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旧经与先关新经的接连问题--以古代灵宝经为中心的“文本看什么”_三门峡灵宝论文

“元始旧经”与“仙公新经”的先后问题——以“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宝论文,元始论文,篇章论文,所见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3-0010-07

一、引言

元嘉十四年(437年),陆修静对当时真伪混杂的灵宝经进行了第一次甄别,作成《灵宝经目》。此目具体内容已佚,但《云笈七签》保有陆氏所作的《灵宝经目序》云:

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是)非相乱,或是旧目所载,或自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学士宗竟(禀),鲜有甄别。[1](p.52)①

可知陆氏在整理灵宝经时,真经和伪经共55卷,分为新旧两组。这些灵宝经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所谓“旧目所载”。此“旧目”是指“《紫微金格目》”,即号称在天上的紫微宫保存的关于灵宝经10部36卷的一份天宫目录。敦煌写本P.2861.2+2256载有一份古灵宝经的目录,很可能是陆修静在泰始七年(471年)编制《三洞经书目录》时,对灵宝经进行第二次整理的结果。其云:“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三十六卷,二十一卷已出,今分成二十三卷,十五卷未出。”亦即经过陆修静第二次甄别整理后,认定所谓“旧目所载”灵宝经共36卷,实际出世的有21卷,未出的有15卷。因此,这份目录既反映了“旧目”的情况,又反映了灵宝经实际出世的情况,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关于这份目录,学界已有很多研究,兹不赘述②。

其二是所谓“篇章所见”的灵宝经。何为“篇章所见”?我理解为:有一些灵宝经,现已没有完整篇章传世,但却在某些现存的古灵宝经中被转引或提及过。这部分灵宝经的具体情况如何?似乎还没有受到学界足够重视。陆氏说“旧目所载”和“篇章所见”的灵宝经中有伪卷混杂,故要想复原陆修静在437年时“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的篇目和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太大意义。但陆氏当时所见的灵宝经,除了见于“旧目所载”的“已出”或“未出”的整篇经典外,还有一些是属于只有“篇章所见”的断简残篇,这应是古灵宝经形成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事实。

本文即关注这部分只在“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考察起点是文献学的角度,最终结论却希望能对探究整个古灵宝经系统形成的历史,提出某些新的思路和观察点。

二、“新经”所见并非“旧经”篇章

“元始系”古灵宝经被认为是在无数劫期之前、宇宙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天文玉字,经由元始天尊等天上仙真历劫所传而来,故“元始系”古灵宝经就是最早和最本源性的天书,自然不会引述或提及某部更早的灵宝经。“元始旧经”中更多是提及或引述一些不属于灵宝天文、只在天宫存在的科律。如《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卷下有“玄都紫微宫上元、中元、下元格”[2](3册,pp.23~24);《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有“灵宝上元旧格”,卷下有“大道玄都旧典科法”[2](3册,p.36、45);《空洞灵章》有“明真玄科”[2](3册,p.68);《九天生神章经》有“元阳玉匮”和“元阳玉历”[2](3册,p.80);《智慧罪根上品》有“玄都女青上宫左官律、中宫中官律、下宫右官律”及对应的“明真玉匮女青上宫、中宫、下宫科品”等[2](3册,pp.252~255);《五炼生尸经》亦有“明真玉匮女青上宫旧典”[2](3册,p.758)。这些所谓的天宫“格、律、科、品”,当然都是灵宝经的作者们虚构出来的,不一定有在人间实际流传的完整版本③。之所以要虚构它们,主要是为了渲染这批“元始系”古灵宝经天书的神圣来源和无上权威。六朝道教某些仪式上的行止、方位的严格规定,或是相关戒律的制订和施行,很多就是托称根据这些“玄科旧典”而来的,自然凭空增添了某种神圣性和神秘性。但这样的所谓“天宫旧典”,还不是本文要关注的“篇章所见”部分。

“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集中出现在葛仙公所传的几部“仙公系”灵宝经中。如《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云:“元始命五老上真,以灵宝真文封于五岳之洞……太上元始灵宝五篇真文”云云。我曾论证在“仙公新经”中,“天尊”都是低级仙真对高级仙真的敬称,而不是对主神“元始天尊”的简称④。这里出现的“元始”,也并非“元始天尊”的简称。《真文要解上经》后面的文字表明,是“元始天王”将“灵宝五篇真文”传给太上大道君,故“元始天王”是主神,也应是“元始天王”命五老上真封镇灵宝五篇真文。因此,这里的“元始”可为我关于“仙公新经”中并没有“元始天尊”的说法增加一个证据。

