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摘 要】目的:对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内镜下金属夹加电凝切除,给予对照组内镜下电凝圈套切除,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一次性成功切除率为62%,观察组一次性成功切除率为75%,观察组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出血情况来看,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2%,对照组的出血率为32%,两组相对比,可以发现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金属钛夹能够有效的降低内镜下消化道大息肉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出血率,表明消化道大息肉在内镜下切除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关键词】内镜;消化道;大息肉;临床治疗
消化道大息肉是癌症病变的基础信号,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尽早治疗,以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在早期消化道大息肉治疗过程中,大多通过内镜向息肉局部注射无水酒精、硬化剂以及激光治疗等,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在对消化道大息肉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镜下电切的方式来进行临床治疗。就当前临床医学治疗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镜下电切的方式来对直径在2厘米以上的粗蒂或宽基底息肉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导致肠出血和穿孔,在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对内镜下消化道大息肉临床治疗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对某医院2015.1-2016.1期间的46例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相关治疗资料为基础,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以尽可能减少镜下电切导致肠出血和穿孔情况的出现。结合46例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内镜检查后,确诊为消化道大息肉病症。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电凝圈套切除方式来进行治疗,该组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在30-71之间,在消化道大息肉中,包含胃息肉、大肠息肉以及直肠、升结肠等枚数不等,其中,息肉直径在2.0-2.5cm范围内的18枚,2.5cm以上的5枚。另外23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金属夹加电凝切除方式进行治疗,该组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在30-72之间,其中胃息肉、大肠息肉、直肠以及乙状结肠等各数枚,息肉中有20枚的直径在2.0-2.5cm之间,有3枚在2.5cm以上。本次实验研究中的所有患者都没有背部畸形、严重心肺疾病以及精神病等明显的治疗禁忌,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并排除了有明显恶变患者。就宏观层面来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息肉类型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仪器与器械
在本次治疗过程中,采用专业的电子胃镜奥林巴斯260,并采用纤维结肠镜奥林巴斯260.电凝切除装置方面,选用德国生产的氩气刀,并选取标准规格的金属夹推送器。
1.3方法
由于内镜下消化道大息肉临床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肠出血和穿孔情况,那么在手术之前相关医学人员应当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按照开腹手术的准备方案进行实施,一旦出现出血情况或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手术处理,避免危机患者的生命。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常规胃肠镜检查,在肠道清洁过程中,以排出清亮水为最佳的清洁状态。并进行血常规和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确保患者无异常状态后方可开展手术。与此同时,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应当保持停药状态一周左右,并对静脉输液通道进行保留,术前注射适量安定,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对对照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内径直视下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息肉全貌后,通过活检钳将对息肉进行调整,保持镜像面处于正面,进而结合息肉的实际大小情况以及有蒂情况来采取适宜的方式对息肉进行切除治疗,针对创面存在渗血性出血情况的患者,应当采用电凝方法止血,或在基底部注射标准比例的甲肾上腺素液来进行止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对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推送器经由内镜钳道推送至内镜前端部分,将金属钛夹伸出到预定位置,结合息肉的实际情况,适度旋转金属钛夹,并对息肉进行夹牢并阻断供血,进而通过电凝方式切除息肉。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所切除的息肉送去病检。大肠息肉摘除的患者,应当保持大便通畅两周左右,针对存在便秘的患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缓泻剂来促进排便。术后禁食,并卧床休息六小时以上,对患者进行住院观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腹痛及出血情况。对一次性切除的成功率进行观察,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大便隐血的情况。若患者在术后三小时可见隐血,则为术后出血,若术后小出血应给予内科药物治疗,若大出血则应当给予内镜下治疗,若治疗无果则应当进行紧急外壳手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采用标准的统计学软件SPSS12.0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相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在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一次性成功切除率为62%,观察组一次性成功切除率为75%,观察组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出血情况来看,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2%,对照组的出血率为32%,两组相对比,可以发现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息肉是指一种特殊的节结状组织,生长于黏膜表面,主要表现为一种肉眼可观察的局限性隆起病变,与正常状态下的黏膜相比,要明显突出,并且大小与形态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息肉数目因人而异。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疾病质疑,属于一种良性肿瘤,但也是常见的癌症病变之一,因此一旦发现消化道息肉,应当尽早治疗,以减少生命危险。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避免癌变的严重后果。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慢性萎缩、化生性炎症有助于预防息肉的发生。过去患者的健康意识缺乏,监测手段也不够,导致早期诊断率低,以至不少患者因癌变而失去了治疗的大好机会。息肉越大发生恶变的几率也越高,故大多数临床医师均选择开腹手术处理川,但这样对患者的身体创伤较大。
近年来,内镜的迅猛发展和普遍应用,全面更新了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使这方面工作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但是内镜下对较大息肉切除容易出现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需开腹处理的风险也越高。因此,减少和预防内镜手术后出血穿孔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本组资料中,止血金属钦夹的使用,降低了出血率,提示大息肉在内镜下切除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在切除时应注意:①套扎前看清息肉全貌尤其基底情况,以便选择套扎最佳位置,套圈至息肉基底,颈部切勿过紧造成机械性切割而导致出血;②避免将正常粘膜套人;③避免圈套器尖端与正常粘膜接触,以防通电后尖端电流过于集中而导致穿孔。逐渐割断。在通电时要注意有无胃肠蠕动,一旦有蠕动出现即要停止通电,避免灼伤邻近粘膜,电凝过深会造成穿孔,电切过快则会造成出血。
另外,很多时候的出血和穿孔并发症与医师的经验和操作水平有关,需要加强内镜医师的临床技能培养,减少主观失误。
参考文献:
[1] 鲍柏军,黄介飞,朱净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观察《临床荟萃》 - 2005
[2] 刘春光 -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消化道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观察《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11
[3] 刘春光 -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消化道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观察《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11
论文作者:顾秀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息肉论文; 消化道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况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