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人权论文,中国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这是中国发展观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以人为本谋发展的新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要以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第三,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使各方面发展均衡协调。第四,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良好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人权事业的改善
一年多来,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在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享受了生存权和发展权。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分季度看,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8%、9.6%、9.1%和9.5%,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比较温和,且涨势趋缓。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年底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067亿美元。经济发展是人权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权利也会相应得到改善。
二是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呈现二元结构,城乡差异较大,在人权改善的程度上并不一致。2004年,中国政府按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宏观调控中特别注重加强农业发展,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力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范围,制定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2004年粮食总产量9389亿斤,比上年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2004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亮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为农民人权的改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设施得到改善。2004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中国始终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坚决控制部分增长过快行业的投资外,加强了与国家民生关系重大、发展还相对滞后的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如加大了农业、能源等行业投入力度。2004年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3.5%,加快21.2个百分点。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得到加强。长江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14亿元,累计投产11台发电机组,累计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70万千瓦;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累计正线铺轨743公里;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年底全线正式商业运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同时开工建设,5项单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在中央政府投资支持下,累计改造县际和农村公路15万公里,解决了农村5020万人的饮水困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累计完成项目163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1296个项目基本竣工。
1978-2004年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和比重
四是扶贫力度加大、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保障和改善人权的重要内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还比较多。如何尽快使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减少贫困人口一直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把扶贫开发融入到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中央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07亿元,比上年增加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2亿元,以工代赈40亿元,扶贫贷款185亿元。在此基础上,还安排了24亿元国债资金专项用于以工代赈。这些资金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880多所,帮助1570万中小学生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建成了1300多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800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305个,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43000个,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同时,中国还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2004年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国债资金12亿元,计划搬迁贫困人口28.4万人。2004年,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五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存权、发展权得到重大改善。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
从城镇看,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7%。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广大城镇居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实惠,消费结构得到升级,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182元,比上年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随着消费支出的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居民总体上摆脱了以温饱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3.5%,比2003年上升了10.9个百分点。同时,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加快。2004年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013元,比上年增长了14.4%,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8%,比2003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居住面积扩大,住房成套率提高,住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04年末,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6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4.5%;自有房比重达到89%,住房成套率达85%;卫生条件及设施更加完备。城镇居民中有84%的家庭用上了自来水,15%的家庭使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作为饮用水,比2003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中无厕所和浴室的家庭占7%,比2003年降低了1.1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有淋浴热水器69台,比上年增长4.2%;吸尘器13台,增长4.6%。2004年末有40%的城镇居民家庭使用管道煤气或天然气,比2003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还有47%的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家用汽车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交通支出为389元,增长31%。主要原因是家用汽车增长迅猛,2004年城镇居民购买汽车的支出比上年增长了94%,每百户拥有汽车的数量比上年增长了60.3%,更多普通百姓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家用轿车,老百姓的“汽车梦”正变为现实。通讯支出增长较快。2004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97.3%,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96.4部,移动电话111.3部。2004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33台,有0.5%的家庭使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学习、购物和交往,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全国农村农户财产和生活设施拥用情况
指标 2004年 2003年
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27.927.2
住房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农户比重(%)26.625.2
住房外有硬质路面配套的农户比重(%) 49.6
有厕所的农户比重(%)89.989.5
有取暖设施的农户比重(%)41.540.1
使用液化气和电力燃料的农户比重(%) 10.68.9
有自来水的农户比重(%) 34.632.6
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
75.167.8
每百户电话拥量量(部) 89.272.8
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台)
37.334.3
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台)
17.815.9
每百户摩托车拥有量(辆)
36.231.8
从农村看,20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6.8%,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5元,增加241元,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3%,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吃、穿、住、用以及教育、健康、交通、通讯等各项支出全面增长,农户拥有的财产和生活消费设施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首先,科技、卫生、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的健康权、受教育权以及享受科学技术进步的权利得到重大改善。2004年科技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中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成功发射“探测二号”卫星,首次实现人类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成功研制十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按照国务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部署,全国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2494个,总投资106亿元,提高了公共卫生应急反应的能力和水平。全国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约覆盖10691万农村人口,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40万人。2004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3.6%,比上一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5%,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98.93%。200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60所,比上年增加9所,招生5.08万人,在校生37.1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19万人和0.71万人。200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其次,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的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得到较好的改善。2004年全国城乡就业规模达到7.52亿人,增长1.1%。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政府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在保持就业总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针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采取多种政策促其就业,取得了积极进展。2004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73%,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204万人,同比增加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2004年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同时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2004年中国农村劳动转移就业达10260万人,增长4.5%。2004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0万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4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70万人和20万人。
200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342万人,比上年增加836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增加211万人。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增加1484万人。2004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159元,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46万人。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目前全国共有1206个县(市)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有496.4万村民、238.6万户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2004年末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3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02.3万人。
第三,生态与环境保护有了新进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全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740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7%;集中供热面积20.5亿平方米,增长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3.6%,提高1.2个百分点。在所监测的319个城市中,有132个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所监测城市数的41.4%,与上年持平;有119个城市为三级,占37.3%,比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有6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1.3%,比上年减少5.5个百分点。2004年完成营造林面积716.7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法制建设,加大了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如2004年中国加强了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对各类开发区过多过滥,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的清欠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866个,其中已核减4813个;清理出拖欠、截留、挪用农民征地补偿费175.46亿元,截至2004年底已偿还175.38亿元。同时还纠正了一些地区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的侵害群众权益现象。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任务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已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发展的整个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加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也刚超过1000美元,位于世界的100位以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还比较低。
首先,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还很大。2004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523元、7829元和7895元,东部是中部和西部的1.47倍和1.46倍。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东部地区为374万人,中部地区为931万人,西部地区为1305万人,分别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1.0%、2.8%和5.7%;在低收入人口中,东部地区为837万,中部地区为1744万,西部地区为2396万,分别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2.2%、5.3%和10.5%。
其次,人口基数巨大,但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2004年底中国人口为129988万人,由于基数大,尽管出生率不高,但是受人口惯性规律作用,人口总量仍将以年均800万人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国残疾人口约6000万人,其中20%是天生残疾者。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还有不少人受教育程度不高。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6%,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0%以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且“未富先老”,在物质储备、应对机制和社会心理方面都准备不足。同时,也为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增加了巨大压力。
再次,中国经济虽然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但由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技术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很高。中国是一个总体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压力日益增大。然而,当前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拼投入、拼消耗和损害环境取得的,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付出的代价很大,而且难以持续。
因此,总的来看,中国经济和社会还没有真正完全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然任重道远。如此下去,极其有限的资源很快会形成对发展的约束,环境的恶化将会使发展的意义大打折扣,发展不平衡形成的问题终究会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也将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已经从改革入手,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还需加倍努力。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健康,中国人民必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享受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