《真文要解上经》假托太上大道君说修道者应该“行十二上愿”。在列举十二愿的具体内容后道君曰:“此十二大愿,旧出《元始五篇智慧经》中。”[2](4册,p.92)接着,道君又讲说东西南北中“灵宝自然五篇卫灵神咒”。其后道君又曰:“此‘自然五篇卫灵神咒’,旧出《灵宝五文上篇》。”[2](4册,pp.92~93)所谓“旧出”二字,显然会让人觉得《真文要解上经》的“十二愿”和“卫灵神咒”,就是从先前作成的《元始五篇智慧经》和《灵宝五文上篇》照搬来的。王承文等学者即认为,属于“仙公新经”的《真文要解上卷》,整部经文就是对《元始五篇智慧经》的注解;而《元始五篇智慧经》即《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又名《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是列于十部“旧目”“元始旧经”之首的“五篇真文”[3](p.106);[4](p.581注7)。但实际上,如果将《真文要解上经》这两段愿和咒的内容与现存《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全文做一对比,就会发现,所谓的“十二大愿”和“自然五篇卫灵神咒”,在《赤书五篇真文》中是根本找不到相对应内容的。这就使人不禁怀疑:《真文要解上经》所说的《灵宝五文上篇》和《元始五篇智慧经》,是否就是现在位列“元始旧经”之首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

类似情况还见于“仙公新经”中的《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上、下二卷。上卷云:“高上老子曰:夫道家所先,莫近乎斋,斋法甚多,大同小异耳。其功德重者,惟太上灵宝斋也……又有三天斋法,与灵宝相似。仙公曰:三天斋者,是三天法师天师所受法,名为《旨教经》也。抑亦其次矣。此法悉在《五称文》中,莫不毕载也。”[2](4册,p.119)这是说在众多的道教斋法中,灵宝斋最重要,其次是三天斋,又名旨教斋。葛仙公说旨教斋是三天法师张道陵所领受的,而其内容都记载于《五称文》。关于这《五称文》,《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卷下(又名《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有进一步交待。太极真人徐来勒说:“昔正一真人学道时,受灵宝斋,道成后,谓此斋尊重,乃撰《灵宝五称文》。中出斋法,为《旨教经》,大同小异,亦次本经斋法也。”[2](4册,p.123)卷下的表述与上卷基本相同,说张道陵在学习了最重要的灵宝斋后,又从中发展出旨教斋,并自撰《灵宝五称文》,详载旨教斋的内容。王承文相信葛仙公关于旨教斋是张道陵从灵宝斋中发展出来的说法[3](pp.343~348)⑤,同时又引用前述《请问经》上、下卷的内容来证明,后出的“仙公新经”所见的《五称文》或《灵宝五称文》,就是征引自先出的“元始旧经”《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但他也注意到,张道陵的《五称文》是以天师道早期斋法为主,而“元始旧经”的《五称符上经》则是专论灵宝符某的,故他承认所谓张道陵撰《五称文》与“元始旧经”的《自然真一五称符经》关系如何尚待研究,但却仍然认为由此可知“元始旧经”的《五称符经》成书早于《请问经》上、下卷[3](pp.105~106,p.345)⑥。

除《五称文》专记斋法,《五称符上经》专论符箓这样明显的不同外,至少还有两个理由可以确证《五称文》并不等于《五称符上经》:其一是在现存《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中,根本没有所谓张道陵所撰旨教斋的内容;其二,按照道教神话观点,“元始旧经”中的《五称符上经》是属于先天地而生、宇宙开辟之前就形成的灵宝天文,而《请问经》所说的《灵宝五称文》则由汉末天师张道陵所撰,张天师的作品显然是不应该位列先天地而生的“元始旧经”的。所以,《请问经》所言“灵宝五称文”并不就是“元始旧经”的《五称符上经》。

由此引发古灵宝经研究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所谓的“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孰先孰后?按照学界长久以来关于“元始旧经”早于“仙公新经”的判断,则属于“新经”的《请问经》在作成之时,应该已有关于元始天尊所传灵宝经,都是由天上的天文玉字转换而来的神圣天启观念。但《请问经》却说“灵宝五称文”是张道陵所作的,如果“五称文”就是《五称符上经》,则《请问经》就公然违背了元始天尊传经的神圣传统,把天尊所传的天文变为张道陵所撰。如果“五称文”并不是《五称符上经》,则显然《请问经》的作者既不知道有元始天尊传经之说,也不认为此“灵宝五称文”属于灵宝天文之列。

