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学校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跨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使得传统的国内外教育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国际教育市场逐渐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日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不断拉近;各国教育在组织机构、教育方法、控制程序等方面也呈现趋同之势。但是,做为深层稳定存在的文化,其个性和差异性在这种趋同化潮流中并没有根本改变,具体表现在逐渐形成的国际教育市场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无处不在。如何既保持本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将成为教育趋同化时代学校的生存之道。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进行角色转换和观念重塑,掌握跨文化条件下学校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因而,研究跨文化学校管理,应当是学校管理者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一 跨文化学校管理的界定及内容
跨文化又称为交叉文化,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交叉作用的文化。跨文化学校管理,是指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或冲突时,学校或学校各职能部门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措施,解决矛盾或冲突,从而实现有效的学校管理。这一概念包括:跨文化学校管理的主题是学校;是在交叉文化条件下,实现学校管理的各项职能;其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这些不同群体有可能是法人或非法人群体,也可能是自然人群体;当不同文化群体在相互影响过程中出现矛盾或冲突时,通过解决矛盾或文化整合找到学校管理的有效模式,达到提高办学质量的目的。
当今愈来愈多的国家教育机构或企业跨出国门办教育,积极投入到国际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去。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和各种网络公司将凭借其技术装备优势抢占中国的网络高等教育市场,以扩大他们的国际高等教育的功能和覆盖面,扩大其生源”[1]。仅北京市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2所。中外合作的外方包括美、加、日、德、法、新等13个国家,涉及外语、商贸、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在校生25500人”[2]。他们会根据WTO规则,要求中国政府赋予其办学、招生、招聘教师、收费、颁发文凭等方面的权力。这种跨文化的办学必然带来跨文化的学校管理。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各种教育组织,面临着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工作态度和追求;学校管理者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技巧和经验;各主体有着不同的语言、教育方式、宗教信仰等。对此,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内部运作的效率。在学校外部,跨国教育不仅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的需求,还要适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道德传统、法律制度等条件。即使是仅面对国内招生的学校,也面临着跨文化管理的问题:学校的“产品”——学生要在不同的地区就业,面临着不同区域或民族的亚文化;面对国际人力资源的流动,可能参与国外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或教育服务。面对这些情况,跨文化学校管理是我国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跨文化学校管理内容相当丰富,从学校管理职能来说,可以分为:跨文化跨导、跨文化决策、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激励等。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跨文化学校管理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跨文化管理和学校外部跨文化管理。其中,学校内部跨文化管理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跨文化管理、科研中的跨文化管理、教学中的跨文化管理、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跨文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跨文化管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跨文化管理等。学校外部跨文化管理包括:“教育市场”中的跨文化管理、公共关系中的跨文化管理、教育宣传中的跨文化管理等。
二 跨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跨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有形或无形地发生作用。由于文化的多元要素和层次差别,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这必然影响跨文化条件下的学校管理。其主要表现是:
1 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征,如:英国的文化是经验的、现实主义的;法国人的文化是崇尚理性的;德国人与英、法都不同,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辨,具有无限地、彻底地追求真理的精神。[3]西方人的这些不同演绎式的思维模式,常常影响跨文化学校管理中的思想沟通。
2 不同民族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民族文化的外显形式,它以相对固定的结构,在相同或相似的场合为人们所采用,成为群体表达认同的直接沟通方式,如西方人的接吻,东方人的握手。不同民族文化表现不同的行为模式。这种不同文化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往往会给学校管理增加难度。
3 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意义
符号是人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功能性的价值。不同的文化采用不同符号表达不同的意义;或者符号虽然相同,表达的意义却迥然不同。例如,“中国妇女结婚喜欢穿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红色婚礼服,欧美妇女结婚则喜欢穿象征纯洁、美丽的白色婚礼服”[4]。在我国,红色表示喜庆,白色表示丧葬;而对于美国人则不同,红色表示恐怖,白色表示纯洁。不同民族对符号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对文化符号认识上的差异,也会造成学校管理障碍。
4 不同民族的语言背景
语言背景或语境是文化意义符号得以理解的环境。语境是意义符号所包含信息的一部分,它使意义符号完整地表达出人的思维。在相同意义符号中,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会对意义符号赋予不同的语境而加以理解。例如,“按照日本人的习惯,他们在互相打招呼时称呼对方的姓,然后不加区别地一律加上一个尊称'SAN'即‘老’字。但对外国人来说,采取这一习惯来称呼日本人,却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很多日本人对此会惊讶不已。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习惯用名字来打招呼,他们听说当地的规矩要求写所有日本人的姓时都加一个‘老’字,感到很不方便,也是一种负担”[5]。造成这一冲突是因为日本人和美国人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不认识不同国家或民族语境方面的差异,学校管理就很难到位。
5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宗教信仰
东方的“佛教讲究为四谛:苦、集、灭、道”,主张“把大千世界看作是‘过眼烟云,一派邪恶’,这样就能消灭人的种种欲望与烦恼,进入一个涅槃的境界”。因此强调“八戒”,否则会“人生在世,苦海无边”。西方的“基督教把《圣经》看作神圣的经典。在他们的眼里,《圣经》的内容都是来自上帝的默示,是圣灵感动了人,让人说出神的话来。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遵照《圣经》的要求去作”,即要求“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敬畏和顺从上帝的一切安排,否则就要受到上帝的惩罚”[6]。为此,学校管理既要科学化,也要尊重各个国家或民族的宗教信仰,注重人文关怀。
三 跨文化学校管理的基本步骤
