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与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创新与国家信息竞争力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技术创新论文,竞争力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03

全球化的背景下,关于国家信息竞争力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信息技术创新的视角研究国家信息竞争力问题,是因为信息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信息技术的创新可以对社会发展中的很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对国家之间信息竞争的影响。下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正是信息技术创新与国家信息竞争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对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的动力机制等。

1 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提出

1.1 信息竞争研究的凸显

对信息竞争问题进行研究还很少,但“信息竞争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什么是信息竞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或权威的定义,对它做出理解和判断,必须准确把握两个较为关键的问题:信息竞争是“信息”本身的竞争,还是基于“信息”的竞争?信息竞争中的“信息”应理解为信息资源,还是信息技术,或是信息化?我们认为,把这里的“信息”仅仅理解为信息资源或信息技术,是较为片面的。同时,信息竞争并不是“信息”本身的竞争,而是基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竞争。因此,信息竞争应该是以一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综合了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信息文化、信息服务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竞争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竞争。信息竞争既存在于国家间的竞争,也存在于企业间的竞争,甚至存在于个人之间的竞争。可以看出,信息竞争的概念领域既是全新的,也是纷繁复杂的。

随着信息竞争的日益凸显,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的研究有两项:一项是邢志强和韩淑芳出版的专著《信息竞争论》[1],它从广义信息论、广义信息资源论和社会宏观系统的角度分析梳理了信息竞争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信息竞争的战略模式问题、艺术性问题、系统建设问题、道德问题、意识塑造问题以及测度问题等;另一项是娄策群和程虹等所做的“我国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研究与评估”项目研究[2],提出了“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并设计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竞争能力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也涉及到信息竞争的内容,例如张海涛和靖继鹏发表的论文“制造企业综合信息竞争力测度模型的建立”[3]等。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把信息竞争力的概念完全地界定清楚,尤其是信息竞争力、信息实力和信息能力究竟是什么的关系?例如在有些研究中,“信息竞争力”基本上等同于“信息能力”。但我们认为,尽管这些研究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或不一致性,但基本明确了信息竞争的存在和信息竞争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也为我们继续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概念模型

所谓国家信息竞争力,是指在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组织、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信息化影响力的形成与扩散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总和。其中,信息资源是从广义理解的,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知识)资源、人才资源、资本资源等,这些资源体现出来的是国家的信息实力;信息能力是指为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效率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包括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组织能力、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等;而信息化影响力是指在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下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决策、管理等行为构成影响的程度,包括技术影响、文化的影响、政治的影响等。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这个概念框架反映了国家信息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化的竞争了,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综合竞争。这里的国家信息竞争力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倾向于战略管理意义的概念,因此它必然涉及战略、结构、管理、文化、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种因素。

图1 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概念框架

2 信息技术创新与国家信息竞争

2.1 什么是信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概念是在熊彼特(Joseph Schumpter)于20世纪初创立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的“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4]。而广义“技术创新”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转移,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系统,涉及市场、组织以及科学、技术、金融,商业、法律、制度等一系列建设活动[5]。

目前,信息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各种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观念中简单意义的技术,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经济与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的层次,正在改变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创新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创新范畴,而是选择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信息技术创新的涵义。也就是说,在考虑信息技术创新的概念时,不仅仅要考虑信息技术本身的创新、应用、推广,还要考虑与之相关的组织、管理、法律、金融、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2.2 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竞争

信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重视信息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间的关系,对于塑造国家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创新是国家信息竞争的动力源泉。从前面对信息竞争力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信息竞争力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坚持信息技术创新,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提高就将是一种必然结果。而另一方面,国家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将带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国家信息竞争力较强,则更容易累积资源的优势、技术的优势、资金的优势、人才的优势、生产的优势、管理的优势等,而这些优势正是实现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

既然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在构建国家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时候就应该以提升信息竞争力为导向,但在实际的创新活动中,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在21世纪来临之际,我国就制定了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6]:“到2010年,中国在主要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拥有量要居世界前列,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使中国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强国,并成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出口国。信息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是,攻克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也许是受到当时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局限性的影响,这一目标只是针对技术和产业层面而言的,并且没有明确提出提升信息竞争力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在以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为导向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信息技术创新活动。

3 信息技术创新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的动力机制

3.1 推力模型

推力模型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创新的行为和结果作为根本动力的驱动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首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自由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并要求把创新的成果积极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新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必然会推动一些社会要素的进步,而这些社会要素中不乏能够反映国家信息竞争力的要素。因此,信息技术创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必然的推动作用,即国家信息竞争力是被动地接受了信息技术创新对它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中的诸多要素产生影响,而这些受影响的因素中有一部分也是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因此通过这种关系,使得信息技术创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见图2)。