《请问经》出现了“五称文”,《真文要解上经》出现了“《元始五篇》”和“《灵宝五文上篇》”,以及“太上元始灵宝五篇真文”,同属于“新经”的《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中有弟子领受“灵宝经上清真道”时的金券文中云“拜受《太上灵宝至真五篇太真道上经》”[2](4册,p.100),这说明“新经”明确提到的灵宝经,很可能仅指由灵宝经最早的渊源“灵宝五符”所衍生而来的“五篇真文”。但此“五篇真文”并不一定就是彼“五篇真文”——位列“旧经”之首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⑦。

此外,“新经”之一的《太极隐注玉经宝诀》中云:“诵太上洞玄步虚经时,先叩齿三下云云。”[2](4册,p.85)敦煌本P.2861.2+2256灵宝经目录中的“旧目所载”有一部《昇玄步虚章》,其传世经本题为《太上说太玄都玉京山经》,《万历续道藏》收有一部《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按照“旧经”在前,“新经”在后的看法,则属于“新经”的《隐注玉经宝诀》提到“步虚经”,似乎应该是指这部《道藏》本的《玉京山步虚经》。但《道藏》所存的这部《玉京山步虚经》已非其六朝本原貌,所谓《昇玄步虚章》最初应该就是指十首步虚词⑧。《隐注玉经宝诀》云:“道士入室斋,读太上步虚之玉章。”又云:“步虚经者,灵宝斋步玄诵也。”[2](4册,p.86,87)说明当时所谓的“步虚经”并不是一部现成的经典,而只是道士们在举行灵宝斋时唱诵的步虚词。《隐注玉经宝诀》说诵“太上洞玄步虚经”时要先叩齿三下,咽液三过,心存日月,分别从左右鼻孔呼吸等等,而《道藏》本《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十首“步虚吟”前也正好有这样的描述,却多出了太极真人关于启事吏兵和愿念礼拜的解说[2](3册,pp.70~71;4册,p.85)。显然道藏本《步虚经》的内容比《隐注玉经宝诀》的时代有所增加。太极真人原本只是在向葛仙公的传授中才出现,而启事吏兵又是来自天师道的传统。可见作为完整经典的《步虚经》是在斋仪中实际操作念诵的步虚词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加入了新的元素。从步虚词的文体和内容来看,它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360年代上清经出现的时代。在东晋中后期道教斋仪上已经普遍唱诵步虚词或步虚章。到“元始系”灵宝经作成时,才以十首步虚词即“昇玄步虚章”为基础,作成了《太上说太玄都玉京山经》。这应该是从《隐注玉经宝诀》提及的“步虚经”到《昇玄步虚章》和《太上说玄都玉京山经》演变过程的一个合理的解说。如果这样的理解不误,则《隐注玉经宝诀》所谓“太上洞玄步虚经”,也不是指现在“元始旧经”之列的《玉京山步虚经》。

如前所述,学界普遍认为“旧经”早于“新经”,因而既有的研究都认为“仙公新经”中所见的“灵宝经”一定就是“元始旧经”,甚至认为有的“新经”完全就是为对个别“旧经”进行解说才作成的。但从上述几例可知,“仙公新经”中“篇章所见”的“灵宝经”,并不一定就是“元始旧经”。如果“仙公新经”事实上并没有征引和解说“元始旧经”,则新旧两组古灵宝经作成的时间先后,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就很有必要重新加以考虑。

三、“新旧经”对五千文与上清经的不同态度

除以上几例证明“新经”提到的“灵宝经”在文字上并不能与“旧经”吻合外,“新经”与“旧经”对灵宝经神圣地位的认识也有矛盾之处。按照“旧经”的说法,宇宙开辟之前的一片浑沌之中,就有作为“道”的实体而存在的“气”。气化生出宇宙万物,又凝结成天文玉字,经由元始天尊、天真皇人等仙真将天上的玉字转化为人间的文字传世,就产生了“元始旧经”。因此,灵宝经就是“道”的体现,具有创立天地、敷演众经的绝对本源性质。“新经”却显然没有遵从“旧经”确立的这种对灵宝经神圣地位的界定。这不仅因为在“新经”中几乎看不到“旧经”所宣扬的这一套“灵宝天文创世”神话,而且“新经”也并没有像“旧经”一样把灵宝经放在“至尊无二”的位置。

