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的护理维护体会论文_刘琼珊,钟婉茜 杨艳霞,刘艳

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的护理维护体会论文_刘琼珊,钟婉茜 杨艳霞,刘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 重症医学科 510080

【摘 要】目的:对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的护理维护体会。方法:选择在我院近两年完成的3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体的无偿器官捐献工作。供体均确诊为脑死亡,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相关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和捐献器官功能。结果:3例DBD供体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捐献的器官功能稳定正常。捐献的肝脏、肾脏和角膜均成功移植于受体。结论:将可利用器官的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是确保供体器官成功捐献和捐献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对有效提高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及缓解目前器官短缺状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器官维护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3例脑死亡供体均为我院神经外科患者,年龄16-24岁,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型正常。进行性意识障碍数小时入院,头颅CT提示,脑内出血并破入脑室。经机械通气辅助呼吸、血管活性药物支持、脱水降颅压等各种抢救,患者深昏迷,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深浅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GCS评分均为3分,依据《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及《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经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鉴定,诊断为脑死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脑死亡判定

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制定了《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及《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标准中给出的脑死亡定义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诊断标准共有4项:①判定的先决条件昏迷原因明确,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②临床判定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3项必须全部具备;③确认试验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显示N9和N13存在,P14,N18和N20消失,脑电图((EEG)显示电静息,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血流信号消失,以上3项中至少2项阳性;④判定时间临床判定和确认试验结果,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者可首次判定为脑死亡首次判定12小时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者,方可最终确认为脑死亡。

1.3 知情同意

3例脑死亡患者家属均在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主持下,实施国际标准无偿器官捐献知情同意程序,脑死亡患者家属均全程在场,并有律师在场公证完善相关法律程序,签署知情同意书。器官捐献协调员将捐献者的相关信息报送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由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通知器官获取组织获取器官,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获取过程,只摘取捐献者同意捐献的器官或组织。

1.4 供体器官的维护

综合评估脑死亡患者,完善相关检查。

1.4.1呼吸系统: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2)8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30-35mmHg。

1.4.2循环系统: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包括中心静脉置管及桡动脉置管,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小剂量多巴胺5-10/(kg·min)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收缩力,保持中心静脉压6-10mmHg,使组织有良好的灌注严密记录出入量。

1.4.3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维持供体的基本营养需要如肠内功能不佳,以补充场外营养为主,能量供给在20-25kca1/kg/d被认为是大多数危重患者能够接受并可实现的能量供给目标,即所谓“允许性”低热卡喂养。

1.4.4体温调节:体温保持在36.5-37.5℃,低体温使用保温毯,静脉输入加温的液体、呼吸机气体加温等措施;高体温使用物理治疗降温。

1.4.5肝、肾脏的保护:肠内营养的选择可以刺激肝脏生产胆汁,适当给予护肝药,避免使用肝肾损害药物合理安排用药顺序,了解药物的性质和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

1.4.6其他监测:血糖,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胰岛素来调整血糖,目标血糖8-10mmol/L,监测供体凝血功能,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结果

供体1转入ICU 12h后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33h,成功捐献出肝脏、双肾及角膜进行移植,受体术后恢复良好。供体2转入ICU8h后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46h,成功捐献出肝脏、双肾及角膜进行移植,受体术后恢复良好。供体3转入ICU 10h后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40h,成功捐献出肝脏、双肾及角膜进行移植,受体术后恢复良好。

3 讨论

脑死亡状态时,肾脏功能的保护是最为重要的。应用的各种药物、严重的有效循环不足及大量血管活性药物都会对肾脏造成损伤。脑死亡状态下,中枢性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或ADH的通路受到影响,可发生尿崩症,此时供体可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护士应严格记录出入量,根据出量合理调整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做到“量出为入”,还要随时协助医生做好肾功能的实验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其次,脑死亡供体的生命体征变动很大,随时可因各大器官功能衰竭而出现较大变化,特别是血压的变化更为明显,而血压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体征,应尽快纠正低血压,维持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有效血流灌注。

器官移植技术是21世纪的“医学之巅”,而1个器官捐献者可能挽救超过5个人的生命,同时可以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在器官切取前尽可能将可利用器官的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是确保器官成功捐献和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对缓解目前移植器官短缺状况和提高捐献器官的利用率,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器官捐献与国际成熟的器官捐献相比,比率明显偏低,这其中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但不能否认也与我们对脑死亡供体的维护意识及水平有很大关系,仍需我们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蓝倩,孙煦勇,秦科,等.循环功能不稳定中国一类捐献供体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5(04).

[2]赵文静,朱爽,马奔,等.重症监护病房12例脑死亡器官捐献供体的维护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8).

[3]高彤彤,田慧.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评估、维护及护理[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01).

通讯作者:钟婉茜,74年8月,汉族,广州市黄埔区,本科,护士长,主管护理师。

论文作者:刘琼珊,钟婉茜 杨艳霞,刘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脑死亡无偿器官捐献供体的护理维护体会论文_刘琼珊,钟婉茜 杨艳霞,刘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