推力模型的优点是:由于对信息技术创新不做过多的要求,其创新性可能比较强,有可能产生重大的技术突破,一旦成为现实,可能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推力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信息技术创新对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的针对性不强,偶然性比较大。

图2 信息技术创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推力模型

3.2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实际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引导型驱动模型,这里的“需求”指的是如何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的需求。在这个模型中,首先强调的是竞争主体对信息竞争力的认识以及同竞争对手的信息竞争力的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到了哪些方面的不足,从而产生弥补差距、增强信息竞争力的需求。这些需求实际上会对信息技术创新提出具体的要求,因为对于信息竞争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创新是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根据这些明确的创新需求来引导有关机构和人员开展相关信息技术创新活动(见图3)。

引力模型的优点在于,在信息竞争力提升需求的引导下,信息技术的创新更有针对性,目标更为明确,驱动效率更高。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取得重大变革性创新,易受竞争主体对信息竞争的认识的局限性的影响。

3.3 压力模型

压力模型可以看作是一种间接引力模型,因为它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的其他目标,这些目标会对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竞争力的提升都产生一定的要求或期望。而这些要求或期望会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信息技术创新加快或实现对信息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因此,如果把信息技术创新对信息竞争力的提升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话,那么这种压力就是来自于系统外部的驱动力,而推力模型和引力模型则都是系统的内生动力(见图4)。

图3 信息技术创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引力模型

图4 信息技术创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压力模型

3.4 综合动力模型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上述三种情况都客观存在,并且是并存的,因此信息技术创新对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实际上是上述三种动力的综合。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创新与国家信息竞争力提升共同构成的系统中,其动力机制既包含系统内生的推力和引力,也存在来自外部的压力,这三股动力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实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见图5)。

图5 信息技术创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综合动力

4 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着眼于信息竞争力的提升

4.1 加强国家信息技术创新整体规划

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有关管理部门应该主动为国家信息技术创新制定整体规划。这一规划既要从国家信息竞争力提升的角度考虑,为信息技术创新提出明确的需求和任务,也要鼓励信息技术的自由创新,同时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其他要求,使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规划中,首先应该制定并发布信息技术研发创新的目录指南,作为必要的创新引导,支持并推动若干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协同攻关;其次,应该保持信息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相一致;第三,对国家的创新资源的分配要进行规划,保证重要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创新资源能够有效发挥效用,避免资源浪费;第四,要对信息技术创新的环境优化提出要求,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政策制定、有关法律的完善等具体要求。此外,还应加快信息技术创新的转化服务组织建设,建立专门的转化机制,促进有关技术产业化。

4.2 构建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创新合力

信息化发展的五大能力包括信息化应用整合与渗透能力、信息化普遍服务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产业制造能力等[7],其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信息化的速度和规模,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例如由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标志着我国基本掌握了CPU的关键设计技术,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无芯”局面,从而打破了国外垄断,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再如海信集团研发的我国第一款视频芯片——海信数字视频芯片,打破厂我国彩电行业核心芯片长期以来依赖国外的局面。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应该把力量集中在核心信息技术和基础信息技术方面,有针对性地形成局部的优势创新能力,通过实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突破来带动普遍的信息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应该以大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走联合开发的道路,形成信息技术联合研发体系和合力,力争掌握核心的技术和标准。同时,不能忽视二次创新的作用,要注重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结合,加强与国际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交流,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国际化。

4.3 强化以信息竞争力为导向的政府激励机制

信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市场;二是来自政府。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对国家信息竞争力的贡献,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更多、更有效地承担建立对信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任务。

政府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激励措施主要在以下方面:①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激励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活动,例如鼓励企业加速折旧,对创新活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等;②使用经济手段对创新者予以激励,使创新良性发展,如加大政府在支持信息技术研发方面的直接投入,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和原始性的研发;③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例如有关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专利权的法律规定、信息化的法律规定等;④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创新投入,由于风险较大,往往是企业回避的,也是单个企业所无法承受的,作为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此外,在整个创新激励过程中,不仅要对原始创新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注意对后序创新者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扩散予以激励。

收稿日期:2006-11-10 修回日期:2006-12-10 本文起止页码:6-9,91

标签:;  ;  ;  ;  ;  ;  

信息技术创新与提升国家信息竞争力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