如“新经”《太极隐注玉经宝诀》云:“执读大洞洞玄、道德尊经、八素隐篇、金真玉光、消魔散灵、招仙步虚、飞行羽经,清音霄畅,万真降庭。”其后依此介绍“授道德经法”、“授大洞真经法”、“授太上灵宝洞玄经法”、“授太上三皇天文”及“开道德经蕴”、“开洞真经蕴”、“开洞玄经蕴”、“开三皇天文蕴”,“读道德经”、“读洞真经”、“读洞玄经”等[2](4册,pp.84~85)。这里的“大洞洞玄、八素隐篇、金真玉光、消魔散灵、飞行羽经、九天黄素隐诀、洞真威仪”等等,大都是早于新旧两组灵宝经问世的上清经和三皇经,而“五千文”和“道德尊经”则指老子《道德经》。显示出尊奉葛仙公的一派道士已将天师道和上清经、三皇经的传统融为一体。而《玉经宝诀》对四部道经的位序排列是:《道德经》、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与之相似的位序还见于《请问经》卷下:“《道德》上下经,及洞真、洞玄经、三皇天文、上清众篇咏等云云”[2](4册,p.124)。这就很令人奇怪,因为在由元始天尊所传灵宝经中,老子或太上老君的地位并不凸显,《道德经》五千文也从来没被抬高到可与宇宙天文灵宝经相提并论的地步[3](pp.272~276)[4](pp.584~585)⑨。还有将三皇经称作“天文”,本是三皇经自己的传统,但承认三皇经是“天文”,就会与“旧经”所言灵宝天文的独尊地位相牾。

在仙公所传诸经中,“灵宝经”、上清经和《道德经》几乎总是一起出现。如《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中说:“太上灵宝洞玄天书,道之至真,尊大无上……读道德五千文、洞真玄经卅九章、消魔智慧,举身白日升天。而无是经,终不得上仙太真之道,永享无数劫。”[2](4册,p.97)“洞真玄经卅九章”就是上清经的第一部重要经典《大洞真经三十九章》。这是说虽然读《道德经》和《大洞真经》等可以白日升天,但如果没有这部“太上洞玄灵宝天书”,是不能获得上仙太真之道的。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中太极真人曰:“唯道德五千文,至尊无上正真之大经也。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德之大宗矣。历观夫已得道真人,莫不学五千文者也。尹喜、松羡之徒是也。所谓大乘之经矣。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不得人间诵之。所以尔者,是真道幽升之经也。诸天帝王下迎,散香花,六天大魔王官属侍卫称庆,皆来稽首受事,山海神灵莫不从己役使者也。咏之一句,诸天为设礼,况鬼神乎。故不可人间妄施行矣。灵宝经是道家之至经,大乘之玄宗,有俯仰之品……众道之本真矣。”[2](4册,p.106)这是说《道德经》是至尊无上的大乘之经,也是能否得仙的关键。《大洞真经》更是尊贵无比,甚至都不能在人间轻易诵行。反倒是“灵宝经”的地位没有那么尊贵,在三经中排在最末。

《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又云:“灵宝经者,众经之宗,难以言宣。五千文微妙,众经大归义一也。洞真三十九篇,三十九真人说之者,盖无生之文矣。……天地有终始,故有大小劫,诸经亦随之灭尽也。后代圣人更出法,唯道德五千文、大洞真经、灵宝,不灭不尽,传告无穷矣。故曰无生之篇,众经之王也。”[2](4册,p.108)这是说当天地沦坏之际,只有《道德经》、《大洞真经》和“灵宝”这三部经书可以永存不灭,“灵宝”的次序仍然是三者最末,而三皇经也不能免于沦没。这几种“新经”中反复提及的“灵宝经”,是指新旧两组灵宝经的全体?还是指某部特定的灵宝经?由于以上诸经都是将“灵宝经”与《五千文》和《大洞真经三十九章》这样具体的经典相提并论,故此处的“灵宝经”也应有所特指,而非新旧两组经典的合集。结合前文所述“仙公系”经典特重“五篇真文”的情况,我认为能与《五千文》和《大洞真经》并列的“灵宝经”,应该只是“五篇真文”而已。

