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中小学生死亡水平及原因分析_死亡率论文

上海市卢湾区中小学生死亡水平及原因分析_死亡率论文

上海市卢湾区中小学学生死亡水平与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卢湾区论文,上海市论文,中小学论文,水平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的居民病伤死因统计资料较多集中于婴儿及中老年死亡专题分析,对居民中6~18岁的中小学学生的死亡分析比较少见。虽然中小学学生死亡率较低,但是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及学习的基础阶段,他们的夭折将对国家、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损失。近年来,导致中小学学生死亡的疾病种类有所增加。为分析中小学学生死因规律以及探讨死因流行趋势,我们对卢湾区1995~2000年的中小学学生死亡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为医疗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中小学学生死亡个案资料来自各级医疗单位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报告单,自1995~2000年6年期间共计74例,由区疾病控制中心提供。居民人口数来自区公安部门户籍科年报数据,并以此推算6~19岁学龄人口。中小学学生数由区教育局根据学校卫生科年终人数统计而得。

(二)统计方法

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归类。用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死亡率及比进行比较,并对率的差别进行统计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学生死亡率的变动

(1)历年中小学学生死亡率

可按6~18岁学龄人口或在校学生人数计算,其中6~18岁学龄人口尚包括未入学者以及不属普教系统的中专、技校及职校人群,在校学生均为6~18岁。由表1可见二者均在1997年出现高峰,1998年呈现最低,6年来死亡率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按在校学生计算的死亡率均高于按学龄人口计算的死亡率,这是由于学龄人口数高于在校学生数所致,6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8.68/10万、27.57/10万,经x[2]检验,差别有统计意义(x[2]=5.64,0.010<P<0.025)。

(2)历年中小学学生分中、小学学校及性别死亡率

在分中、小学学校学生死亡率中,小学生死亡率为26.36/10万,中学生死亡率为28.83/10万,经x[2]检验,差别无统计意义(x[2]=2.09,0.100<P<0.250),因此中小学学生夭折的问题都很重要。小学生最高死亡率为1999年42.31/10万,中学生最高死亡率为1997年54.32/10万。小学生最低死亡率为1998年14.57/10万,中学生最低死亡率为1999年9.25/10万。在分性别死亡率中,男生死亡率为22.62/10万,女生死亡率为14.53/10万,经x[2]检验,差别无统计意义(x[2]=3.47,0.100<P<0.050),可见男女生的死亡应该同时受到重视。

表1 1995~2000年中小学学生死亡率

学龄人口

在校学生

年份 死亡数 总人数 死亡率(1/10万) 总人数 死亡率(1/10万)

1995

18

70012

 25.71 54512

 33.02

1996

11

67901

 16.20 49327

 22.30

1997

20

66379

 30.13 48555

 41.19

1998   7

64935

 10.78 45842

 15.27

1999   9

63966

 14.07 38168

 23.58

2000   9

62893

 14.31 32351

 27.82

合计

74 396086

 18.68 268756

 27.57

表2 1995~2000年分中、小学校及性别死亡率*(1/10万)

 中、小学校

 性别

年份

小学

 中学 男

1995

34.13

31.7433.20 17.66

1996

18.35

27.1711.44 21.26

1997

30.64

54.3249.80 9.31

1998

14.57

15.8515.02 6.32

1999

42.31

9.2512.22 16.00

2000

17.86

38.5912.44 16.26

合计 26.36(36人) 28.83(38人) 22.62(46人) 14.53(28人)

*若无特殊说明,文中死亡率均是按照在校学生人口计算

(3)历年中小学学生分年龄别、性别死亡率

由表3可见,学生年龄别死亡率最高为16岁组,为46.71/10万,其次为11岁、12岁组,均在30/10万以下,最低的为6岁组,为4.71/10万,其次为13岁组,为7.69/10万。在分性别死亡率中,男性最高为16岁组,为68.71/10万,其次为15岁组及11岁组。女性最高为12岁组,为41.07/10万,其次为7岁及16岁组。可见男女生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至12岁出现小高峰,后下降,至16岁则出现最高峰,后又下降。