经典的跨文化理论大多是从不同角度对各种文化系统进行要素分解,进行跨文化比较,找出不同文化的特质,以便在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不同文化的长处,进行有效的管理。经典的跨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朱利安·斯图尔德提出的文化生态学。他将文化分类为“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包括风俗、道德、宗教、哲学等)四个层次”[7]。文化分类系统做为跨文化学校管理的重要工具,为学校提供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职工、学生和其他与学校有关的个人或群体文化的方法,使学校能够掌握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特点,从而在学校管理中尽可能避免文化冲突或矛盾。学校要整合不同文化,融合各种文化中的优秀特质,营造新型管理文化,应当根据文化分类系统所提供的思维方式,采取一些步骤,建立起一套适合跨文化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 文化分析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管理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职工和学生,就需了解他们的需要、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因此,建立有效的跨文化学校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校中存在的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特质,以便在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文化冲突或矛盾,推进文化融合。
2 辨析文化特质对学校管理各项职能的影响
文化特质决定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体系,进而决定其理念和模式,这种理念和模式必然渗透到管理的各项职能中去。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教职工和学生对待学校管理的各项职能持不同的态度。因此,建立有效的跨文化学校管理模式的第二项工作,就是辨析不同文化特质对学校管理各项职能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减少学校管理者在行使这些职能时可能引起的文化冲突或矛盾,为学校建构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找出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点
跨文化沟通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条件就是达成共识。只有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各种文化才能在此基础上互相容纳对方。因此,建立有效的跨文化学校管理模式所要做的又一关键工作就是要找出各种文化的共同点,以此做为跨文化沟通和进行文化整合的基点。学校管理模式做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比一般的文化形式更容易找到共同点。这是因为学校无论存在哪一种文化氛围,其终结目标都是培养或影响人。在这种终结目标下,学校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同之处。因此,找到这些相同之处,并以此为契机发展各种文化都能接受的、高效的学校管理模式,是进行跨文化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
4 调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职工和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容忍度
在跨文化学校管理中,教职工和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某些文化方面(如需要层次、权力距离等)可能容忍程度比较高,易于接受;而在另一些文化层面上(如宗教、传统习俗等),他们则可能持排斥态度。因此,建立有效的跨文化学校管理模式的第四步,就是调查教职工和学生对异文化的容忍程度。只有了解并掌握他们对异文化的容忍程度,才能在制订学校管理的各项规范中,尽量避免超越教职工和学生的文化容忍度而引起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或矛盾。
5 选择文化整合方式
如前所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点,因而进行文化整合要切合实际,选择适合学校实际情况或文化环境的方式。影响文化整合方式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文化特质的差异。如果文化特质差别大,则应减少文化间的冲突,整合初期采取保留型的文化融合方式;当学校运作一段时间后,再转向其他文化整合方式。如果文化特质差别小,则需考察哪种文化特质所代表的管理模式在教育中更高效,并以这种文化特质为基础,采取吸收型、反吸收型或融合型的文化整合方式。
6 确定学校文化整合的目标——跨文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
在以某种文化特质所代表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为基础进行文化整合以后,则应根据各种文化的共同点及教职工和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容忍度,建立各种文化都能认同和接受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
7 构建独特的跨文化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文化
融合了各种文化特质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只有贯彻在学校管理的各项职能和方法中,才能检验它是否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或矛盾,能否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文化整合后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不仅要从制度上成为学校运作的准则,还应该通过各种激励、约束手段,使之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独特的学校管理文化。
8 建立反馈系统
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更有效也进行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而不是单纯追求文化冲突或矛盾的减少。减少文化冲突或矛盾只是实现学校高效运作的手段,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应当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考验。为此,需要建立一套检验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反馈系统(包括宏观反馈系统和微观反馈系统两个方面)。宏观反馈系统指对毕业生的升学或就业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测量和评价;微观反馈系统指对学校管理各项职能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通过反馈系统,我们可以不断修正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并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四 跨文化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或技巧
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学校管理,还需要从文化整合的运行轨迹入手,掌握跨文化管理的方法或技巧。具体有如下一些方法或技巧:
1 物质文化的利用
在不同的文化中,皆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物质文化,如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设备、校园建设文化等。这些物质文化也代表了学校特定的价值观念。对这些物质文化的有效利用,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看得见,摸的着,获得使用价值和切身的感受,易被他们所接受。
2 发挥使用价值高的文化特质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使用价值高的文化特质,是指这种文化具有能给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带来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有效特性。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使用价值高的文化特质为学校和教职工及学生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比较大。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都是西方管理文化中使用价值比较高的文化成果,它们被世界各国学校快速而广泛地引进和应用于学校管理之中。
3 有针对性地制订文化整合措施
不同的教职工和学生对待外来文化所持的态度各异,如果学校中的改革者自身素质高、人文修养深厚,对外来文化的容忍和接受程度就比较高。因此,在进行学校文化整合时,应先将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介绍给改革者,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解释或示范,这比学校管理者的直接灌输更加有效。同时,也要针对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同群体制订专门的管理和培训措施,使之易于适应、融合、学习和借鉴的不同文化。
4 把外来文化的物质注入本土文化
如某中外合资学校为了在教师中建立效率优先的观念,通过分解法把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影响情况加以量化并公布在告示栏中,这种考评形式,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着力跨文化的沟通
学校应做好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如采取语言培训、外来文化背景介绍、教职工或学生联谊会等形式来加强跨文化沟通,使之相互了解或理解,找到共同的文化基点,减少文化矛盾或冲突,从而达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