在“元始旧经”之一的《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中,也有关于大劫交周、天地沦坏之时哪些经典可以常存不灭的说法,即“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并出元始,处于二十八天无色之上。大劫周时,其文并还无上大罗中玉京之山七宝玄台,灾所不及”[2](3册p.745,p.70)。在此《度命妙经》把上清、灵宝和三皇这“三洞神经”都归于元始天尊所出,因而当大劫来临,三洞经书都可还归天上,不会沦没。由于元始天尊是灵宝经的主神,这实际上是以灵宝经为本位的说法。与“新经”不同的是,《度命妙经》根本没有提及《道德经》,灵宝经显然是指那一整批灵宝天文,而非单单的“五篇真文”,上清经则不再仅仅是《大洞真经》卅九章这一部,也包含了全部的上清经。

灵宝经创制过程中汲取了上清经的因素,因而无论是仙公所传还是元始天尊所传的灵宝经,都无法彻底排斥上清经的实际影响。但仙公所传“新经”只突出强调《大洞真经》为首的几种上清经的重要性,而元始天尊所传“旧经”是将上清、灵宝和三皇诸经组成的“三洞”作为一个整体[3](pp.186~196),强调元始天尊所传的三洞诸经都可永存不灭。老子作《道德经》是人所共知在此前几百年才发生的事情,故在元始天尊所传的宇宙天文中无法容纳已经在道教中产生重要影响的《道德经》。因此“旧经”基本上不提及神格地位不高的太上老君和《五千文》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新经”晚于“旧经”,则显然在对待《道德经》问题上,不只一部“新经”背离了“旧经”的基本观点:“旧经”不看重《道德经》;“新经”不仅推崇《道德经》,甚至还把它排列在灵宝经在内的三洞经书之前。上述这些“新经”与“旧经”不同的经教思想,应该看作是“新经”对“旧经”的诠释和解说,还是“旧经”对“新经”的完善和发展?

四、《请问经》与《智慧上品大戒经》的先后

不可否认,“新经”中的部分文字似乎可能和“旧经”有某些关联。如《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卷上太极法师老子说:“夫学道修德,以善功为上,然后当斋戒,吐纳元和,挹漱流霞五华之英也。学道不勤修善功、斋戒,亦徒劳于山林矣。故《太极智慧经》上篇曰云云。”[2](4册,p119)王承文认为,“《太极智慧经》上篇”即“元始旧经”中的《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而《请问经》上、下两卷大量篇幅是对《太极智慧经》的引述和论证[3](pp.99~105,134)。他对比了《智慧上品大戒经》中的“本行十戒”、“十四持身品”、“上品十戒”、“十恶戒”等内容,认为分别与《请问经》卷上征引的《太极智慧上篇》文字及《请问经》卷下提到的“太上智慧上诫”和“十恶之诫”相对应,最后得出《请问经》中的戒文都是来自《智慧上品大戒经》的结论。

我也曾比对过两经中关于“本行十戒”的文字,倾向于认为《请问经》所载戒文比较原始和散乱,《智慧上品大戒经》所载戒文则是经过规整之后的文本⑩。在此还要补充几点新的考虑。

第一,在《智慧上品大戒经》中,这些戒文明确说是由元始天尊传给太上大道君的,而《请问经》上、下卷则是由老子和徐来勒分别向葛仙公讲说这些戒文。如果《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在前,《请问经》为何不讲明老子和徐来勒所传的戒文本是来自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那岂不更能增加戒文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事实上,《请问经》上、下卷根本没有奉元始天尊为灵宝经最高主神之意,太极真人自称他的师父“太上玉晨大道虚皇”就是“道之至尊”。而在“元始旧经”中,这位太上大道君已变成元始天尊的弟子。

第二,《请问经》卷上只列出属于“十戒”和“十四持身”的具体内容,但始终没有提到这些戒文即“本行十戒”和“十四持身品”。而这样的戒名在《智慧上品大戒经》中是赫然在目的。《请问经》卷上说,“十戒”和“十四持身品”的戒文出自“《太极智慧经》上篇”,而《请问经》卷下在介绍“太上十戒”和“十恶之戒”的内容时,并没有给出所依据的经典,太极真人既没有说这些戒文是他从自己的老师太上大道君那里领受而来的,也没有说这是从《太极智慧经》上篇得来的。这样在卷上遗漏了戒名,在卷下又遗漏了经典依据的做法,说明《请问经》不一定直接征引了戒名和戒文都完备的《智慧上品大戒经》。

