家之间、人类之间的命运共生关系。同时,“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总之,世界各国要坚持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道路选择与合理利益诉求,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从而真正促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构想,既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历史潮流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开出的一张药方。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定会历经艰难险阻。但只要世界各国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从而造福全体人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1).

[2]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J].理论与改革,2016(03):7.

[3]曲红梅.儒家的世界主义与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公民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3):108-109.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431(2019)03-0036-03

〔收稿日期〕 2019-02-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道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5BKS025)。

〔作者简介〕 骆良虎(1998-),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6 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周虎(1994-),男,吉林大学2016 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张清雅)

标签:;  ;  ;  ;  ;  

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