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的涵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现阶段论文,共同富裕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取向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2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都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前景倍受国际舆论关注并被普遍看好。尽管如此,中国改革和前进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事实已经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改革进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性,以及政府为了刺激效率而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差别有所扩大等原因,收入分配差距呈现逐步拉大之势,并且差别扩张在短期内很难逆转。这令人感到我们似乎正在日益远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各种不同的观点也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提出了质疑,一些人认为“中国正在走向两极分化”,一些人又认为“差距扩大有利于促进效率”,“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现在不可能达到”,等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阶段共同富裕的内在涵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的有效增长。虽然经济有效增长能够带来富裕,但却不能够保证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同时满足另一个条件:即合理分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①经济有效增长;
②收入合理分配。
这样我们在实践目标便首先集中于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有效增长可以肯定地说能够促进向“富裕”目标不断逼近的进程,加速经济增长也能够加速“富裕”目标的早日到来。但是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共同”二字与经济增长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富裕”和“共同”其实对于政府来说是两项任务,而不是一项任务。解决“共同”富裕的任务主要依赖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即建立合理的分配关系。
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将收入政策的核心和支点放在:在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前提下的收入分配的相对平衡上。这一政策核心意味着政府在收入分配政策上面临着三种抉择:
第一,面对无差别和平均主义的无效率,要刺激差别,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完全均等并走向新的有差别的均衡。
第二,面对差别带来的对效率的激励,要允许差别,使差别达到最适度和合理化,使其带来的效率,即经济增长的质量与速度达到最大化。
第三,当差别走向过大,以致对经济增长的效率带来危害时,则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调节和抑制差别,使差别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和范围内。
因此,由于一定收入差别的产生和存在而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产生疑虑,或者因为需要刺激效率而认为应该放任差距扩大都是不对的。必须要对“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在现有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共同富裕至少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1)在当前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共同富裕不是一种现实要求, 而是一个目标要求。这是因为在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还谈不上富裕,甚至连小康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因而就更谈不上共同富裕。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首要的前提应该是先达到富裕,然后再实现共同富裕。
(2)虽然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当前的现实要求, 但是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将起到目标约束和目标引导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现阶段实行的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都将围绕和服务于这一最终目标的要求。有悖这一目标的政策措施及现实状况应该加以改变。
(3)共同富裕既是一个总量概念, 是指全社会财富的相对丰盈和富足,以及人均占有量的相对较多;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一个个量概念,是指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较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总财富相对已经较为庞大,但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还处于贫困状态,因而资本主义不是共同富裕。原始社会虽然在公社内部人人均等地占有财富,但由于社会财富总量很小,人均占有量极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低,充其量只能称其共同占有和平等分配,而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
(4 )共同富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条件下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虽然这一提高的水平难以具体量化,但它有一个历史的衡量标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离这一标准很远。目前最为发达和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未达到这一标准。因此不能把任何历史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均等化同共同富裕联系起来,旧的社会形态下被剥削劳动人民“均贫富”的朴素理想不是共同富裕,它很可能是共同贫穷。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结果也不是共同富裕,而实际上也造成了共同贫穷。现在我们追求共同富裕而不搞平均主义,也正是因为平均主义不能够使我们走向共同富裕。
(5)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物质精神财富较为丰富的条件下, 社会成员相对平等地分配和占有社会创造的财富和成果,并且各成员之间的分配结果的差距不是过分悬殊,但也不是完全均等。由于个人能力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不同,分配的结果仍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要保证最低收入者的收入以特定的标准衡量也是富裕的。
(6)所以,从静态的角度看共同富裕, 在共同富裕的目标达到以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动态地看,追求这一目标的现实过程和运动本身构成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成员有差别地、不同步地走向富裕是必然的,无差别和同步化富裕是不可能的。
(7)共同富裕既是一个最终目标,但也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目标, 它同时也是一个过程目标。因为在走向这一目标的整个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要围绕和体现这一最终目标。这就意味着在走向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不同步富裕和在一定程度上不均等地占有财富是可以允许的。但这一过程不应该允许过度差别的存在。过度差别是指差别的程度达到或超过了一定限度,使其影响了走向共同富裕的正常进程。
(8 )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维持收入分配格局和分配关系的相对均衡是必须的。维持这种相对均衡的意义在于保证和促进经济运行的效率,以加速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效率并不能保证走向共同富裕,平等分配也并不能保证经济运行必然有效率,因而这种均衡是要求在合理分配与经济效率之间取得一种最优组合,无增长效率的平衡是不能容忍的,违背共同富裕的效率也是不足取的。如果允许差别的存在,这种差别必然是能够激励效率的差别,如果差别过小或过大而损害了效率的时候,这种差别就是不合理的。
总的说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总体目标,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围绕和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的目标特色。
人类历史上只有社会主义才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设计为: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发展数百年的历史上,实现共同富裕还是其第一次所面临的任务。市场经济的法则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一法则意味着市场中竞争的结果是:贫穷者可能越贫穷,富有者可能越富有,或者是贫穷者变得富有,而富有者变得贫穷,而不是所有的参与竞争者走向共同富裕,更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市场的竞争精神和淘汰法则也从来没有同共同富裕的理想联系到一起过。早期有关克服资本主义贫富分化弊病的思想大都是主张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有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病直接同市场经济的商品货币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设计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虽然致力于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但也并没有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是以一种福利制度来保证社会低收入者的相对可观的生活水准。可见,人类在树立“共同富裕”的理想时,没有同市场经济建立任何联系。现在当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便自然产生了。从而使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既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又具有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特色。这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 )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因而公有制占主体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保证这一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同时,通过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公有制经济的原则同市场经济的法则必须是相容的。这就要求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市场经济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能够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效率。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以多种经济主体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为前提的产权明晰的交易制度为前提的,单一的公有制目前不能满足产权交易这一条件,从而会妨碍经济发展的效率,因而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必须以公有制经济满足市场交易的法则为前提,才能够保证其尽快地实现。这就要求公有制经济不仅要与市场中的其他经济主体建立起产权明晰的交易关系,而且其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能够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产权交易和约束机制。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现阶段,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尽快从总量上增加社会财富应该是第一位的,否则连总体上的贫穷都不能摆脱,就更谈不上达到共同富裕。因而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必须服从于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规律,鼓励竞争,激励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