第三,如果单单比较这四项戒文的文字,的确相差不多。但是,如果比较这些戒文之后关于守戒或不守戒的后果,就会发现明显不同。如关于十善因缘之戒,《请问经》只说这是道士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而《智慧上品大戒经》却说这十戒本是十天神王所遵奉的,遵守这十戒就可以“飞天齐功”。关于十四持身品,《请问经》说做到这些就是在积累善功,善功满足可以白日升天或有仙人乘云车来迎接上天。而《智慧上品大戒经》则说这本是四天帝王所遵奉的,能遵守这十四戒就可以“位比仙王”。从这两项比较来看,《智慧上品大戒经》将这些戒文赋予了神圣的来源和夸大的奇效,而《请问经》对这些戒文功效的介绍相对而言是平实的。

关于上品十戒之律,《请问经》说遵守十戒可以立愿必报,又解说为何有些人行善作恶而看不到受报?是因为其“承负”祖先的善恶福报。而关于“承负”的概念,是从《太平经》以来就有的古老观念。《智慧上品大戒经》却说,能遵奉这十戒不仅可以解救在地狱受苦的先祖,自己还可马上成仙。这似乎说明《请问经》还在固守一种比较古老的报应观念。关于十恶之戒,《请问经》说行此十恶者会被鬼神枉杀,死入地狱,遭受地狱种种酷刑折磨,之后作为三官的徒役备受劳苦,之后还会下生人世,却只能作下贱人、仆使或是生在边夷之地等等。虽有佛教轮回转生的因素,但“三官”却是来自中国本土的传统信仰。《智慧上品大戒经》说犯此十恶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堕入地狱,永受幽苦;二是即便解脱,也只能在六畜中轮回转生。否定了犯戒者来生转世为人的可能性,较之《请问经》似乎对违戒行为的恫吓更进一步。看来,《智慧上品大戒经》接受的佛教理论更为明显和直接,《请问经》保留的本土传统观念相对多些。

第四,关于《请问经》所谓“《太极智慧经》上篇”,属于“新经”的《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中说:“太极真人曰:吾昔受《太极智慧十善劝助功德戒》于高上大道虚皇。”[2](4册,p.114)在戒文之后又云:“此戒名《太上智慧劝进要戒上品》,皆《大智慧经上卷》所言也。”[2](4册,p.114)《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云:“夫学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大戒》,无缘上仙也。”[2](4册,p.111)其后又云:“此戒名《智慧隐经道行本愿上戒宝真品》。”[2](4册,p.113)从中亦可看出《大智慧经》和《智慧隐经》的影子。同为“智慧经”,又都记载戒律之文,有理由相信出现在“新经”中的《太极智慧经》和《大智慧经》应该是同一部经典。而《太极隐注玉经宝诀》云:“《智慧本经》有三万一千言。”[2](4册,p.90)可能也是指这部《智慧经》,原文有31000字。这部《智慧经》与前文所述《元始五篇智慧经》是何关系,现在还难下结论。不过,可知在“新经”中较多出现的是“五篇真文”和“智慧经”这两种经典。它们或许是在仙公所传诸经作成之前就已传世的经典,如《真诰》卷九就出现《大智慧经》上中篇,属于上清经系统,在被改造和吸收进“旧经”后逐渐隐没不彰。

五、结语

长期以来,“旧经”的作成早于“新经”,可说是古灵宝经研究中一个公认的基本前提。因此,晚出的“新经”中如果提到了某部灵宝经,自然就应该是指早出的“旧经”。而实际情况是:无论是《紫微金格目》所载的“旧经”的原初经名,还是“旧经”在人间实际流传时的经名,都没有在“新经”中明确无疑地出现过。本文以上所论也可说明,目前并没有一例可以确证是“新经”征引了“旧经”——无论是经名还是内容。不仅如此,“新经”以太上大道君为主神,似乎并不知道“旧经”的主神元始天尊;“新经”与“旧经”的神真体系也不具有统一性;“新经”与“旧经”的神话历史也没有相续性;“新经”的经教思想有明显的汉晋的传统因素,而“旧经”则更突出了佛教思想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促使我对于古灵宝经“旧先新后”的定论产生怀疑。