表4将中小学学生按年级分四个阶段分析,可见男女生合计时以高小学生死亡率最高,中学学生死亡率以高中较高,由此可见,小学或中学都以年级较高的学生死亡率较高。除高小组以外,男生死亡率均高于女生组。

表3 1995~2000年中小学学生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年龄

 男女合计

69.1104.71

77.02

 22.57

 14.52

86.98

 14.55

 10.68

917.18

 6.05

 11.77

10

 28.37

 6.04

 17.55

119.86

 5.35

 27.31

12

 15.87

41.07

 27.82

139.86

 5.35 

7.69

14

 20.29

15.75

 18.06

15

 37.37

12.67

 25.13

16

 68.71

23.83

 46.71

17

 23.49

 012.18

18

 18.28

17.70

 17.98

合计   22.62

14.53

 18.68

表4 中小学学生分年级、性别死亡率(1/10万)

年级

 男

 女

 合计

初小

14.74   9.95

12.41

高小

25.18

30.21

27.57

初中

21.41

11.21

16.43

高中

38.03

13.98

26.18

(二)学生死亡率及构成比分析

(1)死因别死亡率

中小学学生死因可分为10类,居第一位的是恶性肿瘤,死亡率为8.94/10万,第二位为损伤中毒,死亡率为8.20/10万,第三位为神经系统疾病,为4.47/10万。这三者合计死亡人数为58人,占总死亡人数78.38%。其余死因占五分之一左右,但其分布面较广,涉及多种疾病。另外,尚有一例死因不明。

(2)死因构成比

死因分析中,居于前三位的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神经系统疾病,分别占32.43%、29.73%、16.22%。恶性肿瘤中最多的是白血病和脑肿瘤,占62.5%;损伤中毒中以煤气中毒和游泳溺水最为多见,分别为45.5%、31.8%;神经系统疾病中以脑瘫痴呆和进行性肌萎最为多见,分别为53.3%、13.3%。

(三)学生死亡因素分析

(1)恶性肿瘤是中小学学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占总死亡原因的32.43%。其中最主要的是白血病,占恶性肿瘤的62.5%。这主要是由于学龄期是白血病的高发期所致。

(2)损伤中毒是中小学学生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占总死亡原因的29.73%。其中最主要的是煤气中毒和游泳溺水,两者合计占损伤中毒中的77.3%。煤气中毒主要发生于严寒季节,游泳溺水主要发生于酷暑。个别学生自杀致死,为失恋或成绩不好所致。

(3)中小学学生死亡的第三位原因是神经系统疾病,这主要是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或与遗传因素有关,使他们成为低智能者,在生活上难以适应环境,极易在少儿时期死亡,6年内有8人死亡。

三、讨论与对策

中小学学生的死亡人数较少,因此,关于这方面的全死因的资料分析较为少见,对我们的分析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作出一个系统的比较。本研究中6年内死亡人数为74人,平均年死亡率为27.6/10万。死因顺位分析发现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神经系统疾病,死因别死亡率分别为8.9/10万、8.2/10万、4.5/10万。浙江大学于1997年调查中专学生发现死亡率为0.09‰,死因顺位中心血管疾病居首位[1],上海市杨浦区1994~1998年的中小学学生死亡分析中,死亡率为7.25/10万,损伤中毒在死因顺位中居于首位[2]。与上述两者比较,本研究中不仅死亡率较高,而且死因顺位也不同于二者。在损伤中毒分析中,二者均以交通事故较多,但是本研究中以煤气中毒最为多见。

在具体死亡因素中,因白血病(15人)、煤气中毒(10人)、游泳溺水(7人)、脑瘫痴呆(8人)死亡者占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如何加强这几种疾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白血病和脑性痴呆,加强其病因研究非常重要。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教育将有助于控制煤气中毒与游泳溺水死亡率。

标签:;  

上海市卢湾区中小学生死亡水平及原因分析_死亡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