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育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分钟教育法实际上是一种应急措施,通过转移、分散、鼓励等多种手段,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要求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怎么办?
——一分钟内表态:允许试一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要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能做。”妈妈的想法是: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不是吗?
两岁的溪溪非要自己洗手绢,结果手绢没洗净,还弄湿了衣服……
早晨,三岁的格格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爸爸重新穿,耽误了上班的时间……
青青非要自己搬椅子,结果磕破了下巴……
那么,当孩子要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怎么办呢?首先,不允许做的方法是不妥的,因为孩子提出请求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他们愿意去做使他感兴趣的事情,如获得成功,可以发展能力,增强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的贫乏,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所以才会提出种种力所不能及的要求,这是正常的。家长不要用拒绝或是包办代替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能力的发展。
为此当孩子提出请求时,家长可在一分钟内表态:允许试一试。如成功了,孩子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如失败了,家长可给予鼓励,再试一试,你会成功的。但有一点务必注意:由于年龄的特点,在孩子进行尝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成人的帮助和指导,既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又增加了成功的系数。
当孩子向我们提出“我自己来”的请求时,哪怕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也应在一分钟里表示:去试一试吧!长此下去,你的孩子一定会有超人的能力和自强的精神。
孩子撒泼不止时,怎么办?
——哄一分钟,喊一分钟,打一分钟,不如回避一分钟。
几个妈妈坐在一起,话题离不开谈孩子。
峰峰妈说:“峰峰真叫我头疼,一不高兴就大哭大闹的。那天在公园玩碰碰车,坐了两次还不行。我一说走,他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的,怎么哄也不行,只好又坐一次,真没办法。”
冬冬妈接过话题,说:“我的冬冬也这样,不过我有绝招,只要他撒泼,我就打他。看谁厉害,他可怕我的巴掌了。”
苗苗妈开口了:“我看你们的办法都不好。我的苗苗有时也这样,看到喜欢的东西,非要买,不给买就又哭又闹的。我一不哄,二不喊,更不打,而是不理她,突然走开,这种方法很有效。等她情绪稳定后,再慢慢讲道理。苗苗现在变得很懂事,很少撒泼了。”
几位妈妈的问题和处理方法都很有普遍性。哄是多数的,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但哄的方法是失败的方法,孩子用哭闹的法宝制服了你,长久下去,孩子会变得任性、不讲道理。打的方法也是常见的,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冒火,打一顿再说。这同样是个失败的方法。打一顿似乎平息了矛盾。可孩子并不明白,为什么不能买?不能要?压而不服,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无自尊心、无自信心,不懂是非好坏。
那么,哪种方法最好呢?苗苗妈妈的方法值得借鉴。在一分钟内,大人可以突然不理睬正在哭闹的孩子,走开。其实,孩子的哭闹只是一种试探,他在观察成人的脸色和行动,希望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成功。如大人不理睬他,突然走开了,失去了妈妈这一新异刺激远比买玩具、坐碰碰车强烈得多,他会感到孤独、紧张,以先找到妈妈的要求取代原来的要求。
当孩子情绪平稳后,大人要给他讲道理,懂得哪些要求可以满足,哪些要求不可以满足,大哭大闹不是好孩子的做法。
突然回避一分钟,是平定幼儿情绪的一种应急方法,可以帮助大人解决一些看似很棘手的问题,很灵验的。
孩子怕黑怎么办?
——给予一分钟鼓励。
小宇是个调皮的男孩,可一到天黑,说什么也不敢自己到外面去,连自己呆在黑屋子里都害怕,非要妈妈陪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怕黑是恐惧行为之一,当孩子降生到人世是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的。但随其年龄增长而产生的种种恐惧心理则是他们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反应,是由环境造成的。其中,父母的言行与教育方式在孩子恐惧心理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常会听到父母大惊小怪的叫声:“强强,你不能爬上去,会摔着的!”“冬冬你别自己去倒开水,会烫着的!”
有时,还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菲菲,你再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捉你了!”“再哭,我就叫坏人把你背走!”等等。
殊不知,这种不断强化的刺激会使孩子逐渐形成怕黑、怕动物、怕生人等心理定势,妨碍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此,父母应首先改变大惊小怪或吓唬等教育方式,不要过分地保护和照顾,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游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怕黑的心理呢?孩子的恐惧心理是经条件反射不断形成的。我们也可以使用条件反射的方法,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恐惧心理,这些方法可称为“一分钟鼓励”。
例如,当孩子不敢自己去黑屋子时,妈妈可以设计一种情境:“小宇,屋里有你的小手枪,你一定会自己拿出来的。”
或者在提出要求后,父母先示范一遍,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例如,孩子怕黑,不敢自己到院子里去,大人可以先到院里转一圈后,说:“我刚从院子里回来,你像妈妈一样,也敢自己去转一圈,对吗?”
多次的鼓励,反复的刺激会使孩子逐渐克服怕惧心理,成为一个勇敢的、能平静地应对一切的人。
孩子怕见生人怎么办?
——会客前一分钟,布置“任务”创设交往的机会。
我到朋友家,刚刚坐下,朋友那两岁多的儿子泉泉就端着一碟糖走过来,说:“阿姨好,您吃糖吧!…“泉泉真懂事!”我用赞叹的口吻说。“你不知道,几个月前,泉泉最怕的是见到生人。每次来客人,他都要躲在我的怀里,有时还会哭起来,直到客人走了才罢休。”朋友说。
“那你是用什么方法使他转变的呢?”我问。
“我琢磨了一个方法,就是在每次见到生人前的一分钟,给泉泉布置一项‘任务’。比如,我说,泉泉,张爷爷要来了,妈妈要为他倒一杯茶,你能帮我拿只杯子吗?或者说,泉泉,琳琳姐姐来了,你去给她送几本图书,她一定会给你讲故事的。”
“每当他按我的要求完成‘任务’时,都会得到成人的赞许,或是能得到和小伙伴玩耍的机会,逐渐地就不怕见到生人了。而且只要听到有客人来,他就会主动打招呼,或做一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送糖果、图书、毛巾等。”
泉泉妈妈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使孩子由怕见生人到有礼貌地接待客人,小小的转变却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孩子怕见生人,说起来不是什么毛病。在年龄越小的孩子中,这种现象越为明显。这是因为他们还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同时,从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来看,幼儿处于发育阶段,其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有优势,特别是受到新异刺激时(如见到陌生人,受到很多人注视等),容易紧张和激动,使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阻碍,出现怕见生人,甚至哭泣等现象。这是幼儿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正常的。但为了帮助孩子将来能顺利地与同龄人及成人交往,形成开朗、活泼的个性特征,并促进其神经系统迅速发育成熟,有必要从小培养孩子学会热情、礼貌地待人接物,学会与同伴和睦相处,共同游戏。
所以,泉泉妈妈的方法很值得借鉴。我们不妨在会客前一分钟,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即布置“任务”。
图/方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