在讨论“新”与“旧”的先后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新旧之分原本是往古久远的元始天尊(旧)和晚近时代的葛仙公(新)这两个道教神格在道教神话中出现的先后,并不一定就是两组道经成书的先后。现代的道教研究者更不应无意中被道教的神话历史所蒙蔽,而忽略从内容上追寻两组道经作成历史的必要途径。当然,本文所揭示的两组灵宝经在内容上的差异,最终也许并不一定只能从孰先孰后的角度来得出结论。但在目前,质疑或动摇“旧先新后”的定论,或许是揭开古灵宝经研究新阶段序幕的重要前奏。

其次,在考察古灵宝经的形成历史时,有必要摆脱所谓“新经”和“旧经”这两组灵宝经归属的既有藩篱,转而以“元始天尊所传”和“葛仙公所传”为标准重新划分这两组灵宝经。因为根据敦煌本灵宝经目录的分类,在本应是元始天尊所传的“旧经”中,却出现了葛仙公传授的系统。如小林正美发现,至少有三种被列入“旧经”的经典,其内容是以葛仙公为中心的传授,因此他怀疑有“新经”被“移入”“旧经”的现象[5](pp.158~160)。虽然对所谓的“移入说”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437年前后,陆修静已经意识到灵宝经是有新旧之分的。只不过当时的新旧之分是否就是敦煌本目录(陆氏471年关于灵宝经的目录)上展现的“新经”和“旧经”的区别?这同样是需要重新考虑的古灵宝经研究的基点问题之一。

注释:

①此处的“似”,我认为乃“是”的误字。“竟”,小林正美已根据周一良先生的意见改为“禀”。

②敦煌本灵宝经目录的研究史整理,以及我对其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看法,详见拙稿《敦煌本“灵宝经目录”研究》,待刊。

③《道藏》现有《玄都律文》和《女青鬼律》,但其内容都不是天宫科律,也与这些古灵宝经所揭示的内容不相吻合。因而不能将《道藏》中的《玄都律文》和《女青鬼律》与“元始旧经”所言的这些天宫科律直接等同起来。

④见拙文《“元始系”与“仙公系”灵宝经的先后问题——以“古灵宝经”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为中心》,载《敦煌学》27辑,台北:乐学书局2008年版,第275—291页。

⑤吕鹏志认为《请问经》中的论述时代错乱,不可为凭。因为张道陵是2世纪中期创教,而灵宝斋是4、5世纪之交才发明的。故《请问经》的说法应该理解为是灵宝斋确立后,又发展出旨教斋,被假托为张天师所为。见《唐前道教仪式史纲》(一),《宗教学研究》2007年2期,第4页。

⑥吕鹏志显然也将这里的“五称文”直接认作是“元始旧经”中的《五称符上经》,见《天师道旨教斋考》,提交2007年柏林国际道教会议论文,即刊于会议论文集。

⑦“灵宝五符”是江南地区一个汉魏传统信仰,如果将现在被列为“新经”之首的《太上灵宝五符序经》与“旧经”中《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及《赤书玉诀妙经》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种“灵宝五符”明显不同。《五符序》中内容古朴的灵宝五符显然是早出的,但其位序却被编排在晚出的神学色彩浓郁的“旧经”天文五符之后。其间的变化,值得另作专门探讨。

⑧详见拙稿《论古灵宝经〈昇玄步虚章〉的演变》,提交2007年柏林国际道教会议论文,即刊于会议论文集。

⑨关于古灵宝经中的“老子”和“五千文”,王承文和吕鹏志都征引了相关的引文。这些引文既有“新经”,又有“旧经”,似乎表明尊崇老子和五千文是全体古灵宝经的特色。其中,属于“元始旧经”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和《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的确有推崇五千文的话语,却都是来自属于“仙公新经”系统的神真之口,而非出自元始天尊或太上大道君这样属于“元始旧经”的主神。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新经”和“旧经”的经典是否从一问世,其归属就固定不变?因为恰恰是这两部所谓的“旧经”,有人怀疑是从“新经”移入“旧经”的。准确说,以葛仙公为传授中心的经典中推崇老子和五千文,而元始天尊所传诸经则不是这样。

⑩参见《“元始系”与“仙公系”灵宝经的先后问题》,第287页。《智慧上品大戒》的文字比较整齐,而《请问经》的文字则前后次序混乱,还有《智慧上品大戒》有而不见于《请问经》的情况。

标签:;  ;  ;  ;  ;  ;  ;  

元初旧经与先关新经的接连问题--以古代灵宝经为中心的“文本看什么”_三门峡灵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